这次看完《误杀2》,为了避免热度过去,我还是尽早更新吧。

一开始我对《误杀》这部片子的印象是不深的,因为它没有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当室友告诉我要去看《误杀》的时候,我还感到困惑,因为我完全就不知道这部片子的存在。

直到后来它在影院下线,我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结果它远远高出了我的期望值:国内原来也有如此精彩绝伦的影片。

续作一出,出于对前作的信任,我很果断地贡献了票房,但我的期望并没有得到满足,反倒像是受到了狠狠的嘲弄。

简单叙述一下,

主角林日朗是一个很励志的人物,他虽已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但仍未放弃编剧的梦想。

误杀2最后结局观影现场(误杀2里没有误杀)(1)

在成名前,他没有稳定的工作,靠着妻子给别的家庭补习,来维持整个家的日常运转。

日子虽然贫苦,但一家人相互依靠支持,倒也算是苦中作乐,他们也很满足这一切。

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患,打碎了这位父亲原本幸福的家庭生活。

儿子的心脏出了问题,若是采用移植,就必须面临高达200万的巨额费用。

在如同死局的困难面前,林日朗和妻子还是坚定了救治孩子的选择。

母亲在医院细心照顾孩子,父亲去外面跑摩的,并四处找人借钱,来筹备孩子的医药费。

在如此天价面前,他凑到的那些只是杯水车薪。

误杀2最后结局观影现场(误杀2里没有误杀)(2)

但孩子的情况不容许林日朗再这么低效,已经适配名单上已经轮到了他的儿子,若届时没能凑齐医药费,那么将自动跳转到下一位。

无奈之下,这位父亲只能冒险去借高利贷,但期限,只有1个小时。

这个1小时期限的设定遭到了很多人的吐槽,这里我倒是多少能够理解这种复杂的心情。

林日朗之所以迟迟没有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他没有偿还能力。如果没有定期还清,那么高利贷的人会对他们一家做出什么,这超越了他的想象边界,也许那个时候孩子的病虽然治好了,结果因为欠债而又陷入了被债主杀害的新一轮风险中。

是的,即使他死了,债主也必然不会放过他的儿子、妻子。

因此怀疑这一点的观众,大概是高估了放债人的道德下限。

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杀人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债主也不会轻易走到这一步,但身为父亲的林日朗,可做不到拿家人的安危来赌债主的道德底线。

直到通知到来的最后一个小时,他实在没了选择,才放弃了诸多思考,一切的行动开始由爱子本能替代。

比起这个,我更疑惑地倒是放高利贷的那群人,居然在林日朗没有出具任何担保证明的情况下,糊里糊涂就把两百万给借了出去。

他们手段再怎么狠辣,都是围绕着能够收回债款进行。

如果对方根本没有偿还的可能,为何还要自担风险借出去呢?他们本意只是求财,可没有虐待人的爱好。

逻辑毛病是出在这里。

误杀2最后结局观影现场(误杀2里没有误杀)(3)

前面我在叙述林日朗的故事时,采用的是平铺直叙方式,但电影却是倒叙。

之所以这样展开,是因为我认为这部影片根本没有倒叙的必要性,它本身就没有多少想象和反转的空间,也不具备基本的悬疑要素,叙事方式多少存在着强蹭第一部热度的动机。

开头的气氛营造得恰到好处,尤其是一位角色在正准备袭击医生的时候,因林日朗的横插一脚而导致行动中止,更是留给了观众巨大的悬念。

当时我天真以为,这部电影会是一个多线叙述,到了结尾反转的时候,再突然汇聚一起,一气呵成,让人大呼过瘾。

但我显然高估了导演和编剧的想象能力,这个看似伏笔的桥段,实际形如累赘,对故事的推进,起不到一丝一毫的效果。

其实还有一处,也本应该是一个精彩的伏笔:任达华饰演的张正义相信了林日朗的说辞,但随之赶来的警察局长却给了另一种说法。

他在林日朗的住处发现了他的剧本草稿,眼下案件的一切进展正好和剧本里出奇一致,他认为林日朗就是严格按照剧本执行。

而那个剧本的结局,残忍到令人发指:主角最终杀死了医院里的所有人员——当堪害怕这一切的发生,比起林日朗的一面之词,他更相信林日朗的那个剧本。

误杀2最后结局观影现场(误杀2里没有误杀)(4)

当堪指责张正义过于天真,居然相信一个劫匪的话,尤其对方前身还是一个擅长编故事的编剧;而张正义则相信林日朗身为父亲的动机合理性。

眼下,两位警察的矛盾不就很好地树立了起来吗?

更重要的是,它给林日朗的行为创造了一个新的解释:也许这个男人的动机比所有人认为的还要复杂许多,它会是一个让观众为之震撼的精彩反转。

也许,过去男主和儿子在一起的温馨片段,也不过是男主用来迷惑大众的剧本框架罢了。

也许,林日朗根本就没有妻儿。也许,儿子的父亲并不是林日朗……

总之,打破观众先入为主的认知,有一万种方式,让这部悬疑片充满意趣,而我则期待电影能够超越我的期待,在保证合理的前提下,突破我能想到的任何方式,从而拉高这部电影的深度。

但很可惜,编剧显然不具备驾驭伏笔的能力,直到结尾都没有一点新意出现,林日朗的动机还真的只是为了救儿子而已。

他就是一个伟大到没有任何瑕疵的父亲,张正义也是一个善良到如同白纸的警察。

误杀2最后结局观影现场(误杀2里没有误杀)(5)

一部悬疑片,最核心的悬念在一开始就很无比清楚地展现给了观众,那么它还有什么继续播下去的必要呢?

明明不是悬疑,却硬要用倒叙的手法弄得像是悬疑,这就是在明目张胆地故弄玄虚了。

逻辑出问题的还不止于此。

整部影片戏剧的起因,就是市长为了救儿子,抢了林日朗的儿子的心脏,从而使得林日朗不得不计划了这一切。

但林日朗当时不知道谁是幕后主使,他只是随便引出了卫生局长这个人物,用它成为插入强权的一道口子。

误杀2最后结局观影现场(误杀2里没有误杀)(6)

可没想到他误打误撞,很快真的出现了一个正义使者萨丁,帮他从卫生局长那儿夺回了心脏,并亲手送到了妻子的医院。

而卫生局长,也畏罪自杀了。

因为进度条的缘故,萨丁一出场,基本上就把“我是坏人”写在脸上了。一切都是按照模板化进行,简单到与平铺直述没有任何区别。

相反,如果萨丁的身份被坐实是好的,反而才能算得上反套路的高层反转,当然,前提是导演有足够的水准能够驾驭。

但导演在让观众失望上面一点也没让我失望,萨丁就是主角要找那个阴谋派。

他为了能够把林日朗引出来,好去救助二楼的市长,才做了这个离奇的操作。

且不说这个设定很扯淡,主角都不去检查整栋大楼,光是林日朗发现市长儿子在二楼做手术的方式,就让我看得一阵出戏:

林日朗用医院领导的手机,打通了那个未知电话,倏然,大楼内响起了手机铃声。

主角正是顺着铃声,乘坐电梯缓缓去了二楼。

误杀2最后结局观影现场(误杀2里没有误杀)(7)

在一楼大厅如何能够听到二楼的手机铃声这一点我无从得知,就权当这是在讽刺医院大楼的豆腐渣工程吧,但市长对于这通电话,既不挂断也不接听,就硬是让主角顺着他手上的电话声走到他面前,实在离了大谱。

如此不符合人物基本逻辑的桥段,却有水军硬吹是:市长一方面是自己的行为即将暴露,一方面是出于对主角的愧疚,才决心亲身向主角道歉告白。

恕我直言,这部电影的剧情都没这个解释扯淡。

我们知道,市长宁愿夺走别人孩子的心脏,也要救自己的儿子,就如他亲口所说:只要能够救自己儿子的生命,他无论面对多大风险、多大的代价,也在所不辞。

那么,市长的儿子最终得救了没有?没有,主角上去的时候,他的儿子正在抢救过程中,试问他又哪来的把握保证愤怒过头的林日朗不会做出阻碍儿子手术的行为?毕竟林日朗的手中可是有枪的,他完全可以将市长和市长的儿子一并杀死,来为自己的儿子报仇血恨。

而他只要将手机静音或者挂掉就可以避免这一切的发生,这个动作也完全不难,只要手指轻轻动一下就可以了,但他没有。

林日朗手中的枪是假的,市长那时可并不知道。

和主角进行粗浅的沟通后,市长出于愧疚,主动询问林日朗,他能够做什么。

林日朗说需要他配合自己演一出戏,执行他的B计划。

这里的动机同样也存在巨大的逻辑问题。

首先,市长是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视别人孩子的生命于不顾,也要利用强权夺走本属于对方的心脏;

其次,是市长的手下萨丁为了不让此事败落,轻易就将堂堂一个卫生局长给灭口,一点余地都不留。

误杀2最后结局观影现场(误杀2里没有误杀)(8)

假若换成是你,身为一个普通平民的你,会将自己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这样的市长身上吗,会对市长的人品抱有一丝信任吗?

当然,在影片中林日朗赌对了,市长并不是那种草菅人命的人,他尚且存有良心,只是因为太爱孩子了,才做出如此出格的举动。

甚至,市长都不像个反派了,在我看来他只是一个被逼无奈的好人,会自愿配合林日朗演出那样的戏,走在大众的面前,放弃任何可操作的掩饰空间,以至彻底毁掉自己前程。

是呀,所谓的反抗强权主题,却成了“全员好人”。

至于萨丁和院长,都不能算人了,单纯就是两个背锅的工具,坏事都是他们自己做得,和市长没有一点关系,哪怕萨丁只是区区一个市长助理,也不妨碍他有权解决掉一个位高权重的卫生局长,但反正和市长是没有关系的,市长是个好人。

可群众的情绪却非常激烈,和第一部的时候一样,愤怒到甚至要冲破警方的阻拦,去打邪恶的市长等人。

说实话,我真不知道他们愤怒在哪里。

误杀2最后结局观影现场(误杀2里没有误杀)(9)

第一部的时候,我是能够和影片里愤怒的群众产生共鸣的,但这一部,我只是当个笑话,因为实在太假了。

包括林日朗的故事明明已经博得了大众的深切同情,他儿子所在医院的病友,却是愤怒到离谱,他们甚至不计风险地把林日朗卧病在床的儿子给赶出医院,难道就一点也不怕穷凶极恶的林日朗万一逃脱了警方围捕,找他们进行报复吗?

果然,对于完全相同的一件事情,人类的悲欢却并不相通。

我也不知道这样设置的用意在哪里,是在讽刺人性的双标吗?

好像也不是。

感觉更像是为了说明:大众就是一群头脑简单、不会思考、极其容易被带节奏的傻子,总之当个工具人就对了,导演叫他们干嘛,就要干嘛,管它逻辑不逻辑的。

放眼影片核心,林日朗的计划本身就是行不通的。

他只知道自己儿子的心脏被夺走了,但根本不知道是谁,他只是随便找了个人做突破口,但他怎么就知道卫生局长不是无辜的?

且不论卫生局长是否无辜,他打了这个操作,隐藏在背后的罪魁祸首就一定要行动吗?

既然背后的这个人权力都大过警局了,他大可以命令警方行动。即使刺激了林日朗也没关系,正好可以在林日朗攻击人质的时候,将他击毙。劫匪一死,再由自己的人介入进去,把当堪找到的那个剧本公布出来,声称林日朗因沉溺剧本无法自拔,得了妄想症,要把自己剧本里的情节付诸实践。

这样做,不比自己动手解决卫生局长的风险小多了吗?

难道就一定要为此上套,牺牲掉他们阵营里的一个大人物吗?

要知道就连当堪这样的无用局长,都觉得林日朗在说扯话,要暗中命令手下潜入。

误杀2最后结局观影现场(误杀2里没有误杀)(10)

额,说到这里,其实当堪的做法是对的,林日朗就应该要以失败告终的,但编剧不知发了什么疯,偏偏搞了个恐怖的遥控摄像头,把一个训练有素的特警吓得让整个管道都掉了下去,从而达到“千里送人头”的戏剧效果。

事实上那个警察不仅送了人头,还送了防弹衣,以至于后来让萨丁除掉林日朗的行动彻底失败。

对,这个桥段确实是给后来的剧情起了铺垫作用,但是作为一部悬疑剧,这么瞎搞真的可以吗?

至于林日朗对潜入失败的警察假开枪这个用意,我想观众但凡认真看了,都能猜得到。

还有女记者李安琪,她糟糕的演技和剧本给我的直观感受是:这人是来演笑话的。

误杀2最后结局观影现场(误杀2里没有误杀)(11)

她在探索真相的过程上,基本一步到位,只是去了一趟卫生局,就轻而易举地把关键的线索揽于手中。

我不明白为何那么重要的录音笔,卫生局管理员处理得就这么随便,我甚至都怀疑他就是林日朗安排的卧底,把录音笔送出去了,他的身为工具人的使命就宣告完成了。

而且,她身为一个非常注重流量和OKR的媒体人,一出场给人的印象就是属于那种专注于自己事业的女强人。

当林日朗找上她,希望她能够利用自己的职位影响力,帮忙宣传他家庭的困难,从而筹备善款时,她拒绝了。

她甚至都不愿意浪费几分钟的时间倾听林日朗的苦诉上,似乎他儿子死不死,跟她的事业相比,完全就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但就是这么一个冷漠至极的人物,最终却不惜冒着丢掉前途和生命的代价,也一定要让真相大白。

误杀2最后结局观影现场(误杀2里没有误杀)(12)

我不是说坏人一定不会做好事,而是这个角色的人设性格转变,在影片中没有任何成长铺垫,那个企图谋害达马医生的男子也是如此,不知他的存在意义是什么,市长就更是如此了,一点立体感都没有。

但就这种程度的电影,都还是翻拍人家的。

失去了构思剧本的成本,最终却还是拍出这个鬼样子。

包括电影林日朗之死,我看的时候以为勉强算得上是创意,但稍微一想,又觉得很没必要,至少从剧情逻辑上来说是这样的。

我实在搞不懂,林日朗的核心需求是死去,但死去有一百种方法,为何就偏偏要以让自己看起来更像是坏人的方式呢?

他难道就不担心自己以这种方式死去后,他的儿子会因为他而背上一生污点呢?

这样一想,这个片尾的设置就有点为了创意而创意,为了“误杀”而“误杀”的意味了。

误杀2最后结局观影现场(误杀2里没有误杀)(13)

因此,《误杀2》里根本没有误杀,只有误会,对观众的误会:只要我蹭了第一部的热度,观众就得给我买账,来钱就会很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