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东汉初期,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边境动乱,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过了三年,马援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谋士孟翼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东汉初期,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边境动乱,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过了三年,马援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谋士孟翼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

马革裹尸的典故也是因为马援而来。在东汉时期,北边的一些少数名族常常扰乱边境,在边境进行杀烧抢掠,所以边境的百姓是在水深火热之中。

早期的时候,马援跟着光武帝南征北战,战果无数。东汉建立之初,边境发生动乱,马援直接请旨出击,大破进犯的敌军,刘秀也因此将他封为伏波将军。时光易逝,英雄迟暮。在马援62岁的时候,北方的匈奴 又来进犯,满朝文武议论纷纷,但是没人有能力担此重任,将匈奴 驱逐出境。这种时候,马援怎么能坐视不理?要求率兵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的典故素来为后人所崇拜,身为前方将士,每一个出征之人都希望自己能在战场之上征伐杀戮,为着自己的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马革裹尸的主人公马援最后病死在了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