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咳嗽的诊治方法(这个咳嗽证型你怎么诊治)(1)

咳嗽一门,临床证型繁多,治法方药各异,其中郁火咳嗽一证,方书谈及甚少,良法更是不多,而临床又并非少见之证。

我院徐习之老中医在临证时,仿清·陈修圆《医学三字经》“兼郁火,小柴清”之意,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本证,据几十年的临床观察,效果甚佳。

现将近两年来我跟随徐老所录本证之验案,简述于后,供同道参考。

验案举例:

例一:邓××,女,六岁。于1978年10月14日初诊,母述患儿受凉十余天,精神尚好,时发烧,但无汗,咳嗽气促,痰多色淡黄,纳差、口干,舌红苔薄黄,脉细弦略滑。乃外邪未透,痰火郁阻于肺,拟疏解清降治之。

太子参9克、柴胡6克、黄芩6克、法夏6克、细辛1克、五味2克、贝母6克、枳实9克、甘草3克。二剂。

四天后家访,其祖母告之,晚上仍有轻微咳嗽,但痰量减少,烧退,饮食稍增。继原方再进二剂以善其后,三天后告愈。

例二:胡××,女,六岁。于1978年12月29日初诊,家长叙述患儿咳嗽喘气一周余,有时咳嗽呕吐,痰诞多,发烧,无汗,晚上错齿,口干喜饮,但饮不多,脉象弦滑,苔薄黄。证属风寒内郁化热,阴液已伤。宜疏解清降,养阴和胃治之。

药用桑皮9克、马兜铃9克、柴胡6克、沙参9克、法夏6克、黄芩9克、知母6克、贝母6克、细辛1克、五味2克、生姜3克、甘草3克。

服上药二剂,咳嗽减轻,痰量较少,错齿亦好转。前方药既对证,守前方加沙参、石斛以养胃阴疗错齿。三日后复诊,诸证悉减,原方再进三帖痊愈。

(桑白皮)

体会:

郁火咳嗽,其病机一属肺热郁结,一属肝火犯肺,致使痰湿相搏,郁而化火,火热刑金,肺气不降,变为郁火咳嗽。

临床表现为寒热往来,或仅有发烧,无汗、咳嗽、痰黄、喘气、口干苦、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数或滑。

诊断则以发烧、无汗、咳嗽气急,苔黄为主要指征。

小柴胡汤为后汉·张仲景《伤寒论》少阳篇之主方,临床加减运用非常广泛,陈修园用此方治郁火咳嗽,化裁为:

柴胡、半夏、黄芩、炙草、干姜、五味。

方中柴胡苦辛微寒,有和解退热,疏肝解郁之功,辅以黄芩苦寒,尤长于清肺热,二药合用共奏散郁清火之力;半夏为治痰湿的要药,五味有镇咳之效,干姜主胸满,咳逆上气……(《本征》)。

五味、干姜虽属收敛温燥之品,但用量都很少,一般为柴、芩的六分之一。徐老临证又常用细辛易干姜,增强宣通肺气以散郁。甘草调和诸药亦有止咳化痰的作用。全方合为寒温并用之剂,但以清疏为主。

根据不同情况,则须灵活加减,如胸闷痰多者加瓜蒌、贝母;津液不足者加沙参、麦冬;热重加桑皮、大青叶等。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请关注公众号 药之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