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鼓吹乐音乐形式(从鼓吹乐到吹打乐)(1)

吹打乐是在我国民间广泛流行的乐种之一,是一种城镇乡村人们用人类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音乐演奏的形式。在婚、丧、喜、庆等民俗生活或农闲季节的迎神赛会上,人们少不了要吹打一番。据悉吹打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早在汉代,就有了多种多样的鼓吹乐。今天留存下的吹打音乐,包含着自唐至清不同时期多种曲牌音乐。吹打乐的音乐素材,是经历代不断吸收不断积累而成的。而全国各地流行的吹打合奏的乐种很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丰富多样的体裁形式。

一、我国民间吹打乐的形成

1、从鼓吹乐到吹打乐

吹打乐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在民间的,它最开始的形式是由汉代宫廷的鼓吹乐演变而来。 鼓吹乐是汉代兴起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远古,成于汉初,盛于汉武帝期,演奏演唱形式多样,用类别丰富,被统治阶级作为宫廷音乐和军队音乐使并使用,时在民 间也广为流传,当时汉代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鼓吹乐从古至今流传下来与我国现代的民间加吹打乐联系密切。

根据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记载, “鼓吹乐兴起于汉代, 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乐器主要由击乐器和吹乐器为主, 击乐器中间, 鼓的作用特别重要, 吹乐器中间, 主要有排箫、横笛、笳、角等”。

在其起始时, 鼓吹乐的主要用途之一, 只是在军队中用作军乐, 用来鼓励将士士气, 主要乐器是角和笳。

汉代鼓吹乐音乐形式(从鼓吹乐到吹打乐)(2)

鼓吹乐号还可以用在在仪仗道路上行进演奏, 在殡葬礼的仪仗中也有鼓吹乐的运用, 主要用的乐器排箫和笳。有边走边演奏的,也有通过骑马来演奏的形式, 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举行宴会的时候, 鼓吹乐渐渐的应用于宫廷殿上。史料记载,鼓吹乐最早在汉代出现, 主要功能一是用作军乐, 二是用于仪仗和殡葬里, 三是用于殿庭宴会以达到享乐的目的, 由此可见, 鼓吹乐在当时的社会当中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 当时的统治者对于鼓吹乐功用的重视程度较高。

而汉代之后,宫廷音乐因为随着朝代的更迭不断外流。许多音乐都不断的传向民间,在人民心中,为人民服务,这些音乐的外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发展。到明清时期到达顶峰,明清时期鼓吹乐从宫廷传往民间,这时的民间经济不断发展,市民阶级的壮大,市民文学不断新起,人民对音乐的审美和接受度也越来越高。鼓吹乐是由民间艺人将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任意搭配所形成产生的, 民间通常将这种“鼓吹乐”称之为“吹打乐”, 由此可以看出 “鼓吹乐”应该是“吹打乐”的“源”。从此,吹打乐正式在中国的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吹打乐的演变

以管乐形式为主的鼓吹乐是吹打乐的最初形式。演奏方式也多是以管乐为主,演奏的乐器主要乐器是唢呐、鼓,弯口长尖、号筒、拍板等以击打为主的乐器,汉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凿,从西域传来了的琵琶,箜篌等西域乐器。从此鼓吹乐的乐器基本被固定下来。吹打乐逐渐将鼓吹乐的特点继承,并逐渐划分成丝竹锣鼓合奏,主要以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为特点,两种的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合奏为主。

汉代鼓吹乐音乐形式(从鼓吹乐到吹打乐)(3)

粗吹锣鼓:多用大锣鼓及唢呐、管、长尖等乐器。特点是粗吹粗打,声势浩大,雄壮热烈。代表性曲目有:十番锣鼓中的《将军令》、晋北鼓乐中的《大得胜》等。细吹锣鼓:细吹粗打,常用竹管主吹并配以大锣鼓,有时吹中辅以丝弦,代表性曲目有:浙东锣鼓中的《万花灯》,十番鼓中的《满庭芳》等。

二、我国民间吹打乐文化的影响

1、对不同地区的影响

吹打乐在形成的过程中,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点演奏形式和演奏方法,因此不同的吹打乐在不同地区的演奏方式也是不同的。南方和北方的吹打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文化。一般说来,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吹",吹奏技巧高;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打",锣鼓是吹打乐中的重演奏乐器。

南北方的吹打方式的差异,从流传下来的乐曲就可以看出来如,苏南地区的《将军令》,潮州地区的《双咬鹅》,浙东地区的《大辕门》等都是以锣鼓为主的演奏,而北方地区流传下来的《普天庆》则是以山东鼓吹为主。两方虽都属于吹打乐但是流行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从中体现出的。南北人物性格也不同,南方人物多婉约北方人物多豪放,从乐器的演奏中也可以窥见一二。

2、对不同民族的影响

我国自古就是是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生寸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生活方式及语言习惯造就了多风格的民族传统音乐。吹打乐在传播的过程中同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不断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吹打乐。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各种形制的乐器达500余种,其中吹打乐器就占了大半。民族乐器拉奏、吹奏、弹奏和击奏等类别,每种乐器的表现性都十分丰富。

汉代鼓吹乐音乐形式(从鼓吹乐到吹打乐)(4)

民族器乐演奏具有十分的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效果。首先从材质上就可分为吹奏乐、民族打击乐、弓弦乐、弹拨乐, 再从演奏形式上又可分为独奏、合奏、齐奏、重奏等, 根据不同形制与不同器乐组合形式又演变出色彩各异的音响效果。当下, 民族音乐尤其是民族吹打乐已经成为各民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尤其是每逢佳节,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就演奏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吹打乐

但是现代以来随着各民族的不断融合,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教育的普及化。少数民族接受教育,并逐渐“汉化”,所以一些传统的民族音乐,如少数民族吹打乐,也随着无人继承,或者继承者的工资无法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而衰弱。所以对于民族吹打乐,我们应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争取让民族吹打乐跟上时代的步伐。

3、对宗族文化的影响

宗族关系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形成的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关系。宗族关系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宗族关系的核心礼乐制度更是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南方地区,以村落为中心的宗族关系影响了中国古代吹打乐的发展和传承。

直至今日,在浙江富阳地区,在祭祀活动和婚丧嫁娶中仍然要进行音乐演奏,在富阳宗族社会祭祖仪式和丧葬仪式中普遍使用鼓亭锣鼓和梅花锣鼓为乐,但两者虽然都用于祭祀中,但各自所承担的义务不同。


汉代鼓吹乐音乐形式(从鼓吹乐到吹打乐)(5)


梅花锣鼓通常在祭祀行路队伍的最前方,以舞龙,跳竹马伴奏为主;而鼓亭锣鼓则与之不同,通常是以缓慢的演奏速度,紧随族人队伍以后,走在队伍的最后方,当人们进入到祠堂里时,鼓亭锣鼓就聚集在祠堂正厅之内,将鼓亭置于中心位置。 管弦乐器,弹拨乐器以及打击乐器分列于两侧鼓亭进行演奏;而梅花锣鼓则不需进入祠堂的。尽管梅花锣鼓与鼓亭锣鼓被运用在相同的场合中,但是其伴奏的对象以及演奏对象不同,从中所体现的礼仪也是完全不同的。

除此之外,在祭祀活动之中吹打乐乐人的身份也是完全不同的,所有参加梅花锣鼓和鼓亭锣鼓的艺人身份可以重叠,所有使用梅花锣鼓乐人均可以参与鼓亭锣鼓的演奏。但是参加鼓亭锣鼓演奏的人可以不用参加梅花锣鼓演奏。同时在祭祀活动中,演奏的艺人的身份也在宗族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在宗族关系中只,宗族关系比较亲近的艺人,在祭祀活动中承担的义务比较重,宗族关系较远的艺人在祭祀关系中承担的作用就比较轻。甚至一些祭祀活动不会让宗族关系比较远的人来参加。这其中体现了中国礼制文化中传统的亲疏关系和血缘关系。

因此中国民间的吹打乐文化深受宗族关系文化的影响,深刻体现了“礼”文化特征。对中国的宗族社会下的关系群体影响深远。

汉代鼓吹乐音乐形式(从鼓吹乐到吹打乐)(6)

三、总结

中国民间的吹打乐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结晶的缩影。它演变发展的过程,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这种的民间吹打乐文化的形成与古代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劳动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仍在现代社会文化中发生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这种吹打乐的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参考文献 :

1、《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2、《论少数音乐的可持续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