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市区缺氧吗 缺氧的高原不缺关爱(1)

李珲正在为寺院僧人义诊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朱晶晶):日喀则,在藏语里的意思是“最好的庄园”。坐拥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和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羊卓雍措的日喀则,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不仅如此,日喀则还下辖亚东、樟木和吉隆三大边贸口岸,日喀则边境贸易的欣欣向荣更是极大地带动了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将日喀则称为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明珠也一点不为过,但超过4000米的平均海拔,让生活在此的80万藏民生活并不如其藏语名字所传达的那般美好。

受高海拔的影响,生活在日喀则地区的很多藏民都患有诸如关节炎、颈椎病在内的一系列慢性疾病,受限于当地有限的经济发展水平,许多患病的百姓是没有能力到医院进行医治的,“看病难”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百姓的生活质量。

不过近日,由北京多家知名医院的300余名医务工作者参与的“同心·共铸中国心”大型医疗公益项目来到了藏区,他们深入包括日喀则在内的藏区腹地义诊,给寒风凌冽的青藏高原带去了初春的暖意。

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泌尿外科的副主任医师李珲便是今年义诊团队的一员,他跟随“同心·共铸中国心”公益项目进行义诊已经第十一年了,他认为每一次的义诊都是对他心灵的净化,多次到偏远地区义诊的经验也让他对于如何更好地为偏远地区服务有了自己的见解,“咱们这个项目今年已经是第十一年了,其实很多时候我也是跟着共铸中国心项目组一起在成长,我们特别希望我们有的放矢地为他们做一些事情,而不是说我们想当然地觉得他们需要什么,其实未必。所以做的多了我们就感觉到,有些东西一定要做的细致、深入,这样可能会对他们起到更大的效果。”

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供养救助中心,李珲和医务志愿者们为每一位前来就诊的孤寡老人进行诊断并免费提供后续的药品。生活在这里的孤寡老人由于缺乏亲人的照顾,即便是有个头疼脑热大多都是自己“硬抗”,哪怕市医院距离他们所生活的救助中心不过半小时的车程。

今年68岁的李祖顺就是其中之一,在供养中心生活了六年的他长期被高血压引起的痛风和视力问题所困扰,无法及时进行治疗的老人,病情也是越来越糟。“同心·共铸中国心”医务志愿者的到来可以说解决了老人的燃眉之急。对于“首都医生”们的贴心关怀,李祖顺的感谢之情溢于言表,“感谢专家来关爱我们养老院老人,我们内心非常激动,非常感谢。有什么病和问题都帮我们解决了,把我们的后顾之忧一起解决了。感谢党和政府和各级领导关心我们养老院,我们太激动太高兴了,你看我们所有老年人都很激动很感谢。”

除了为老人们进行义诊发放免费药品外,“同心·共铸中国心”公益项目的医生们还为当地老人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副院长刘子旺看来,要想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首先需要从根本上提高偏远地区百姓对于健康的意识和认知,在认知提高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实现共同发展,“我们这次送医送药其实是送一条鱼,我们想要给他们挖池塘,教会藏区人民如何养鱼,培养藏区人民的医疗技术,因为我们来只是暂时的,我们要给他们培训医疗人员,让他们医疗技术提高。第二个要做好健康宣教工作,通过几天的义诊,我发现藏区群众对健康的重视度不够,所以我们要在健康中国的大概念下做好健康宣教的工作。”

在扎什伦布寺藏医院的义诊期间,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医院B超科的副主任医师王炯不顾自己高反头疼,毅然坚持在B超室为患者做检查。许多当地百姓之前来藏医院检查过,但还是不放心,希望北京的医疗专家们会有更专业的病情分析。30岁的格桑拉真就是其中之一。今年五月初,她来到藏医院做B超检查,藏医院B超科大夫旦增克珠检查出她患有肾积水,并为她开了藏药处方。如今二十天过去了,听说有北京的医生过来义诊,格桑拉真再一次来到藏医院希望王炯能为她复查。王炯为她做完B超之后发现她的肾积水已经完全消除了,她认为旦增克珠的医疗水平很好,藏医院存在的问题只是经常使用的医疗设备过于陈旧,目前藏医院做B超的机器还是7年前援藏的机构捐赠过来的,王炯说她在北京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简陋的机器,藏医院的医生们在如此设备条件下为患者精准的看病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他们机器真的很简陋,像这些测量的键都坏了,我觉得他们需要好的设备。我觉得他们医生真的水平还是可以的,并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只是他们机会少一些,多有一些学习的机会可能进步会更大,而且他们态度都特别好。所以我觉得应该还有一些改善,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给他们一些机会,这样会更好,这边群众的身体健康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其实,近年来,在各地的援建下,藏区很多医院的医疗硬件已经和内地的地市级医院达到了同等水平,但是由于医务人员专业知识的欠缺导致很多新到的设备处于闲置状况,李珲认为这也是造成藏区医疗条件落后的主要原因,“这十多年来给我感触最多的是,藏区的条件在咱们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变化非常大。首先是硬件,硬件很多都是内地来援建的,不输于我们内地同等级别的地市级医院。而且一切设备都有,唯一遗憾的是他们很多都不会去用,就白白在那儿闲置着。还有就是他们人员的素质,尤其是在基础医疗方面他们有待提高,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他们做到高精尖,但起码当地的多发病常见病应该能够治疗,不要让病患因为普通的疾病而奔波。”

十一年的医疗公益经历让李珲更加明白,送医送药并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藏区医疗落后的问题。他希望未来公益更多关注的是培养当地医疗人才,通过人才交流,知识讲座培训,或远程医疗等方式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我们最根本的是培养人,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在我们的帮助下自己成长起来,自己去解决一些问题。其实他们就是把病人最基础的保障解决了就好,这样也有利于大医院大夫的减压。因为现在国家层面也是希望小病就在社区、在基层就解决了,不要所有的病都到大医院,在北京现在住个院真的很难,我特别能够理解,尤其那些外地来的,真的很不容易。”

来自首都的大夫们为期一周的义诊,虽然无法一次性根治藏区所存在的“看病难”问题,但却让藏区百姓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来自首都的关怀和温暖。高原虽然缺氧,却不缺爱心,相信随着以“同心·共铸中国心”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公益项目的开展,“健康中国”的目标一定能早日实现。

日喀则市区缺氧吗 缺氧的高原不缺关爱(2)

刘子旺正在为寺院僧人做中医诊断

日喀则市区缺氧吗 缺氧的高原不缺关爱(3)

刘子旺正在为养老院孤寡老人做健康讲座

日喀则市区缺氧吗 缺氧的高原不缺关爱(4)

王炯正在和旦增克珠一起为患者进行B超检查

日喀则市区缺氧吗 缺氧的高原不缺关爱(5)

医务志愿者正在为孤寡老人送上慰问品

日喀则市区缺氧吗 缺氧的高原不缺关爱(6)

医务志愿者正在为患者把脉

日喀则市区缺氧吗 缺氧的高原不缺关爱(7)

医务志愿者正在为患者开处方单

日喀则市区缺氧吗 缺氧的高原不缺关爱(8)

医务志愿者正在为患者检查关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