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也叫杜宇、布谷、子规、催归、望帝,吃毛虫,是益鸟它有寄育性,因为自己不会筑巢,于是便把卵产在别的鸟巢中杜甫的《杜鹃》诗中有“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可以作为明证这种鸟天赋不佳,没有美丽的羽毛,而且叫声凄厉春末夏初时节,时常昼夜不停地鸣叫它有一个凄美的传说:古蜀国国君名叫杜宇,号望帝,后来不得已让位于他人,死后化为鹃鸟到了春天,它总要悲啼,听起来,好像是说“归去归去,不如归去”,直到啼出血来,人们很同情,称之为杜鹃白居易《琵琶行》中就有:“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在古典诗歌中,杜鹃主要是悲苦凄美的象征,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古诗文中带有杜鹃悲凉意象的诗句?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古诗文中带有杜鹃悲凉意象的诗句(古诗词意象杜鹃)

古诗文中带有杜鹃悲凉意象的诗句

杜鹃,也叫杜宇、布谷、子规、催归、望帝,吃毛虫,是益鸟。它有寄育性,因为自己不会筑巢,于是便把卵产在别的鸟巢中。杜甫的《杜鹃》诗中有“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可以作为明证。这种鸟天赋不佳,没有美丽的羽毛,而且叫声凄厉。春末夏初时节,时常昼夜不停地鸣叫。它有一个凄美的传说:古蜀国国君名叫杜宇,号望帝,后来不得已让位于他人,死后化为鹃鸟。到了春天,它总要悲啼,听起来,好像是说“归去归去,不如归去”,直到啼出血来,人们很同情,称之为杜鹃。白居易《琵琶行》中就有:“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在古典诗歌中,杜鹃主要是悲苦凄美的象征。

1.肠结乡愁的游子


杜鹃“不归不归”或者“不如归去”的叫声,最容易触碰羁旅他乡游子的心弦。杜鹃,成为肠结乡愁游子的象征。例如,唐代无名氏《杂诗》中有“等是有家归不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再如“客情惟有夜难过,宿处先寻无杜鹃”(〔宋〕左纬《送别》)。

2.忧心报国的志士


杜鹃鸣叫时昼夜不停,一直到啼血为止。这种飞蛾扑火般的壮烈情怀很容易引发忧心报国志士的共鸣。例如文天祥的《金陵驿》中有“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再如陆游的《三月三十夜闻杜宇》:“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岁月更迭,韶华已逝。子规声声,引发了诗人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

3.勤劳播种的农夫


同一种鸟,在文人骚客的辞典里叫做子规、望帝,呻吟着“不归不归,不如归去”;而在村野农夫的嘴里叫做布谷鸟,欢唱着“布谷!布谷!早种包谷!”清代无名氏《布谷》中有“江南三月早春里,子规声声催人勤”。这里,子规声声,显然不是忧郁、伤感的哀鸣,而是生活中催人勤劳播种的号角。

4.哀情哽咽的佳人


自然的声声鸟鸣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想象,杜鹃也不例外。在闺中佳人听来,杜鹃声声,也象征了内心的抑郁、寒凄的伤感。例如宋代朱淑真的《蝶恋花》中有:“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诗人借助杜鹃表达了惜春、伤春之情。

对于杜鹃的叫声,不同的人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解读,是移情作用使然。所谓移情就是人们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行动、性格、生命及思想感情,使其反映出自身的内心感受。花草如此,禽鸟亦如此。

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踏莎行

秦 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2.“可堪孤馆闭春寒”中的“闭”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上期《鸿雁》参考答案:

1.赠别七律(七言律诗)2.可供选择的角度:炼字(如“并”“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衬托(以归雁、断猿衬托诗人的感情);等等。参考示例:颈联描绘了一幅友人分别的画面: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贬谪之恨。

来源:语文报高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