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升学移民专业有哪些(澳门莲系地名考)(1)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绘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的绿色旗帜。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中间是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周围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和葡文“澳门”。

上述两段文字摘自1993年3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十条,未来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均以莲花作为主体图案,而莲花图案中的三片花瓣则表示澳门由三个地方组成: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

此后,澳门政府在松山东遂道口设计竖立一座中葡友谊纪念物,并于1995年6月10日落成揭幕。此金属纪念物命名为“莲花”。

1997年3月,澳门政府环境技术事务办公室创办了一份以再造纸印制的环保杂志(季刊)亦以《莲花》命名。

一个旨在推广莲花种植,开展与莲花有关的文化艺术活动的民间社团于1997年7月乘势创建。此团体名为“澳门莲艺文化协会”。随后,由“荷花老人”王其超、张行言教授夫妇主理的“中国荷花研究中心”亦在澳门设立。

1998年6月29日,连贯珠海横琴与澳门路氹,全长1300米,六线行车,造价高达2亿澳门币的跨海大桥正式动工兴建,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跨海大桥由中葡关于澳门与内地大型基建协调小组经过反复磋商,最后一致同意命名为“莲花大桥”。

······

莲花,究竟与澳门有何关系?莲花,作为未来澳门特区的区旗、区徽的主体图案究竟有何依据?曾经有人表示质疑。然而,根据笔者的考证。可以绝对肯定:澳门自古以来,就与莲花结下不解之缘。澳门的一系列与“莲”有关的地名,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现试从如下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史家记录的澳门地貌

澳门的地貌,曾有多部古籍作过生动形象的描述。

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1630—1696)在《广东新语》卷二“澳门”中将莲花山喻为“莲茎”,将澳门喻为“莲叶”:

自香山城南以往(一百)二十里,一岭如莲茎。

澳门升学移民专业有哪些(澳门莲系地名考)(2)

岭而南,至澳门则为莲叶,岭甚危峻,稍不戒,颠坠崖下。

江苏陆希言于康熙十九年(1680)随吴历入澳学道,撰《澳门记》,内将澳门喻为横披水面的“荷葵”:

遥望如一叶荷葵,横披水面。迨其茎,则有关焉。

浙江杜臻于康熙二十二年(1684)奉旨巡视闽粤两省,二十三年二月莅澳。其《闽粤巡视纪略》将澳门喻为莲之“菂”(莲子):

诸岛虽为省会之案砂,而周罗环匝,澳门独居其中,如莲之有菂,亦一奇也。

清代乾隆六年(1741)举人、山西暴煜于乾隆十六年(1751)任香山知县。在其编纂的《香山县志》卷八“濠镜澳”将关闸沙径喻为“莲根”,将澳门喻为“莲花座”:

前山南二十里,陆路沙径,状如莲根;彝人居澳中,自名为莲花座。

田明曜编纂的《香山县志》卷八收录张甄陶《论澳门形势状》一文,内将前山喻为“荷根”,关闸沙径喻为荷“茎",澳门周围之大小十字门、九洲洋、鸡颈头、金星山、马验州等喻为“花之瓣",而澳门则喻为“荷心莲蕊”:

前山如荷根,山路一线直出如茎,澳地如心。此外如大小十字门、九洲洋、鸡颈头、金星山、马骝洲、星罗棋布,宛如花之瓣。澳夷男妇共有二千余人,如蟭螟蠕动于荷花莲蕊之中······

清嘉庆六年(1801)的《重修莲峰庙题名碑》记录了当时的澳门形貌,亦将“濠镜澳”喻为“莲花":

(香山)邑东南百里,重岚叠峨,岿然秀出,为凤凰山,蜿蜒曲折,趁南一路,为莲根;二十里,为莲花,即濠镜澳也。

营地大街、关前街、草堆街三街会馆内有《三街会馆碑》,碑文将澳门喻为“莲花”:

澳门则如莲花,其地三面环海······

(二) 诗家描绘的澳门形胜

清初画坛六大家之一的江苏天主教徒吴历,于康熙十九年(1680)冬莅澳,寓大三巴,后著《三巴集》,内有《澳中杂泳》三十首,其一云及“濠镜山形可类花”:

关头阅尽下平沙。濠镜山形可类花。居客不惊非误入,远从学道到三巴。

诗末原注:“山色紫黑,形类花朵。”

康熙番禺诗人汪后来(1678—1752)是武举人,历官千总、守备,曾巡视广东边海,在《澳门即事》中将澳门地形喻为“莲花":

莲花出水地形奇,为问何年借岛夷。却怪伏波征戍日,不将铜柱立江涯。

汪后来又在《初至澳门回柬吴都困阃》诗中言及澳门“势作莲花”:

名驹借得不知穷,潦到生涯旅病中。口腹累人闵仲叔,山川成癖米南宫。声传海市浮天白,势作莲花拔地红。井澳有门天设险,只今翻为岛夷雄。

道光二年(1822)进士、高要诗人黄德峻于嘉庆十五年(1810)写了一首《澳门》诗,首句便说“形胜似莲花”:

传闻形胜似莲花,孤屿南浮水一涯。潮落海门分十字,钟鸣山寺礼三巴。鲸鲵浪静通番舶,蛎蛤塘宽占螯家。好是葡萄新酒美,高台风月不须赊。

也有诗人将澳门喻为“芙蓉"(莲花之别称)。明代香山诗人黄畿便在《登莲峰》诗中写岀气象瑰丽的名句:“芙蓉千丈海中出”。清代番禺诗人苏鸿亦在诗中将澳门描绘为“宛似芙蓉岀水浮”。

也有诗人将澳门地形描绘为“莲叶”。雍正七年(1729)武举人、顺德诗人潘宪励曾写下《澳门曲》三首。其中第三首末句便说“莲茎莲叶似蓬莱”:

钳髨欲赎罪难开,汉官番官不爱财。东国共传有声教,莲茎莲叶似蓬莱。

另一位顺德诗人廖赤麟(1775—1823)有《澳门竹枝词》十首,其第一首次句便将澳门喻为浮在海面的“莲叶”和“出水”的荷花:

波光错绮涨晴霞,莲叶形浮出水花。一角天开航海径,果然无外是中华。

乾隆元年(1736),居于广州城南濠畔街的南海诗人冯公亮开设白兰堂诗社。其后曾来澳门,并写下长诗《澳门歌》,将“濠镜”喻为“莲花座”:

濠镜由来荒僻滨,今成戎蛮贸易津。十字门中拥异货,莲花座里堆奇珍。

第三任澳门同知张汝霖(1709—1769)在七律《寄椗青洲饭罢抵澳》末句将澳门地形喻为“莲台”:

楼船鼓角晓风催,载到厨烟翠一堆。山势不根浮树出,钟声微浊带潮来。已同纳秸孥西至,犹见倾葵户北开。一段海霞红蘸处,粉墙高下簇莲台。

(三) 形家口中的澳门风水

形家,即堪舆家,又称地理家、地舆师、地师、俗称风水先生。形家根据地形、环境、方位、山水、气象诸因素,以相度地形凶吉。历代形家对澳门的风水大都赞不绝口。据王文达《澳门掌故》一书所载,澳门地脉属赣粤龙脉入海处之一:

宋代名堪舆家赖布衣······弃官浪游,沿江西追“龙”南下,至广东见“龙脉”分为两支,其一趋向香港与宝安之间,因名该地曰九龙;其一则趋于澳门莲峰山下,其地冈陵环抱,田亩纵横,因取名龙环及龙田云。

龙环遗址现在濠江中学球场处,龙田遗址则在罗沙达街、巴士度街、飞良绍街及文第士街一带。因龙脉“趋于莲峰山下”,而莲峰山貌酷似莲花,故此地便称为莲花地。为强调其地风水佳胜,便冠之以“宝”、“胜”、“福”等吉祥字眼,故又称“莲花宝地”、“莲花胜地”、“莲花福地"。

形家对澳门风水的直接记录似乎难得一见,但藉着诗人的笔录,仍可窥见片麟只爪。

例如清代香山诗人吴亮珽在《澳门》二首之二的“十载兴衰客惯论”句末加注云:“指形家言澳门为莲花地,当十年一消长。”可见风水先生早已有“澳门为莲花地”之说。

风水先生所说的“莲花地”,是指永无血兵之灾的福地。历史真乃巧合,澳门开埠至今的四百多年间,中国虽经多次改朝换代及战争浩劫,但澳门却能一一度过危机,不染血兵之灾。

澳门近代名人郑观应(1842—1921)颇好形家之道,曾拜师学过堪舆学,亦曾亲身考察过风水。他的名著《盛世危言续编》卷十五“杂著",收录了他写的多篇有关风水的文章和信札,如《望气寻龙诀》、《致王爵棠方伯论考地师书》、《致陈盘溪地师论风水书》、《与欧阳伟南地师书》等。光绪十一年(1885),郑观应为其在澳门下环妈阁街龙头左巷十号的新居留下《题澳门新居》二首。其一云:

群山环抱水朝宗,云影波光满目浓。楼阁新营临海镜,记曾梦里一相逢。

作者于末句自注:“先荣禄公梦神人指一地曰:此处筑居室最吉。后至龙头井,适符梦中所见,因构新居。”诗中以“山"、"水"、“云影"、"波光”描绘新居环境之秀丽风光,末句借神人托梦,以形家之风水观念,道岀澳门之地“筑居室最吉”。

郑观应在《题澳门新居》之二中更以形家兼诗家的触觉,尽道新居环境之幽清祥端,并直呼澳门为“莲花地”:

三面云山一面楼 , 帆墙出没绕青洲。侬家正住莲花地 , 倒泻波光接斗牛。

比郑观应早二百多年的顺治进士、工部尚书杜臻(?-1703),曾奉清廷之命与内阁学士石柱巡视粤闽沿海,有长篇七言古风《香山澳》传世,开篇六句为:

香山之南路险巘,层峦叠嶂号熊羆。濠镜直临大海岸,蟠根一茎如仙芝。西洋道士识风水,梯航万里居于斯。

诗中云及“西洋道士识风水”,其实是作者的风水意识透过“西洋道士”而折射出来。连“西洋道士”也认为澳门利于居住、利于贸易,故不远万里而选择“居于斯”,足证澳门是一块风水宝地矣。诗中第四句形容澳门的地形如一枝茎部蟠曲的仙灵芝,这较之以“莲茎”、“莲花"喻澳门地形更为别开生面。杜臻在《粤闽巡视纪略》称澳门“形如灵芝,广二十里,长半之。正北一石埋贯大海而属于前山寨,广十余丈,长六里,如芝之有茎。”此言直可作为第四句诗之最佳注脚。

光绪庚子年(1900),顺德诗人梁乔汉于澳门设馆授徒,并于教余作(镜湖杂谏》五十首,其诗序尽道澳门风水之来“龙"去“脉”,指出澳门“向号莲花出水之地”的由来:

近自前山城白石村来龙,脉沉海底,有随龙砂由北山岭出,蜒蜿数里,是名高砂。护障东海,到头突起。青盩(洲)山在西北作迎龙,跌断,复由砂冈上。脉起红毛山(又名金字冈),开帐;再起柿冈,连复开帐;南走大庙及龙嵩庙,至风信庙,高耸转侧,出西望洋山,结马角庙。一路起伏活动,是为正榦龙,发祖自青盩山。其右边由红毛山帐角,拖出白鸽巢山,为右迎龙。对正青盩山,为顾祖回龙之局。其左边起莲峰山,在正北方为左迎龙。东走望厦冈、金菊冈,转折南走猪头冈,起东望洋山,出雀仔园山至南湾花园。尽结一带,陇断冈连,行度屈曲,皆为榦龙作护障东海之势,补其空缺,是为枝龙。故全澳向号莲花出水之地。其发脉处为莲峰,下为莲溪,外接高砂如莲梗,内绕众山如蓬如叶,正结马角山则为莲花,石瓣透露,如附萼相衔,诚逼肖矣。

《镜湖杂

澳门升学移民专业有哪些(澳门莲系地名考)(3)

》有多首诗作提及澳门的山石地形宛若莲花或花瓣。例如开篇之作即描写了龙脉结穴处的"马角"(即“妈阁")正是“满山蟠结莲花石”的真龙灵地:

神母风帆择地来,灵祠马角郁佳哉。满山蟠结莲花石,占尽真龙海岛迥。

又如杂第十五首描绘了澳门数里之地宛如重重的莲荷花瓣:

莲峰古庙接来龙,濠镜全窥入首踪。直榦痴蜒经数里,平阳开放瓣花重。

(四)佛家眼里的澳门净土

佛家眼里的净土,是充满祥和宁静、无灾无劫的莲花世界。可以说,莲花是佛教的吉祥物。在中国影响至深、信仰最广的佛家如来之一观世音菩萨(又名观自在、光世音,唐朝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简称观音)的造像,均以莲花为座。此座台便称为莲花座、莲座、莲台等。澳门有八座观音堂分布于莲花三岛之上,最早的是建于明代天启七年(1628)的望厦观音堂(即普济禅院),已有370年的历史,足证澳门人对此信仰之悠久普及。信奉佛教的人,往往将佛家的修行胜境比喻人间的佛国净土,以引发信徒参禅礼佛,共证菩提。澳门有不少诗联将澳门喻为莲花地或莲台、莲座,将澳门当作想像中的佛国胜境而加以描绘和赞美,使澳门这块“莲花地“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妈阁石刻诗中有一首署名“布衣”的五言七律。此“布衣”是否赖布衣?不可考。诗中充满禅味,将澳门喻为佛家的莲花世界:

古木涵江影,峰奇拏石亭。鱼龙沾佛法,鸟雀带仙灵。水镜云磨碧,山屏雨洗青。莲花开世界,烟霭遍南冥。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任香山知县的许敦元,在巡视澳门妈阁庙时,写了《游海角石下》诗两首,其一描绘了海觉石周围的美景,并将澳门喻为“莲花”似的吉祥“佛地”:

石磴盘纡入,山阿结小亭。莲花开佛地,莲岛宅仙灵。老树千年碧,中州四面青。鸿蒙原一气,天水共冥冥。

清代道光癸卯(1843),广东大鹏协副将、自号翰墨将军的张玉堂,在澳门妈阁庙留下了拳书“名岩"二字及七律一首。其诗风格豪迈,岀语不凡,飘然有道佛之气,当然亦少不了“莲花”之语:

何须仙岛觅蓬莱,海觉天然古刹开。奇石欲浮濠镜去,慈云常拥鲎帆来。莲花涌座承甘露,榕树蟠崖阴玉台。谨向名山留妙笔,淋漓墨泼破苍苔。

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黎中岳在庙内观音阁题撰了一副木刻联,佛味更浓,且不忘“莲花座”上的“妙香”:

南海善慈悲,杨柳瓶中生,生意满;

西方大欢喜,莲花座上妙,妙香来。

此联与莲峰庙天后殿陈子清撰书的木刻联稍有不同:前者为赞颂西方佛家之联语,而后者则赞颂中国沿海的天后女神。然两者均与“莲座”或“莲台”发生了关系:

德可配天,现莲台大造;

仪咸奉母,惠镜海群生。

类似的对联,在澳门三岛的庙宇中有十余副。或曰“莲座”、“莲花座”、“座下莲花”、“座涌莲花”,或曰“莲台”、“莲华台”、“白莲台”,或曰“莲华妙法”、“莲花说法”等等,通过各种方式将佛家的“莲花”与“澳门”,牢牢地连在一起。

综上所述,可见澳门与“莲花”之缘是多个不同文化层面的融合,其内涵丰厚而悠久,其影响深远而广泛:史家从地貌角度指岀澳门形似莲花;诗家既从陆路上描绘澳门的莲花茎和莲花山,又从海面上描绘澳门如“出水”之“莲花”,依山而筑的白色建筑物又如“莲瓣”拥“莲台形家从风水角度宣扬澳门为吉祥宜居之“莲花宝地”;佛家则将澳门视作佛门修行的莲花胜境······这些文化层面虽各有不同,渊源各异,但将澳门视作“莲花”却是一致的。如是,澳门开埠几百年来,不断受到这些不同的文化意识的浸淫,其结果必然会将不同文化层面的“莲花”意念深扎于澳门的土壤之中。澳门有众多的“莲”字地名,其主因亦源于此。

笔者从方志、史书、笔记、杂志、掌故、诗集、图册甚至石刻、楹联中嵬集了廿七个澳门“莲"系地名,其中有作为特指的局部地名,也有作为泛指的澳门雅称。值得注意的是:可以用作泛指的澳门地名,有些是属于史地书籍的用名,具史与性;有些只是文人骚客在吟咏时运用借代手法,以小喻大,将专指的地名转为泛指的文学性雅称,这是需要加以区别的。

(一)莲花山

此名属专指地名。

清代乾隆九年(1744)担任首届澳门同知的印光任,曾与张汝霖合著《澳门记略》,其“形势篇”有云:

出(前山寨)南门不数里为莲花茎,······茎尽处有山拔起,跗萼连蜷,曰莲花山。

乾隆十年(1745)二月,分巡广南韶连道薛観巡视澳门,并撰写《澳门记》,内云:

断亘沙堤如长桥,曰莲花茎。茎末,山又特起,名莲花山。

又据王文达《澳门掌故》所载,此山“所以名曰莲花,除了在地形上它在莲茎的尽处,突然拔起,宛如花球外,而它亦多奇石,千形百态,旧日其山顶的岩石,远望之如一位观音立在莲瓣上,其他岩石拱托如云,更像是莲花盛开。

《昔日澳门》明信片集中有多幅莲花山旧貌照片。其中一幅摄于1890年,内有中葡说明文字,均提及“莲花山”之名:

从马交石炮台马路眺望螺丝山(近处)及莲花山(远处),可见黑沙环海滩全景。

另一张明信片说明文字为:

从渔翁街远望黑沙环马路及位于莲花山的望厦城堡。

岳铭于1978年仲夏出版的《濠江溯源》,内有作者所撰七律三首。其《铜马像二首》之一首句便有“莲花山”一名:

莲花山下起仓惶,骠马悍夷气嚣张。澳督有心扩地界,清兵无力保家乡。村夫奋臂断酋首,壮士从容赴法场。为解敌军攻寨急,挺身就义一肩当。

莲花山因座落望厦村,故又名望厦山;又因葡人于1849年在此修筑炮台,并派肤色黝黑的来自葡国在非洲殖民地的雇佣兵把守,故又名黑鬼山。

(二) 莲华峰

莲华峰即莲花山之异名。华,读如花,通花。此名见释纯谦之《重游澳门普济禅院与秉上人》诗。释纯谦,字涉川,曾为广州海幢寺住持著有《片云行草》。秉上人即澳门普济祥院秉机存禅师。诗云:

数载曾经望厦村,黄花晚节喜君存。远钟声彻三巴寺,番舶帆收十字门。万里潮音来有信,一轮蟾影澹无痕。莲华峰上披襟坐,共向清宵话故园。

(三) 莲叶峰

莲叶峰即莲花山之别称,因山上巨石似莲叶而得名。此名见南海诗人黄呈兰(1705—?)《云谷诗草》之《澳门》诗:

莲叶峰头抹紫霞,烟开濠镜百蛮家。星占牛女仍分野,地尽东南尚有涯。海市远通门十字,蜃楼高耸寺三巴。怪来异域乘潮至,争说中原盛物华。

(四) 莲峰山

莲峰山是莲花山之别名。此名见广东花县诗人黄秀松写于1951年的《冬夜怀龙思鹤先生》诗:

莲峰山下一诗人,霭霭风光九十春。梅鹤双清超绝代,魔高十丈存其真。

首句原注:“公寓居莲峰山下。”诗题的“龙思鹤先生”自号“双清白斋",能诗,曾任粤军总司令许崇智参谋、广东茂名县县长,晚年居澳门,与夫人刘均皆为基督教信徒。

澳门升学移民专业有哪些(澳门莲系地名考)(4)

来源:《岭南文史》1999年 第3期

作者:邓景滨

选稿:耿曈

编辑:刘言

校对:孙欣仪

审定:耿曈

责编:周辰

澳门升学移民专业有哪些(澳门莲系地名考)(5)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