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文坛当中,推理小说虽然拥有广阔的市场与众多的读者,但一直都处于一个非常边缘的位置,并且很难挤入主流文学之中。这其中可能会有一些争议,但这种现象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推理小说的模式感很强,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套路。主流文学当中,作家们的文字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而推理小说给读者带来的,往往只是比较通俗的情感冲击,所以看起来,就好似推理小说作家的功力不如主流文学的作家。

但话说回来,其实文学种类没有什么鄙视链,每一个文学种类当中都有好的作品,也都有不好的作品。而当我们谈到悬疑推理类的小说,就不得不提到被誉为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的英国著名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以及她在193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无人生还》。《无人生还》是一部特别经典的推理小说,在推理小说的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笔者将通过几个不同的方面,来分析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

分析小说情节的真实性的角度(悬念和思想性三个方面)(1)

一、小说独特的叙事视角

一般来说,传统的推理小说(也称悬疑小说、侦探小说)都要有一个类似侦探或是警察这样的人物,要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展开并推动整个案件的发展。但在《无人生还》这部小说中,没有侦探也没有警察。此外,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叙事视角上也做了非常大胆的尝试,她将全知视角与第三人称视角相结合,通过不同人物视角的转换,完成了整部小说的叙述。这种模式在今天依然是很少见的,而且难度极高。

虽然小说《无人生还》中并不存在侦探这个角色,但看完整部小说后,我们就会知道,其实每个幸存下的人物,都充当了一部分侦探的作用。在第一个人物(纨绔子弟安东尼·马斯顿)死亡后,小说引出了谁是凶手的这个问题,同时,对于杀人凶手的猜想和假设,也进一步激化了所有人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代替了侦探的作用。所以这算是小说《无人生还》的一个突破,它打破了传统推理小说的既定设置。

分析小说情节的真实性的角度(悬念和思想性三个方面)(2)

在小说《无人生还》的开头,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就分别以几个人物的不同视角,介绍了故事的开始。随着故事的发展,视角不断切换,小说向我们展现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整个过程可谓是有条不絮、节奏分明。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小说《无人生还》中还存在着大量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这些人物的内心独白增强了小说的代入感,使读者能够逐渐走进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产生共鸣。

大多数推理小说在每一章节中,都会通过某一特定人物的视角,带入故事当中进行叙述或描写。在视角转换上,一般也都是两个人物视角之间的转换,并不会像小说《无人生还》那样,在多个人物的视角之间进行来回转换。而之所以不使用这样的全知视角,并不是因为不能用,或是逻辑上的不通,主要是因为这种叙事视角很难掌控,很容易造成叙事上的混乱。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小说《无人生还》无疑是极其成功的。

分析小说情节的真实性的角度(悬念和思想性三个方面)(3)

二、精妙的悬念设置

推理小说在写作手法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素,那就是悬念的设置 。好的悬念往往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的情节变得更加紧凑,达到扣人心弦的效果。因此,有没有精妙的悬念设置,是评判一部推理小说写得好与不好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在小说《无人生还》中,作者阿加莎设置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悬念,其中包括小说情节上的悬念,以及人物背景故事上的悬念,这些悬念的设置方法都堪称是教科书级别式的示范。

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一处设悬,就是“十个小印第安人”这首童谣与餐桌上那十个小瓷人之间的关联。这首童谣一直贯穿小说的始终,预示着所有人物的死亡方式,每当一个人物死亡后,桌子上的小瓷人就会莫名其妙地消失一个。这种诡异的现象极具戏剧性,极大地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而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这样的设置也会激发读者的想象,会让读者根据童谣里的内容,开始不断地猜想小说接下来的发展。

分析小说情节的真实性的角度(悬念和思想性三个方面)(4)

此外,作者阿加莎在小说《无人生还》中,还设置了许多比较隐晦的悬念。比如火车上的一个老人对侦探布洛尔说的一句话:审判的日子就在眼前;还有人们各自收到的那封字迹潦草的邀请信。后来我们可以知道,老人的话实际上预示着这些人最后的处境,而邀请信上的署名人虽然都姓欧文,但在每封信上的名字却又各不相同,这些名字的首字母都是UN,代表单词UNKNOWN,用在名字上就是无名氏的意思。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小说《无人生还》中使用的虽然是全知视角,但对于人物内心的描写却是有所保留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设置悬念的作用。小说里有一些看起来很像意识流的心理描写(主要体现在女教师维拉身上),这些描写看似可有可无,让人读起来感到云里雾里的不知所云,但实际上都是“契诃夫之枪”。随着情节的发展,小说逐渐交代出了这些人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对前文中他们的种种怪异心理做了解释。

分析小说情节的真实性的角度(悬念和思想性三个方面)(5)

三、小说的思想性

《无人生还》属于本格派推理小说,这类推理小说在案件的发展和递进的过程中,有着极为严格的逻辑要求。因为整个案件设计得特别巧妙,所以《无人生还》也有本格推理第一作品之称。但这部小说之所以有这样的人气和地位,并不只是因为精妙绝伦的脑洞设计,也跟其所蕴含的思想性有很大关系。这种思想性主要体现在人物的罪行与职业和身份的关系上,以及逃脱法律审判之人又被重新审判的故事设定上。

在小说《无人生还》中,各个人物所犯下的罪行都能反映出非常典型的社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在今天也比比皆是。以几个最典型的人物为例:医生阿姆斯特朗酒后进行手术,造成了病入的死亡,这是医患问题;队长隆巴德在东非致使当地土著人的死亡却满不在乎,涉及种族歧视;富二代马斯顿开车超速撞死了两个孩子却花钱得以保释,有关司法公平;贵族小姐布伦特排挤谈恋爱的女仆导致女仆自杀,涉嫌道德绑架。

分析小说情节的真实性的角度(悬念和思想性三个方面)(6)

通过这些案件,小说折射出了受害者受冤但却无处申诉的现实情况,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关切,而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塑造,也揭示出了人性自私、贪婪的真实面目。此外,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借法官瓦格雷夫之手替受害者申张正义的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她对社会公平的强烈诉求。可是,法官瓦格雷夫究竟有没有权力去定夺他人的生命呢?这也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

小说结尾,海面上的雾霭逐渐散去,风暴平息,大海重归平静,这时我们再来看这座士兵岛,它实际上更像是一座欲望的孤岛,而在这座充满欲望的孤岛上,无人生还。其实从故事的一开始,在所有人接到受邀通知的时候,这座孤岛上的欲望之火便在无声无息之中被悄悄点燃。后来,对于死亡的恐惧让人们开始相互猜忌,逐渐地激发了他们之间的矛盾,这无疑更是助推了烈火的燃烧,让他们被自己亲手焚烧、埋葬其中。

分析小说情节的真实性的角度(悬念和思想性三个方面)(7)

结语:虽然《无人生还》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并不是一部社会派推理小说,但书中的整个故事却还是充满了对现实世界的隐喻,以及对社会的一些思考和反思,可能这也是使这部小说能够成为经典名著的原因之一吧。总之,小说《无人生还》中的谋杀案件设置得精妙却不显荒诞,而全知视角的叙事方式又能让读者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上,来看待故事里的种种问题,这些都是使小说《无人生还》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