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化和旅游部综合测算,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82亿人次。这个在数十年前看来神话般的数字背后,是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是四通八达交通网络的强力支撑,是伟大祖国70年间持续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交通出行条件的有力见证。

张顺生博客(大交通演绎大变迁)(1)

从徒步、班车到自驾、飞机,从封闭堵塞到四通八达,从羊肠九曲到一日千里,在70岁的老交通人张顺生的抚今追昔中,一幅70年交通变迁的画卷徐徐展开。

跋山涉水路难行

现在出行真的很方便啊,你看保山开通了那么多的航班,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南京、西安、长沙、珠海、贵阳、成都、重庆、郑州……我们老年人只要身体好,说走的旅行随时可以实现。聊起现今出行的便捷,张顺生感叹不已。要放在几十年前,这是不可思议的。因为那个时候的出行,是要讲“条件”的。

1968年3月,张顺生登上解放牌大卡车,坐了3天车、走了两天路,从保山去到德宏章凤,成了一名戍边卫国的战士。

张顺生每月有一项任务,送报表到营部。从章凤到陇川没有班车,只有马车。

张顺生博客(大交通演绎大变迁)(2)

在那个新兵每月津贴6元的年代,从陇川到章凤的单边马车票就要两元,不仅价高且绝大多数时候一票难求。“所在,我只能徒步前往营部,单边徒步5小时。”

1970年6月,在临沧耿马孟定某部任作训部参谋的张顺生准备带着14名战士到昆明步校参加为期半年的“三打”训练。正欲出发,恰遇临沧到昆明方向的道路塌方。没有机械仅靠人工抢修,最少也要十天半个月才能通行。大家只能从保山绕道而行。

1974年,张顺生调到南伞。一般情况下,从南伞到保山要5天时间。而那次“不一般”的探亲,让张顺生在40多年后仍止不住摇头。

1978年8月,张顺生申请到通行证后从孟定买了返乡的车票。第一天他从孟定到耿马;第二天从耿马到临沧。原本临沧到保山的班车隔天发一班,哪知到了临沧后票已卖完,硬是等了4天才买到了车票。山高坡陡,隐患多,路窄弯急,路面差,从临沧到保山一坐就是3天。等张顺生到了保山,再转到妻子所在的龙陵医院时,已是第10天。

那个时候出行真是难啊!不只是难在路难行、还难在出行方式单一,完全没有其他选择。

2019年7月底,张顺生重返南伞,朝发夕至的便捷让他再次想起那次“不一般”的漫漫探亲路。

抚今追昔,更觉来路不易。

要想富先修路

饱受出行之苦的张顺生没想到,自己后来竟成了一个交通人。

1985年,张顺生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分配到县级保山市的工业局,先后担任局办公室主任、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

1992年,张顺生调到保山地区行署交通运政管理处,负责交通运输市场及渡口安全监督管理。从出行者变为从业者,张顺生对交通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也有了更深切地体会。

上任之初的运政处处长张顺生深入五县,准备对全区交通运输市场及渡口安全监督管理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驾驶着单位那辆标志505公车,张顺生和同事首先到龙陵,然后从龙陵转往腾冲。从龙陵前往腾冲要途经蒲川乡,哪知才走了不到20公里,蒲川都还没有到,车子就陷在了泥地里。一群人又是推、又是拉,才把车子从泥地里“解救”出来。这台当时在全省运政系统数一数二的标志505就这样在乡道上栽了跟头。

就在张顺生抱憾标志505在泥路上无用武之地的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在中缅边境扬起风帆。

1990年,首届中缅边境贸易贵州省产品展销会在瑞丽举行;中国昆明边境贸易交易会在瑞丽举行;瑞丽姐告中缅互市街开业;德宏州边境贸易进出口总值突破10亿元大关……边贸的巨大发展,倒逼着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瑞丽县结为“姊妹城”的保山市也在春风中迈开步伐。

张顺生记得,那个时候,保山生产的拖拉机、肥皂、洗衣粉、纸张等商品经由老滇缅公路,源源不断地运往境外,来自境外的商品也在不断开放的对外贸易中进入保山市场。

可是,运力的滞后、交通的限制还是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对外开放的步伐。尽管在原路上削弯改直的工程时有进行,但经济发展的势头,迫切需要更大的路网、更强的运力支撑。

张顺生博客(大交通演绎大变迁)(3)

1992年,全区计划会议指出,要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必须加快交通邮电建设步伐。要抓好大龙线西段工程进度,保山机场改造年内要开工,保腾线改造尽快上报,县乡公路、乡村公路的改造要有计划地进行……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的同时,张顺生负责的交通运输市场也步入了改革的轨道。全区的货运车辆开始尝试单车承包,将货运市场放开,全力发展客运市场。事实证明,这个冒着风险卖货车买客车的改革是成功的。保山因此成了全省运输企业的改革典范,在省级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1993年,年内全区完成货运量80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31.54%;完成客运量354万人,比上年同期增25.98%。

1998年6月,省长办公会议在保山召开后,保山地区交通基础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取得了建设规模、建设速度、建设质量、建设资金筹措的“四大历史性突破”。张顺生记忆最深的红勐路就是那个时期的省级样板路,也是“要想富,先修路”的典型范例。

红旗桥到勐糯的红勐路1998年被列为省级样板路进行改造。道路改造完成后,镇康勐棒乡的甘蔗因为运距短都纷纷运往了勐糯糖厂,这对当时糖厂周边甘蔗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勐糯糖厂来说,无疑是发展的强力支撑,红勐路沿线的蔗农也因增加种植而获得收入。配合红勐路的建设,1999年开始,天宁乡政府搬到了红勐路沿线,当地的农特产品因为红勐路有了更广阔的市场。依靠红勐路形成的沿线经济带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经济发展。1999年,红勐线作为样板路成了保山地区交通工作会的现场示范点。

此后,从运政处转而进入交通局的张顺生在工作中继续加深着对路的感情,感受着交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

交通网畅通幸福路

“跨越龙江河谷,总长2470余米,桥面距谷底高度280米,云南省首座特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是我国山区高速公路同类桥梁工程的代表。”说起龙江大桥,张顺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它已经成了保腾高速上的标志性景点,好多人路过的时候都要下车。以前我们坐车过功果桥、惠通桥也是要下车的,那是因为怕桥梁不堪重负,而今,大家是为了一睹这座飞架云端、气势如虹桥梁的风采。”

从大保、保龙到保腾、龙瑞,从无到有,不到20年的时间,保山境内高速通车里程达215公里;从保施、六东、腾梁、云保到黄镇、金六、腾板、施勐……县乡、乡村公路建设的大力推进,极大地改善了民众的出行条件,通行状况;保泸、东绕城、腾陇、昌保、保施、腾猴、施勐、瑞孟8条高速公路项目的开工,为保山实现“城城通高”目标打好坚实基础;一大批“扶贫路”“产业路”“民心路”先后建成,与农村客运站、农村客运班线等城市公交、乡镇区间公交一起,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打实基础;铁路通行近在眼前,大理至保山段2021年可建成通车,保山至瑞丽段2023年可建成通车……

至2018年底,全市拥有机动车25.4万余辆。道路运输体系不断完善,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18年保山和腾冲2个机场旅客吞吐量先后突破100万人次,全年达218.6万人次,有力助推了保山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旅游的发展。

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滴滴打车、私家车……出行方式正改变着保山人民的生活方式。

张顺生博客(大交通演绎大变迁)(4)

“运输能力大、出行选择多、运行速度快、建设质量高、安全性能好”,是张顺生对如今保山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特点的总结。

从一票难求到说走就走,从“用双脚丈量”到飞天遁地,行路难、路难行的出行体验已成为一种记忆,留在了中国交通发展史上。千千万万的建设者上天入地,筑路架桥,不断创造着举世瞩目的奇迹,书写着更加辉煌的时代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