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仁者爱人的名言(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仁者爱人)(1)

仁者爱人——普惠的悲悯情怀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内涵解读]

1.“仁”的内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诸如“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2.“仁爱”和“兼爱”

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的,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墨子的“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

3.孔子的“仁爱观”(《〈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1题)

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的,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而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动中。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看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的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指责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有“反坫”(坫土筑的平台)、树“塞门”(相当于屏风、影壁等)。

4.推己及人

孔子的仁爱是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要想到其他人。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或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5.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2题)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他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相关成语]

1.一以贯之:始终如一,有始有终,善始善终。

2.博施济众:广泛地救济困苦的人。形容人广施恩惠,使人们免于患难。

3.立人达人:帮助人建立功业地位。

4.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作例子来比方别人。指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也指能用就近的事物来作譬喻。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6.安老怀少:使老年人安逸,使年少者归心,形容使人民生活安定。

7.一匡天下:纠正混乱局面,使天下纳入正轨。引申为统一天下。

8.被发左衽:指像少数民族那样处于落后状态。也指沦为夷狄。

[论语摘译]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做子弟的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外就要尊敬兄长,做事一丝不苟,说话言而有信,博爱民众,亲近仁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2.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曾子说:“先生的学说,不过忠恕二字罢了。”

3.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并且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何止于仁呢!那一定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吧!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4.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孔子说:“对老者,使他们安逸;对朋友,信任他们;对年轻人,关心他们。”

5.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

6.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译文:师冕来见孔子,走到了台阶前,孔子便说:“这是台阶。”走到了座席前,孔子便说:“这是座席。”都坐定了,孔子便告诉他说:“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

师冕告辞出去。子张问道:“这是同盲乐师讲话的规矩吗?”孔子说:“是的,这本来就是协助盲乐师的规矩。”

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纲取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但不射栖宿中的鸟。

8.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孔子在遭遇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下列各项是对孔子“仁者爱人”内涵的具体解读,请将前面“论语摘译”中与选项有关联的原文段落序号或原句填入对应项后括号内。

A.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原句:       )

B.孔子认为:要做到“仁”的方法就是能推己及人。(原句:       )

C.能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是施行“仁”的理想效果。(  )

D.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是“仁”的最高境界。(原句:        )

E.孔子对弱者充满了同情和关心,这是他“仁者爱人”思想的生动体现。(  )

参考答案:A项,入则孝,出则弟;B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C项,4;D项,博施于民而能济众;E项,6、8。    

[即时体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注] ①贤贤易色:尊重贤德之人,不以貌取人。

(1)“出则弟”中的“弟”,意思是      。“学文”指的是学习      

(2)对于“学”和“行”的论述,孔子和子夏有何异同?

答:                                  

参考答案:(1)敬爱兄长 文化典籍

(2)孔子和子夏对于“学”和“行”都强调了“行”的重要性,认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言而有信等是最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孔子主张“先行后学”,子夏主张“行学合一”。

参考译文:

孔子说:“做子弟的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外就要尊敬兄长,做事一丝不苟,说话言而有信,博爱民众,亲近仁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论语·学而》)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论语·学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