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状元,在实行科举制度的封建社会里,可以说是众多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头等大事童生(没有功名的读书人)参加院试(县、府试)考秀才——秀才参加乡试(省试)考举人——举人参加会试(京试)考贡士——贡士殿试(皇帝主考)考进士状元是殿试会考中的第一名,登上了科举制宝塔的塔尖得到的就是高官厚禄,光宗耀祖,身衣锦袍,打马游街,天子题名,光耀无比,其荣耀超过凯旋的将帅,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古代的状元都有谁?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古代的状元都有谁(状元是多大的官)

古代的状元都有谁

中状元,在实行科举制度的封建社会里,可以说是众多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头等大事。童生(没有功名的读书人)参加院试(县、府试)考秀才——秀才参加乡试(省试)考举人——举人参加会试(京试)考贡士——贡士殿试(皇帝主考)考进士。状元是殿试会考中的第一名,登上了科举制宝塔的塔尖。得到的就是高官厚禄,光宗耀祖,身衣锦袍,打马游街,天子题名,光耀无比,其荣耀超过凯旋的将帅。

可是,状元能当多大的官呢?

宋代,状元授签判,只相当于现代地区市一级的秘书长。明清两代,状元都授翰林院“修撰”,是个从六品的小翰林,只比七品芝麻官的知县高一个品级,似乎很不是味道儿,令人失望。其实大为不然。状元前途之大,正在于他能够入翰林院当翰林。

翰(hàn),本义是毛笔,文翰如林喻人才荟萃。翰林院是官署名称,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唐初设置,后另设学士院,供职者称翰林学士,职掌为撰拟朝廷机要文书之官,是皇帝的写作班子成员。明清两朝的翰林院,更是朝廷储备人才的场所,在科举考试中选拔人才进入翰林院为官,计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等官职。有的为皇帝讲经论史,介绍历代治乱兴废的经验教训;有的作皇太子的陪读,为培养皇室继承人服务;有的负责专修国史,在君主左右从事起草诏令、记录君主言行等工作——这就是说,进入了翰林院,就有了多和君主接触的机会,如表现不错,选入内阁,参与机密,点检题奏,那就更能飞黄腾达。由此可见,状元前途之大,正在于他的翰林官职。

据统计,明朝的历代内阁宰辅170多人中,由翰林出身的就占十分之九。清代更是非翰林不拜相,翰林院中最低等级的庶吉士(进士之中长于文学书法者选入翰林院庶常馆培养深造,称庶吉士)就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预备宰相,更何况状元任职的“修撰”比庶吉士还高三个等级呢?难怪皇帝也要在状元中选女婿招为驸马了。在中国古代的小说、戏剧中,有许多状元驸马的故事,但那毕竟是文艺作品,有夸张渲染。历史上,新科状元能当驸马的,实属凤毛麟角。唐代只有1人,明代88个状元没有一个成为驸马,这和古代早婚习俗有很大关系,一般考中状元都30几岁,甚至40多岁了,极少有20几岁考中的。

中国历代状元知多少?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物。科举制起始于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在我国历史上实行了1300多年,号称出了800状元。经专家调查核实统计,中国历代文科状元共计551人,其中唐代有王维、柳公权等139人,五代十国有崔邈、王归璞等11人,宋代有吕蒙正、张孝祥、文天祥、秦桧等118人,元代有噜呼呼图岱尔、张启岩等32人,明代有吴伯宗、杨慎等89人,清代有翁同龢、洪钧、张謇等114人。加上辽、金两代状元33人,张献忠的大顺政权状元1人,太平天国的状元14人,共计551名文科状元(不含武状元和女状元)。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的刘春霖。史称民族英雄文天祥是流芳百世的状元,杀害抗金名将岳飞的秦桧是遗臭万年的状元。

且说这位末代状元刘春桂(1872—1944)颇多传奇故事,特别是晚节不错,很有民族气节,值得称道。

据称,清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殿试,主考官选定进士前三名,报慈禧太后圈定三鼎甲。慈禧一看,第一名湖南谭延闿,想到与谭嗣同同乡同姓,心中不悦。再看第二名广东梁士诒,又称梁启超同乡同姓,也不高兴。第三名是直隶(今河北省)刘春霖。她提笔圈定刘春霖为一甲一名状元,谭、梁二人依次为榜眼、探花。次年,袁世凯等大臣会奏,说科举妨碍学堂之推广,请即废止。奉旨准行,故刘春霖是最后一名状元。

清朝灭亡后,刘春霖隐归乡里,开办学校,投身教育事业。1932年,当时的伪“满州国”总理郑孝胥派人以溥仪名义邀请他担任教育部长,刘春霖断然拒绝。他表示自己已无意于政治,对官场已经厌倦,并说“君非昔日之君,臣非昔日之臣”,坚决托病不出。

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之后,日本迅速占领整个华北。刘春霖痛心疾首,曾著文声讨日寇侵略罪行,谴责卖国汉奸,并仿效古人,拒不出门,以明心志。

1938年,在日寇授意下,刘春霖的同科进士王揖唐在北平成立汉奸组织“华北政务委员会”,王揖唐担任“委员长”。王揖唐亲自登门请刘春霖担任伪北平市长。当即遭到刘春霖的谴责和怒骂。王揖唐恼羞成怒,派兵抄刘春霖家,将其赶出家门。刘春霖经此打击,身心大受摧残,于1944年因心脏病猝发辞世,终年73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