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悟空问答中的一个问题,搬过来在电脑上写,提出问题并不一定要找到答案,而是在讨论。

为什么这个问题大家很难理解,或者难以去回答,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这两个词条代表哲学概念本来就很抽象;

2、这两个词条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里面,经过希腊语翻译成英语,从英语翻译成日语,再从日语翻译成而来,所以很难明确表述;

3、新旧概念的混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赋予新的的定义,这就和词条原意变化很大,两者的不同更加让人混淆视听;

4、每个人的理解不同,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转换。

其实要理解这两个词条的关系,必须追根溯源,弄清楚本意,并知道两个词条的含义的变化,然后再去讨论之间的关系就比较清晰。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观点(从哲学角度分析)(1)

首先看形而上学:

该词原为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称,该著作是亚里士多德死后200多年由安德罗尼柯把他专讲事物本质、灵魂、意志自由等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编集成册,排在研究事物具体形态变化的《物理学》(physica)一书之后,并名之为《物理学之后诸卷》。这里很明确,指的是与以实验验证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区分的一种认知方法。

形而上学"是根据《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由日本明治时期著名哲学家井上哲次郎翻译。

形而上学在不同情况下,有两个意思

1、是指:以用超验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而非科学研究现实世界的现象及规律;

2、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 、静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因此形而上学翻译成玄学可能会更加准确,也就是深奥的,不容易理解的有点虚无抽象的学问。

形而上学探究宇宙万物根本原理的那一部分,它关注的问题有: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宇宙万物的生成和演化,时间和空间的本质,自然界的规律法则,灵魂是否存在,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自由意志等。总之,存在,虚无,宇宙,灵魂,自由意志……所有玄之又玄的问题,都属于古老的形而上学话题之一。

因此这个形而上学就和老子《道德经》里面的探究一样,用自己的思维去认知宇宙的规律。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了突出他们辩证法,因此将形而上学定义为:孤立、静止、片面的方式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大家都被这个定义给弄乱了。这就是混淆的最主要原因。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观点(从哲学角度分析)(2)

再来看看辩证法

辩证法的由来:

公元前 6世纪,在古希腊奴隶制城邦形成时期,一些哲学家围绕世界的本原问题进行了争论,产生了辩论的方法。爱利亚学派的芝诺认为存在是"不动的","只有唯一不动的存在"才是真实的,如果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和运动就会陷入矛盾,承认"多"的存在,就会陷入无限大和无限小的矛盾。为此他作了"飞矢不动"的论证,把有限与无限、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加以割裂,夸大运动的间断性,否认运动的不间断性,从而否认了运动。但这一论证在客观上却接触到了运动本身所包含的间断性与不间断性的矛盾,原则上假设了空间与时间是可以无限分割的。芝诺的其他论证,也采用类似的方法。他的论辩方法也就是最初意义的 "辩证法"。所以,亚里士多德称芝诺是 "辩证法的创立者"。

所以最初的辩证法是对世界本源问题的争辩,从中找出论述的矛盾,从而寻找更为正确的方法。亚里士多德除了把辩证法看作是"研究实体的属性"、"揭露对象自身中的矛盾"等方法外,还把辩证法作为形成概念、下定义和检查定义是否正确的方法。从此"辩证法"经常在逻辑学的意义上被使用。

后来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概念的含义,他不只是把辩证法看作一种思维方法,同时认为它也是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原则,是一种宇宙观。

再后来马克思提出了唯物主义辩证法,有三大规律,矛盾的对立于统一,质与量的互变,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

以上就是哲学史中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发展。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观点(从哲学角度分析)(3)

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如果要我来讲两者的形态,形而上学就是一个人思考,辩证法就是好多人在一起讨论;其实都是哲学认知的方法,没有那个对,那个错。

我们经常说思辨,就是代表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不思考怎么去拿出你的观点去辩论,所以这些东西我们没有必要去深入的研究,什么运动,什么静止,都是瞎扯淡。你只管知道你没有用实验去不断验证的结论或观点就是形而上学就对了。

我们目前有科学,科学也是认知,也是广义哲学里面的一种,区别于形而上学,对宇宙的规律进行认知,所以我们狭义上的哲学就是哲学史,因为狭义上的哲学已经死了。但是哲学没死。

如果要让狭义上的哲学焕发新的生命,那就需要用思辨去认知科学前沿,哲学家必须先是科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