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传》,出自《六韬》,主要阐述了古代圣贤们不做的三件事和要提倡的四种品质。

六韬金句(六韬明传经典名言10句)(1)

在《明传》一文里,作者认为,有三件事不能做,知道是善事却心生懈怠之情,时机到了却犹豫不决,知道犯错却不勇于改正。有四种品质需要提倡:柔和且清净,谦虚且严肃,能强且能弱,隐忍且坚强。

本文选取《明传》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六韬金句(六韬明传经典名言10句)(2)

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

文王卧病不起,

召见太公吕望,

太子姬发在旁。

点评:「太公望」即吕望,晚年隐居渔钓。后周文王田猎,相遇于渭水河畔,拜为军师。「太子发」即周武王姬发,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

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

呜呼哀哉!上天将要抛弃我,

我死后将周国的事务交给您。

点评:周文王感到自己命不久矣,临终托孤。将国事托付给太公望,还让他诚心辅佐太子姬发。

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

知是善事但却心生怠惰,

时机到了反而疑惑不决,

明知有错反而不去改正。

点评:周文王问太公望,古代圣贤治理国事,有哪些需要废止的?太公望列举了以上三件事。

知道是善事而心生懈怠,是不有志于行善,圣人以为忧。时机到了而犹豫不决,此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明知有错而不改正,就是故意而为。

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

柔和又不失清静,

谦恭又不失严肃,

能强而且又能弱,

隐忍又不失刚强。

点评:周文王随后又问,有什么需要提倡的?太公望列举了古代圣贤推崇的四样美好品德。

柔和却不能清静,就会显得懦弱。谦恭却不能严肃,就会显得不恭敬。能强却不能示弱,就会容易折断。隐忍却不刚强,也会显得懦弱。

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如果正义战胜私欲,那么周国就会繁荣昌盛;

如果私欲战胜正义,那么周国就会失败灭亡;

如果严肃战胜怠惰,那么周国就会安稳吉祥;

如果怠惰战胜严肃,那么周国就会失败灭亡。

点评:作者认为,正义能够制心、制事,是天理的体现。而欲望根源于感官,属于私欲。如果太子姬发能够做到正义战胜私欲,就能使周国繁荣昌盛、安稳吉祥。

六韬金句(六韬明传经典名言10句)(3)

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

安详从容且又宁静淡泊,

柔和节制且又心中有数,

善于给予又不与民争利,

虚心待人且又公平无私,

办事公正且又不偏不倚。

点评:作者认为,虚心待人,心灵就不会受到蒙蔽。而心灵不受蒙蔽,就能做到公平、公正。做到公正,老百姓就会心悦诚服。

高山仰之,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

要像高山一样令人仰望,让臣民觉得高不可攀;

要像深渊一样令人揣度,让臣民觉得深不可测。

点评:作者认为,君主听取臣民的意见,既不能轻易接受,也不能粗暴拒绝。要像深渊一样,让臣民感到深不可测。

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如果要具备神圣英明的品德,

内心要符合公正宁静的标准。

点评:作者认为,要想拥有神圣英明的品德,内心要做到公正、宁静。因为心是人之神明,既能应对万变,又能辨别众理。

六韬金句(六韬明传经典名言10句)(4)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眼睛贵在能看清晰,

耳朵贵在能听明白,

思想贵在很有智慧。

点评:作者认为,如果君主能够做到耳聪目明,心中充满智慧。那么,臣民的意见就会汇聚到君主那里。而君主的英明也不会受到遮蔽。

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君主思虑周详,就能如上天一样施恩万物;

臣民安守本分,就能如大地一样深厚沉重。

君主效法天,臣民效法地,如此则大礼成。

点评:周文王问太公,君主与臣民如何做才能合乎礼节。太公望回答说,君主爱护臣民,要能做到思虑周祥,就像上天施恩万物一样。臣民潜心做事,要能做到安守本分,就像大地一样深厚沉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