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安第一炉香(许子东解读第一炉香)(1)

小编说:10月22日,由许鞍华导演,马思纯、彭于晏、俞飞鸿联袂主演的《第一炉香》首映,虽然对男女主人公的选角多有诟病,不过“张迷”们应该还是不会错过欣赏张爱玲的成名作被搬演上大银幕的机会。

《第一炉香》写一个普通的上海女子,在声色犬马的香港社会里一步一步地走向堕落的故事。在现代文学中,类似的普通纯真的女子在大都市堕落的故事其实很多。老舍写过(《月牙儿》),曹禺写过(《日出》),张恨水写过(《啼笑因缘》),张爱玲和“五四”时期其他作家写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许志安第一炉香(许子东解读第一炉香)(2)

按照当代著名学者许子东的观点:“五四”主流作家在写这个题材时,会把落点放在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上,谁对她们的悲剧负责呢?显然,是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然而,“人的灵魂通常都是给虚荣心和欲望支撑着的,把支撑拿走以后,人变成了什么样子——这是张爱玲的题材”。

《第一炉香》里,女主人公葛薇龙受虚荣心和欲望驱使,可以说是自愿地一步步走向堕落,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合情合理,四个关键的桥段好比四幕戏剧,在人物和环境的冲撞中,在人物内心的冲突中,最终的命运埋下伏笔。

01 登豪门生活所迫

在张爱玲的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1943年上海《紫罗兰》杂志)的故事开端,“葛薇龙,一个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站在半山里一座大住宅的走廊上,向花园里远远望过去。”请注意,作家这里特别标明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后来王安忆《长恨歌》也这样强调弄堂女儿王琦瑶的上海身份,不过两个作家目的是不一样的。

……

这个上海女孩在香港读书,没钱了也不想回上海,就去找她的姑妈。她姑妈多年前嫁给一个广东富商做第四房姨太太,现在富商死了,姑妈很有钱,年纪虽然大还很风流,不过两家关系不好。所以当薇龙自己报上姓名:”姑妈,我是葛豫琨的女儿。”梁太太劈头便问道:”葛豫琨死了么?”葛薇龙忍气吞声:”我爸爸托福还在。”姑妈却更加单刀直入说:”你爸活着一天,别想我借一个钱!”说得薇龙”……原是浓浓的堆上一脸笑,这时候那笑便冻在嘴唇上。”用动词写笑,“堆”是常用的,“冻”却非常罕见。“……腮颊晒得火烫;滚下来的两行珠泪,更觉得冰凉……”梁太太这么无礼,一则是报复上海家族当年的道德谴责,二来也是当天正好不巧,她被乔家十三少假约会耍了一下,这个乔家公子就是后来小说的男主角。

许志安第一炉香(许子东解读第一炉香)(3)

剧中梁太太的白房子

说话这么不客气,薇龙进退两难十分尴尬。接着小说写姑妈索性假装睡着了,她把一个芭蕉扇盖在脸上。薇龙没办法只好离开,却又听梁太太叫一声:你坐。接下来这两个主角有一段很长的对话。……两个人一问一答中间,却有一件道具,反复提起,“梁太太一双纤手,搓得那芭蕉柄的溜溜地转,有些太阳从芭蕉筋纹里漏进来,在她脸上跟着转。” “她那扇子偏了一偏,扇子里筛入几丝金黄色的阳光,拂过她的嘴边,就像一只老虎猫的须,振振欲飞。” “梁太太只管把手去撕芭蕉扇上的筋纹,撕了又撕。薇龙猛然省悟到,她把那扇子挡着脸,原来是从扇子的漏缝里钉眼看着自己呢!”这是小说的第一个小高潮,惊心动魄,两个女人目光对视,好像你透过百叶窗或钥匙孔去看别人,却正看见别人的眼睛——原来梁太太正不动声色的观察评估着侄女的颜值,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张爱玲小说中很多明确的主人公(大部分是女主人公)视角的叙事,是直接描写“看”与“被看” 的具体动作。

……

当薇龙离开豪宅走下山的时候,她回头觉得这个房子像一个皇陵,像一个坟墓。她自己觉得像聊斋的书生,她觉得她走进去,将来要完蛋。

但是她还是去了,因为她要学费,而且她觉得我站得正,只要我自己坚持,就没问题……

02 试华裳顺从欲望

第二次选择的关键点就是葛薇龙到了(姑妈给她安排的房间),没事做,下面打牌,她就打开衣柜。这一段是原文:

……开了壁橱一看,里面却挂满了衣服,金翠辉煌;不觉咦了一声道:“这是谁的?想必是姑妈忘了把这橱腾空出来。”她到底不脱孩子气,忍不住锁上了房门,偷偷地一件一件试穿着,却都合身,她突然省悟,原来这都是姑妈特地为她置备的。家常的织锦袍子,纱的绸的、软缎的、短外套、长外套、海滩上用的披风、睡衣、浴衣、夜礼服、喝鸡尾酒的下午服、在家见客穿的半正式的晚餐服,色色俱全。一个女学生哪里用得了这么多?薇龙连忙把身上的一件晚餐服剥了下来,向床上一抛,人也就膝盖一软,在床上坐下了,脸上一阵一阵的发热,低声道:『这跟长三堂子里买进一个人,有什么分别?“

这一段里有两个关键词必须说明,一个是 “衣服”,另外一个是“长三堂子”。

中国有句老话:兄弟是手足,女人是衣衫。张爱玲倒过来说:男人把女人当作衣服,女人把男人看得还不如她的衣服……我们的女主角非常厉害,衣服试完了,身体一软,说是长三堂子进个人。什么是“长三堂子”?上海的南京东路,以前叫大马路(南京西路叫静安寺路)。跟大马路平行的一条路叫福州路,以前叫四马路。四马路很出名,最多书店跟妓院,以前鲁迅常去,主要去北新书局,郁达夫也常去,可能不光去书店。《日记九种》里有记载。曹禺的《日出》据说最初的灵感就来自于四马路。四马路的妓院一般是中下等的,在四马路跟大马路之间,现在的九江路跟汉口路,就是二马路、三马路,那里有一些较高级的风月场所,其中有一种就叫长三堂子。

葛薇龙穿了衣服,浑身一软,躺在床上,她想:这可不是我要的生活。怎么办?走不走呢?女主角这天晚上睡觉做梦了,当时因为楼下有音乐,这音乐就钻到了她的梦里。在梦里,她一直在跳舞,而且梦到了衣服的质感,说绸缎布料就像〈蓝色的多瑙河〉河水一样,绕着她转。梦里边的享受,也可以说理性上觉得长三堂子进个人这是不对,可是超我跟本我却有冲突……

03 交际场如鱼得水

人,应付有钱的环境是很快的!小说里非常详细地讲她那天试衣服的详细过程,然后只用一句话交代,“她在衣橱里一混就混了两三个月……”,全概括了。她参加了各种各样社交活动,年轻美貌,看上去有钱,有她的存在,姑妈的Party也很成功,很多男人来,喜欢她,一定的时候,姑妈跑出来,把葛薇龙藏起来,那个男的又被姑妈抢去了。葛薇龙也不在乎,因为那些有钱的男的通常也很讨厌,或者经不起考验。

但是有一天,风风雨雨之夜,她和姑妈,还有姑妈一个二十年的老相好,潮州商人司徒协,一起坐车回家。姑妈给她看一个金刚石手镯,说是他送的。话应未落,司徒协就在葛薇龙的手上唰地也套了一个。小说这样描写:“……那过程的迅疾便和侦探出其不意地给犯人套上手铐一般。”薇龙说她急着找不到怎么解开,姑妈在旁边说:人家好意送你的,你不能不给面子。回到家里,薇龙把手镯放在桌上,手镯还在闪光。她有一段独白:“一晃就是三个月,穿也穿了,吃也吃了,玩也玩了,交际场中,也小小的有了点名了……天下有这么便宜的事么?”是啊,培训期结束,下面要工作了。她现在回想,司徒协这个男人早注意她了,之所以今天把手镯当着姑妈的面给她套上,显然他们已经有协议了。姑妈是同意的,将来还会有很多这样的事情 。这么重的东西收下以后,麻烦了!“长三堂子”的工作,好像刚刚开始。

……

04 付痴心沉沦爱欲

在司徒协手镯的威胁之下,薇龙开始认真考虑和乔琪的关系。乔琪虽是花花公子,却也“光明正大”,不骗薇龙,在谈及爱情婚姻时说:“……我打算来看你,如果今天晚上有月亮的话。”但是,“薇龙,我不能答应你结婚,我也不能答应你爱,我只能答应你快乐。”薇龙颤抖着,“……抬着头,哀恳似的注视着他的脸。她竭力地在他的黑眼镜里寻找他的眼睛,……”因为那个时候乔琪戴着墨镜,“……可是她只看见眼镜里反映的她自己的影子,缩小的,而且惨白的。”这又是一个典型张爱玲式的文学意象,又是象征,又是写实。写实是,在墨镜里的确看不到对面的眼睛,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象征是你摸不透这个男人的心。不是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吗?而且在这场爱情游戏当中,这个倒影,就是女主角真实的可怜的处境。

……有一段乔琪和薇龙在床上的描写:“她睡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可是身子仿佛坐在高速度的汽车上,夏天的风鼓蓬蓬的在脸颊上拍动。可是那不是风,那是乔琪的吻。”我们以后会比较现代文学各种各样的性爱描写,这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段既含蓄又放浪的床戏文字。许鞍华她们在筹拍《第一炉香》电影,就为这段文字,和未来女主角的演出合同就可能调整价格。事后,薇龙一个人静静地在阳台上看月亮,被月光淹得遍体通明。她在分析自己,为什么这么自卑、固执,而又疯狂地爱着乔琪。“她伏在阑干上,学着乔琪,把头枕在胳膊弯里,那感觉又来了,无数小小的冷冷的快乐,像金铃一般在她的身体的每一部分摇颤。”可惜,实在太可惜了,明知这是短暂的快乐,可也消失得太快了。就在薇龙被月光淹没,感觉无数金铃在她身体中摇颤的时候,就在当天半夜,凌晨将至,她看到花园里刚刚离开的乔琪,竟然和她信任的丫头睨儿抱在一起。张爱玲的文字真是美,张爱玲的笔真是残酷。

05 尾声:一个苍凉的手势

……当(恋爱中的薇龙)一个人在阳台上,被月光淹得遍体通明的时候,便看到了自己的情人,和自己信任的丫鬟,在花园里抱在一起。这样的耻辱,怎么才能兜兜转转到最后同意跟乔琪结婚呢?原来这一切后面,都有梁太太幕后操作。梁太太一面劝薇龙说宁可负天下男人,也不可让男人负你;另一面又劝乔琪跟薇龙结婚,薇龙可以为他赚钱。天晓得薇龙怎么赚钱?还不是要跟姑妈学习,从有钱的老男人们身上赚钱?……小说中有一句非常有名十分荒诞的话,说薇龙“……整天忙着,不是替乔琪乔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非常荒唐、残酷、颓废的生活婚姻状态,竟以如此平淡语气一句带过,不加褒贬。当然,不管别人怎么安排,这一步步合情合理走入荒诞,飞蛾扑火似的爱,还有对上层生活方式的迷恋,都是主观的原因。

小说结尾处有两段文字,一段是象征,一段是写实。象征文字写的是薇龙婚后,到香港湾仔市场,“她在人堆里挤着,有一种奇异的感觉。头上是紫黝黝的蓝天,天尽头是紫黝黝的冬天的海,但是海湾里有这么一个地方,有的是密密层层的人,密密层层的灯,密密层层的耀眼的货品──蓝磁双耳小花瓶、一卷一卷葱绿堆金丝绒、玻璃纸袋装着‘巴岛虾片’、琥珀色的热带产的榴梿糕、拖着大红穗子的佛珠、鹅黄的香袋、乌银小十字架、宝塔顶的凉帽;然而在这灯与人与货之外,还有那凄清的天与海──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她的未来,也是如此──不能想,想起来只有无边的恐怖。她没有天长地久的计划。只有在这眼前的琐碎的小东西里,她的畏缩不安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休息。”

这段文字,给张爱玲所谓“华丽与苍凉”做了最好的批注。一般人只看到眼前的华丽,这么多蓝磁、葱绿、玻璃纸、琥珀、大红、鹅黄……看不见后面的悲凉,但是葛薇龙,或者说张爱玲,却看到这么多世俗颜色后面的人与天与凄清的海,无边的苍凉。看到这一层,已经是作家高一层的眼光。但张爱玲还不止于此,她说就因为这远方是荒凉,所以只有这眼前的琐碎的小东西里,她的畏缩不安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休息。正因为世界的荒诞悲凉是莫测的,所以日常生活的世俗华丽,依然值得留恋。这几乎是华丽与苍凉的辩证法。

许志安第一炉香(许子东解读第一炉香)(4)

以上内容,摘自《许子东细读张爱玲》,有所节选,四个小标题为编辑所加。

许志安第一炉香(许子东解读第一炉香)(5)

许志安第一炉香(许子东解读第一炉香)(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