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时,袁海芬开始修鞋,至今已有34年。从正值壮年到满头银发,袁海芬只是一直在修鞋。

“都是些小事,没必要搞得复杂。”面对赞誉,奶奶总是这么说。

82岁的袁海芬,头发已经花白,气色却很好,身体也硬朗,搬二三十斤的修鞋机器下楼不在话下。

2010年,她搬进了现在的小区,上城区九堡街道金雅苑。次年,奶奶主理的小区修鞋摊就出摊了,到如今足足11年了。

“刚开始我到外面街角修鞋,那边人来人往,老顾客多,人家知道我在,都来找我修鞋。”

后来小区大了,住的人多了,不必再舍近求远去外头,就在自家小区里修。

当年因为拆迁搬进来,和小区里的人都不熟悉,支起小摊修鞋也没想过能有多少人来。渐渐的,还是靠手艺打响了名头,“时间久了,人家就知道小区里有人修鞋,有需要就会过来。”

大学生做奶茶真实生活(满头白发的她成了小区)(1)

现在,有人到金雅苑小区问一句:修鞋奶奶在哪里?几乎所有居民都知道说的是袁奶奶,还会热心指路。

穿过一幢又一幢楼房,在7幢和5幢之间的空地上,就能找到袁海芬。

几把竹制的小椅子,泡沫凳,用螺丝钉在厚重木凳上的修鞋机器,灌满水泥的罐子,还有袋子里装着的扣子、拉链和鞋,就是这个修鞋摊全部家当。

旁边是小区的健身器材区。周末,家长带着小孩玩跷跷板,老年人悠闲地跳操,坐在一起闲聊。袁海芬就坐在自己的修鞋机前,时不时和过路的大人小孩笑着打招呼,左手攥鞋,右手摇动机器,在“咯吱咯吱”的响声中干起自己的老行当。

“这个线好,结实!”袁海芬讲话带口音,说用来补鞋的线是汽车轮胎上的线,又结实又牢靠。

“这个方凳子是我家里的,补鞋机不是要有个架子撑着吗?厂里现在卖的那种三角撑着的,我没有,就拿自己家的方凳子,用螺丝把机器钉在上面。”

凳子方方正正,有袁海芬膝盖高,一掂量,还挺沉。

“这样才稳,”袁海芬解释,“它这个凳子重,才稳得住,不会晃,也不会翻。”

补鞋机需要稳稳当当地立着,不能往哪边倒更不能翻,于是袁海芬还准备了一个专门用来压重量的水泥罐子。

“这是小区里一个宁波大哥帮忙做的,他们当时是修房子还是怎么着,有多的水泥,就给我灌了一个。”

罐子上还嵌了提手,方便拿取。

凳子上还放了修鞋底的皮革,一把大剪子,一块黄色石头,和一片小铁片。

“这是拿来修拉链的,拉链不灵光了,用来搓一搓,相当于上油。铁片是修鞋的时候有的要磨一磨的。”

一旁的袋子里,还装着一些扣子、拉链、拉链头。

大学生做奶茶真实生活(满头白发的她成了小区)(2)

除了修鞋补鞋,袁海芬这里还能修修拉链。

老家诸暨的袁奶奶年轻时在厂里做工,有老师傅会修鞋,她在旁边看着看着也就学会了,后来厂倒闭了就一直修鞋。

从中年到老年,袁海芬修鞋大半辈子。

三十多年里,她用掉三个补鞋机,“现在这个也20多年了吧?当年买这种补鞋机要40多块,现在要两三百了。”

“这个不难的,你们学你们也会,我就是做久了熟了。”

大学生做奶茶真实生活(满头白发的她成了小区)(3)

袁海芬总是笑呵呵地说话。

每天下午一两点,她就会分成三四趟把自己补鞋修鞋的工具搬下楼,“我就住在这栋里,很近。”袁奶奶指了指右手边的一幢楼。

现在时代不同了,来修鞋的人越来越少,十年前每天忙得团团转,五年前人也还多,“现在不一样了,早上出来都没人来的,所以我就下午弄。他们熟悉我的都知道我下午出来的。”

人多的时候就把鞋子都修好再回去,人要是少就4点钟收工。

每天下午一两点,到四五点,三四个钟头里,袁海芬就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和过路邻居打打招呼,有人要补鞋就麻利上手,十分钟她就能修好一双鞋。

“做的时候就让人家坐着等一下,边等边讲讲话,补好了。下午就这么样做一做,打发时间。”

大学生做奶茶真实生活(满头白发的她成了小区)(4)

来修鞋的人,要么是开胶,要么是后跟磨损,袁海芬都能修,而且收费很便宜。两个鞋后跟补一补收5块,鞋子要是前面也破后面也破,那就要修补久点,收15块。裤子拉链、被套拉链,修一次拉链,袁海芬通常收一两块,有的坏得厉害要整个拆掉的,就收5块钱。

这样的价格,谁听了都会说实惠。袁海芬笑眯了眼,“没想靠这个挣钱,有的老邻居我给他们修一修可能连钱也不收。就是做个方便,人家需要我就帮弄一下。”

大学生做奶茶真实生活(满头白发的她成了小区)(5)

相比挣钱,修鞋小摊对袁海芬的陪伴意义可能更大些。“在家里没事情干也没意思,不如出来补一补鞋,还有邻居坐着聊天,蛮好。”

如今早过了修鞋吃香的年代,从前正月初十就有邻居来敲门问什么时候开始修鞋,现在从腊月底到正月十五,袁海芬都能安心在家过年。

“过年的时候休息的,平常节日不影响,还是出来,除非下雨下雪天气。”

“我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没什么值得讲的,就是有这个手艺,人家有需求我就做一做。”袁海芬从没数过自己手里修补了多少鞋,只是还记得从前有好些年龄比她还大的老人常来补鞋,“现在少了。”

大学生做奶茶真实生活(满头白发的她成了小区)(6)

路过的邻居也总是笑呵呵地夸奶奶手艺好。

“她鞋子修得好,价格便宜。我们住一栋楼,鞋子破了都叫她修的,很便宜,真的好,真的好……”一位路过的奶奶止不住地夸奖。

袁海芬在一旁坐着听,笑容满面。

“我只要能做,就一直做下去。”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 肖暖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