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知否》的热播,卫小娘赠给明兰的那幅《李娘子镇守娘子关》竟成了隐藏的boss级线索。剧中说:李娘子既不仰仗父辈兄弟,也不仰仗丈夫儿子,一样能抵挡百万雄兵于阵前……不禁让人黑人问号三连,这样活得堪比爽文的人物,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知否知否原著中张大娘子结局(知否里提到的李娘子)(1)

剧中出现的《李娘子镇守娘子关》画作

靠拼爹、拼弟,就能躺赢

比起玛丽苏网文中,庶女逆袭王妃,女奴升级成将军这样的YY穿越戏码,历史上的李娘子才是真爽文女主!

仅拼出身就能压倒一大票人,由她串起来的人名,几乎就能演一部《隋唐演义》。作为唐高祖李渊和正妻太穆皇后窦氏所出的唯一嫡女,李建成的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李元霸、李元吉的同母姐,她是初唐时地位最尊贵的公主——平阳昭公主(《旧唐书》《新唐书》)。因为正史中没有记载她的出生时间与名字,后世小说给她取名为李秀宁,民间又叫她李娘子。

知否知否原著中张大娘子结局(知否里提到的李娘子)(2)

李渊最出名的几个儿子是平阳公主的亲兄弟

然而,躺赢的人生对这位金玉堆里长大的公主毫无吸引力。她不爱红妆爱戎装,靠自己的实力,成了才识胆略不输其兄弟们的巾帼英雄,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三个第一

第一位统领千军万马为自己父亲建立帝业的公主、唐朝第一位死后有谥号的公主、中国封建史上唯一由军队为其举殡的女子!

但其实,她在军事上的第一次亮相,完全是形式所逼,谁知竟意外激发了她的作战潜力。当时成年后的平阳公主,被父亲许配给了名将柴绍。婚后两人定居长安,夫妻恩爱,她在家相夫教子,日子倒也安静祥和。但乱世里,小家庭的温暖又岂能长久?

知否知否原著中张大娘子结局(知否里提到的李娘子)(3)

丈夫柴绍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隋末风起云涌,各地起义不断,李渊原本奉命镇压起义军,结果一路招降纳叛反倒自己的势力越搞越大。调任太原留守后招兵买马,更渐渐有了谋反的资本。在准备起兵前,他秘密派人召回女儿和女婿。但接到消息后,柴绍犹豫了:父亲起兵扫平乱世,去晋阳迎接义旗义不容辞。但两人住在京城,一起离开势必会引起皇帝怀疑;要是自己独自离开,又可能给妻子带来灾祸,这该如何是好?

知否知否原著中张大娘子结局(知否里提到的李娘子)(4)

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声势浩大

得知丈夫的忧虑,一向温柔贤惠的平阳公主竟说:“你赶快去吧,我一个女子遇到危险容易躲藏起来,到时我自有办法。”

两人商量好后,柴绍快马加鞭从小道直奔太原,而平阳公主并没有像她说的那样躲起来。乱世里,哪有绝对安全的藏身之处?何况她并不愿意置身事外,看着父亲、兄弟、丈夫在乱世奔波,而是决定在后方打点好一切。

她带着几个人回到了鄠(hù)县(今陕西户县)的李氏庄园,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并以此为据点,散尽家财招揽当地的亡命之徒和义士,组建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起兵遥遥响应李渊的义军,正式走上了从军之路。

大写的牛b!李唐江山一半是她的功劳

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怎能成大事?从小和能征善战的兄弟们一起长大的平阳公主比谁都明白这个道理。她那支几百人的队伍,一旦遇到隋朝数量庞大的正规军,绝对会被碾压成渣渣。此时,壮大军队比什么都来得重要!

于是,她开始到处联络反隋义军。仅用了三个多月,就招纳到四五支相当有规模的队伍,其中最大的一支甚至有几万人之多。以几百人的兵力让远胜自己数十倍人马的起义军领袖甘当她的手下,不得不让人佩服她的手段和谋略!之后,她又继续收编其他义军,势力大增。朝廷也开始注意到了这股逐渐强大的势力,不断出兵打击。谁曾想,平阳公主在打仗上简直堪称天才,名将屈突通就在她的手下连吃好几场大败仗,她还顺势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等地!

知否知否原著中张大娘子结局(知否里提到的李娘子)(5)

平阳公主堪称大唐女战神

地盘一大,管理的难度就大了!但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队伍军纪严明,平阳公主令出必行无人不服,在民间声望很高,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她的军队为“娘子军”。娘子军威名远扬,很多人不远千里跑来投奔,军队人数一下就超过了7万人。

而此时,李渊还被蒙在鼓里,以为女儿为了保命正躲在哪里呢。直到公元617年,他带领军队主力渡过黄河,才知道女儿在关中为他打下了一大片地盘!这还不够,两军会师后,平阳公主又带领一万精兵联合弟弟李世民的军队,很快攻克了长安。

关中平定后,李渊正式将这位才略出众的爱女封为“平阳公主”。作为唯一的嫡女又独有军功,她的封赏远超其他公主。

知否知否原著中张大娘子结局(知否里提到的李娘子)(6)

比胆识谋略,平阳公主完全不输自己的兄弟们

封赏之后,她也没有闲下来,而是再次为大唐江山立下功劳。李渊稳定长安后,开始掉头对付周围虎视眈眈的势力,关键一仗就是灭王世充。平阳公主就负责驻守娘子关,她凭借天险,修筑工事,严密布防,成功守住了关中的防线。

知否知否原著中张大娘子结局(知否里提到的李娘子)(7)

娘子关重要的地理位置

不幸的是,立下战功仅仅6年后,她就去世了。李渊异常悲痛,决定用军礼安葬女儿。当时的礼官跳出来反对,说女人下葬用鼓吹与礼制不合。李渊反驳道:“公主昔年举兵反隋,亲自执鼓指挥作战,为平定天下立下大功,这哪是一般妇人能比的?”遂以军礼下葬。

并且,还按照所谓“明德有功曰昭”,谥平阳公主为“昭”,真正做到了生荣死哀!即使后来如高阳、太平等在史籍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唐朝公主,与平阳公主相比,都逊色很多……

封建时代VS独立女性,李娘子为何如此刚?

正如剧中明兰因为母亲的死,明白“女性不必依靠别人来生存”的道理。而她的精神偶像李娘子,在唐代是怎么成为巾帼英雄的?

有其女必有其母,平阳公主的母亲太穆皇后窦氏就是非一般的女子!这样的母亲能养出优秀的子女,一点都不奇怪。她生养的李建成、李世民、李元霸、李元吉,哪个不是能力超群,军功卓著?

这和她的出身有莫大的关系。窦氏是北周襄阳长公主之女,出身高门显族,其父窦毅是东汉大鸿胪窦章的第十二世孙,其十二世祖窦统在汉灵帝时为雁门太守,累世仕魏,皆为大官。这样的家庭背景,注定给她远超同时代女子的眼界。

知否知否原著中张大娘子结局(知否里提到的李娘子)(8)

才貌俱佳的太穆皇后窦氏

而且,她几乎是在皇宫中长大。舅舅北周武帝宇文邕对她很是宠爱,自幼就将她接到宫中抚养。宫里特殊的成长环境,让她看问题更为深刻长远。

当时宇文邕与阿史那皇后(突厥公主)的关系很糟,旁人都不敢多嘴,只有这个六七岁的小侄女劝说周武帝:“舅舅只有亲近皇后,借突厥之力,才有希望平定天下。”这番从小孩口中说出的话语惊四座,宇文邕接受了她的劝谏,皇后重新得到圣眷。

这样的奇女子,婚配自然与众不同。因为窦氏出落得容貌绝美,又擅长书法,前来求亲的人络绎不绝,父亲窦毅便定下了一个规矩:谁能射中屏风上孔雀的眼睛,便可抱得美人归,即是“雀屏中选”的典故。说来也巧,这位射中雀眼的幸运儿就是李渊。

知否知否原著中张大娘子结局(知否里提到的李娘子)(9)

画作实力还原“雀屏中选”现场

她嫁入李家后,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婆婆独孤氏晚年常患病卧床,家中几个年长的妯娌嫌她脾气暴躁,不愿侍奉,只有窦氏昼夜陪伴在侧。

如果说顺境还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那么逆境中的窦氏更加散发出她的人格魅力。

隋朝代周后,舅父的北周王朝瞬间灰飞烟灭,野心家杨坚坐上了原本属于舅舅的位置,她心痛万分:“恨我不为男,以救舅氏之难!”作为女子竟就有如此的节义和志气!传说长孙皇后嫁到李家,就跟窦氏此举有关。长孙氏的父亲认为,这样的母亲教育出来的孩子必将是人中龙凤,故将年幼的长孙氏与唐公次子李世民订婚。

知否知否原著中张大娘子结局(知否里提到的李娘子)(10)

李世民能娶到长孙皇后全靠有个好母亲

不仅如此,窦氏还是丈夫的军师!李渊在隋朝为官时得到好马,她就劝丈夫献给隋炀帝以表忠心,谁知李渊不听,被发现后惨遭贬谪。最后幡然醒悟,多次向炀帝进献宝马,才重获信任……

现代人总说:父母的格局里,藏着孩子的未来。回溯一千年前的历史,才发现此话亦然。窦氏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她面对起起伏伏,扛得住人生反转,享受得荣华富贵,也忍得了家国沦亡。这样的行为教育,从来都润物无声又深入骨髓:

她与世无争,子女便学着不骄不躁;

她坚强独立,子女就能自立自强;

她胸藏丘壑,子女必有远见卓识……

窦氏的才华见识,已经很大程度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模样。她能养出独立思想超前的平阳昭公主、开启贞观之治的唐太宗,又有什么好奇怪呢?

Allhistory:基于AI知识图谱,展现不同角度的历史世界。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