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市各县名的来历(武安村名哪里来)(1)

身为我大武安人,咱们的历史得知道点儿!首先,“武安”名字大有学问!春秋战国时期的帝王分封他们的大臣一般都冠以“平原”、“武安”之类的词汇,“武安”即“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康,故曰武安。”也就是说,“武安”一词即“武可安邦”之意。历史上,苏秦、白起、李牧等名将均被封为“武安君”,秦赵阏舆之战又有“武安瓦振”一说。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武安已是兵家重地。另据史料记载,武安原县治在固镇,隋朝时迁至今天所在地。

1、阳邑

因在南洺河北岸而得名。邑,城的意思,所以合起来就是河北岸的小城。

武安市各县名的来历(武安村名哪里来)(2)

2、康宿村

据说在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微服私访途经此地时已至傍晚,康熙皇帝被此处优美的景色所吸引。只见此地前临洺河,背靠八宝紫金山,青山绿水环绕。故在此地住宿一晚。后更名为“康宿”村,即康熙爷住宿过的地方。

康宿村北1500米处坐落有红山寺,大雄宝殿上画有当年康熙游红山寺的壁画,并题有“山石朱砂红,佳山代五行,真乃人间之仙境也。”的词句。时至今日,这里仍然香火旺盛,游人甚多,逢年过节更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作为武安人,值得到此一游。

3、大洺远村

因地处南洺河岸边,比东洺远村稍大而得名。明初年,因战争故,中原地区人烟稀少,朝廷下令从山西迁人口充实中原。当时,人们集中在山西洪洞,从那里发往中原各地。其中就有我们尹氏祖先。当时,尹氏兄弟三人来到武安,其中一人定居在大洺远,另一个定居于南柳泉村,还有一人记不清了,但也在武安。这就是武安尹姓的由来。武安所有尹姓皆缘于这三个村。而他们的老家到底在何处已不得而知,只知道来自山西洪洞老槐树下。

大洺远村自明初建村,世居于南洺河北岸河套里。1957年,南洺河发大水,村子被冲毁。后政府统一规划建村,才选址在今天的位置。目前大洺远村是北安庄乡条件很好的一个村子,街道整齐,用电用水都很方便。

武安市各县名的来历(武安村名哪里来)(3)

4、格村

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据说格村原来常年发生天灾,后来请来一位道士。他看后说:“要想逢凶化吉,只有改名。”因此有了“格村”一说,意在隔灾避难。第二种说法:格村四周都是沟,将其隔起来,故名“格村”。

武安市各县名的来历(武安村名哪里来)(4)

5、粟山

武安市城东14里地有个山叫粟山,平地突起,不和他山相连,远远望去,就象一个大粮堆。说起它的名字,还有段来历。

战国时期 ,秦赵交兵。秦国探知赵国粮草不丰,人心不稳,就派大将白起率大军来攻邯郸。赵王听说秦兵来得凶,忙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可商量来商量去,没一个出头。这时,老将廉颇上前说:“大王给一万人马 ,我去退敌。”赵王说:“人马倒有,可军中缺乏粮草呀!”廉颇说:“大王不必担扰,我军有的是粮草。不出三天,我叫秦国退兵。”赵王见老将说得肯定,素知廉颇不是个吹大话的人,想他一定有锦囊妙计,就命令他带兵迎敌。

武安市各县名的来历(武安村名哪里来)(5)

廉颇出邯郸西门,在离城50里的一座小山下安营扎寨。这里南靠鼓山,北临洺水,是秦军进攻邯郸的必经之路。傍晚,他令士兵把军中的粮食盛到布袋里,都摆到小山上,派人严密看守,然后四处贴下告示:粮草重地,任何人不得靠近,违令者斩!

第二天,白起率大军攻入武安境内,忽然探马来报:“往东二十里,发现赵军粮草堆积如山。”白起认为赵国早有万全准备,此番强攻必败无疑,因此撤兵。故该地称“粟山”,以纪念此次大胜。

6、永和村

南北洺河交汇之地,建村之人是明朝进士高世元。诗情画意之下的“永和”,是高为了促进族人之团结而起的名。

7、龙务

原名“龙雾”。隋唐年间,在一个村庄大雾三天,有人生一男孩 ,就是后来的李密。后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率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成一方霸主,称魏公,堪称真龙天子之命格。所以,这个村就叫龙雾,后误传为“龙务”。

8、团城

村落形成时间可追溯到2300年前。早先这里曾不断出现短暂的“昙城”,即平流雾现象。是时,从远处看去,像古代的城池,时为圆形如城堡,时为长方形状如城墙,屋宇楼阁时隐时现,故取村名为“昙城”。后来因为有“昙花一现”之说,觉得“昙”字不好,便改成“团城”。你们没发现我们都叫“tancheng”吗?

武安市各县名的来历(武安村名哪里来)(6)

9、沙洺村

原名沙窝里,2000年前就有人居住,当地出土了大量陶器,专家鉴定是战国时期。因此地位于洺河上游交叉口,地势宽阔,水流缓慢,造成沙子多,所以起名“沙窝里”。后因洺河改为“沙洺村”。

10、西竹昌村

南有南洺河,村东有苇竹,村民以苇竹为生,村在竹西,因竹而昌盛,所以取村名“西竹昌”。

11、活水村

活水村位于风景名胜京娘湖南侧,原名“三门堡”“紫金乡”。 历史上据说有位皇后(可能是历史上著名的丑娘娘钟无艳)路过此地在这里住过,并用当地的泉水洗好了身上的癣症,后改名“皇后宿”。至明朝时期,武安当地官员知此地泉水甘甜清澈,直接饮用也不会肚子疼。皇后也曾用此泉水洗好了顽癣,便每日用水车取水送往县衙供应。后来,便将此村更名为活水村,意为流动的长寿之水。

武安市各县名的来历(武安村名哪里来)(7)

12、五湖村

据说是那个村子曾经只有五户不同姓氏的人家,依山傍水,美轮美奂。后因有人不断内迁,人口不断增多,为了纪念当时的开村老祖宗,就把这村名叫作“五户”。后又不断谐音至今演变成五湖四海的“五湖”了。

13、车辋口

古时此地是连接山西和山东的交通要道之一。在它的东面,有个村子叫停驷头,就是过往客商休息住店的地方。“车辋口”顾名思义就是车来车往的交通要道口。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交通位置已失去了往日的功能。

武安市各县名的来历(武安村名哪里来)(8)

14、冶陶

唐代中期,先民为了有利于生息繁衍,便逐渐东迁于凤凰山(药王山)前。此处地势平坦,艳阳普照,和风拂熙,耕地宽阔,土地肥沃,更有利于在山前开采铁矿石并进行冶炼。当时,先民们就居住在大寨土崖上。小西峧(刘家寨)上庄巷,寥寥几户人家,零零散散分布在崖头上。

武安市各县名的来历(武安村名哪里来)(9)

相传,崖下拐子街“大学堂”(纪念馆)门外西南角即齐同贵楼后墙根有一座小小的七瓦垅庙,庙前是大寨下经后窑崖跟从东向西通往山西的秦晋大道。因村迁址至大寨崖上,所以人们顺便把现在的冶陶村叫成“崖头村”了。

后人觉得“崖头村”村名太俗,便更名为“野头村”。“野”字为远古之意,“头”的本意是本区域的大村(领头村),有黄龙庙香亭碑刻“大明国河南彰德府磁州武安县故亦(固义)里野头村”为证。随着时间的推移,“野头村”居民逐渐繁衍,人口增加,集镇经济繁荣。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论证,冶陶村在汉代、宋代曾兴办铁业冶炼,并又有陶器的烧制,于是便把“野头村”更名为“冶陶村”。

15、清化

相传,建村于明代。最初居民赵、刘、张、王四姓较繁。因近南洺河、紫金山,河水涓涓细流,山下有煤田,昔以其地富饶及景色之美,取村名“清花”,解放后改称“清化”。

16、骈山

相传建村于唐朝。古时一员大将败阵,骑带两匹马逃至此死去,其子弟找到这里,定居建村。据明朝万历年间的碑记,该村写作“偏头”。旧县志写作“骈头”。后以村东儒山、凤凰山并立,改称“骈山”(“骈”意为两山并立)。

17、大同

相传,隋末刘武周在此屯兵。后王、陈、刘、孟等姓相继迁此建村,取村名“大屯”。后因“屯”和“同”读音相近,又取世界大同之意,改称“大同”。

来源:邯大传媒

编辑:程金东 万彩霞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武安市各县名的来历(武安村名哪里来)(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