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的三个发展条件(解读全域旅游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模式)(1)

目前我国全域旅游已经进入了全国设立示范单位推进阶段,示范单位主要集中在西部区域,与我国旅游热点区域大致吻合。从全域旅游单位开发模式的情况来看,主要为龙头景区带动开发较多。随着行业的发展,未来将是多种模式并行发展。

全域旅游的概念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空间、多产业、大协作”的整合模式。全空间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实现要素配置和资源整合;多产业是指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协作是指突破旅游行业,突破居民游客的身份,实现社会共同参与,行业共同协作。

全域旅游的核心可归纳为“四大价值”的创造。即:产品值、经济值、民生值、协作值。并且涉及到产品创意、产业设计、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协作保障等全方面内容。

全域旅游的三个发展条件(解读全域旅游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模式)(2)

全国大规模试点推进,示范点集中于西部地区

从我国全域旅游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一、概念提出阶段(2008-2012年)

2008年浙江绍兴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全城旅游”发展战略,并启动全城旅游区总体规划招标;2009年江苏《昆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提出“全域旅游,全景昆山”。此后四川、杭州、山东、湖南等地纷纷提出发展全域旅游的战略。

二、地方试点探索阶段(2013-2014年)

各地提出全域旅游概念后,又纷纷对其进行了试点探索,如山东将五莲县、临沂市、莱芜市、滕州市、沂水县列为全域化旅游试点城市;浙江将桐庐列为全域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县。

三、国家示范推进阶段(2015年-至今)

在各省市积极探索全域旅游模式的情况下,2015年国家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提出在2000多个县中,每年以10%的规模来创建全域旅游,即每年200个县实现全域旅游;2016年国家旅游局公布262个市县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域旅游正式在全国大规模推进开来。

全域旅游的三个发展条件(解读全域旅游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模式)(3)

截止目前,我国分两批确定全国50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包括海南、宁夏两省(区),91个市(州),407个县(市),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预计“十三五”结束时期,实现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开发运营。

全域旅游的三个发展条件(解读全域旅游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模式)(4)

从空间上来看,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的四川、云南、新疆等地区,与我国旅游热点区域基本相吻合。其中,东部地区132家,平均每省约13家,总面积1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341万;中部地区142家,平均每省约12家,总面积27.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727万;西部地区170家,平均每省约14家,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082万;东北地区56家,平均每省约9家,总面积3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08万。

全域旅游的三个发展条件(解读全域旅游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模式)(5)

龙头景区带动开发,未来行业多种模式并行发展

从我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开发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全域旅游开发模式主要有龙头景区带动型、城市全域辐射型、全域景区发展型、特色资源驱动型及产业深度融合型。发展全域旅游既不能统一一种模式,也不能同步化进行,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同地域往往需要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及旅游要素的聚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全域旅游模式的选择与设计。

对全域旅游单位开发模式进行不完全统计可以发现,目前采用龙头景区带动型开发模式的较多,占比达到35%,其次是特色资源驱动型的23%;其中采用产业深度融合模式的较少,这主要与该模式对产业之间的互动要求较高,很多地区对产业要素的整合难以达到集聚效应有关。

全域旅游的三个发展条件(解读全域旅游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模式)(6)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未来,我国全域旅游多种方式将并行发展。全域旅游中的“全域”体现在全资源整合、全产业融合、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以及全流程保障等五个方面:

全域旅游的三个发展条件(解读全域旅游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模式)(7)

全资源整合

全资源整合是通过全域资源整合,实现全域资源旅游化,扩容资源发展空间。所谓全域资源旅游化,意思是除了传统资源,还要把一些新兴资源挖掘出来,再实现旅游化,从而扩展旅游的发展空间。比如,旅游的核心资源体是景区,但在新兴的资源中,城市、乡镇和风景道都可作为景区的一部分;此外,广场、公园、博物馆、学校、工厂等社会资源访问点,也都会纳入到未来的旅游产品体系中。

全产业融合

全产业融合的实质是“旅游 ”,实际上,在这个模式里,从门票经济向全产业链经济转型,其实是旅游业向各个行业渗透的一个过程。因此,就需要一些规划的创新手法,比如休闲农业、休闲渔业、旅游商品、文化创意等,包括对品牌的包装等,其实现在这些需求越来越多。在旅游 的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点是1 1>2,就是从“旅游 ”,转变到“ 旅游”。“旅游 ”是旅游业与各行业完全渗透的蓝图,而“ 旅游”是各个行业主动融合旅游的全新的发展格局。这就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通过这种转变,能够让一产、二产,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等和旅游业进行融合。

全方位服务

所谓全方位服务,主要还是对游客来讲,不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更多的让游客满意的产品。这里面强调“全域覆盖、共建共享、自由自主和快行慢旅”的十六字发展方针。通过全方位服务,可以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服务,从而能够更好的体验目的地。这就需要实现全域旅游N大支撑体系,实现各项旅游服务支撑要素大的全域覆盖。

全社会参与

全社会参与指的是全域旅游的事情不单单是旅游相关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全社会各个角色在全域旅游里面扮演更多的主体功能,就是政府引导下的企事业单位、协会、居民等个人、游客全参与的机制。

全流程保障

全流程保障就是政府为了推动全域旅游的工作,从顶层设计,包括旅游发展的机制、旅游发展的政策、资金等方面让整个全域旅游得以贯彻和执行。

服务说明:

前瞻产业研究院于1998年成立于北京清华园,主要致力于为企业、政府、科研院所提供统计调查、产业研究、产业申报、产业规划、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布局、空间规划、园区招商、产业落地运营、产业资本设计、产业大数据平台搭建等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