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25日,一年一度的CCBN展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产业各个环节的企业纷纷在展会上为观众呈现了最新的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在DVBCN&AsiaOTT-CCBN采访间,北京永新视博数字电视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镭先生接受了DVBCN&AsiaOTT记者的专访。

信息安全与光电信息(永新视博副总经理张镭)(1)

一、视频内容的版权安全

张总介绍,永新视博成立已有18年,参加CCBN展会17年的历史,今年是广电行业转型年,在整个行业变化的过程中发现以往传统广电已经向新的媒体方向发展,永新视博此次展出多款新媒体方面的技术方案和产品,比如“直播工作站”、“视频新闻头条”,这些产品既可以在广电网络里传,也可以在互联网里传。

永新视博是一家只做视频的安全的公司,只管通道,从有线电视的头端到机顶盒中间,对这个“通道”做加密,防止非法信息插入,另外从前端可以控制机顶盒端的收看,给运营商提供一个运营工具。

随着整个数字化接近尾声,以及网络双向化、业务互动化,视频内容的高清化,安全不只是对管道,对视频内容的版权管理,对客户的管控管理,从安全角度来说,已经从简单的CA系统扩展到安全统一平台,需要管理内容和整个分发系统以及网络、数据,目前这方面永新视博在不同领域进行了应用,参与了国家的标准制定、好莱坞的安全谈判,以及也参加了总局规范标准的统一测评,并顺利通过。

对于CDN监管不力,出现节目被人盗播问题,张总认为,需要采取追溯技术或者染色技术,对盗链的源头进行追溯,比如在视频流里加盖时间戳,抽取特殊信息,加入指纹,在其它播放器和播放源上,可以接听监看到,从而追溯它的源,如果不合法,就可以诉诸于法律,技术与法律同时采用才能解决。

目前来说,在互联网上大部分视频都是标清的,从版权方的角度,已经没有保护价值,对互联网上只有在4K、超高清这方面版权方才会重视,它一定要求视频具备DRM,含有水印功能,即使被拷贝走或被盗播,也知道源头。所以真正有商业价值的还是高清、超高清。

DRM在中国属于新兴技术,在版权方面中国处在起步阶段,永新视博想从根本上解决一定要从芯片级对接,比如跟英特尔做PC的芯片对接,基于芯片的硬件保护,以及跟海思、博新做对接,如果是植入的,三个月便可以破解。

第二,永新视博在系统里都是采用国立算法,在政策上、行业导向上、市场推进上,国家给的支持力度都挺大。

二、人工智能与广电的结合

关于人工智能和广电的结合,张总表示,对广电来说人工智能将来是非常适合的应用,广电拥有大量数据,中国数字电视用户达到两亿多,网络连接到家庭,随着双向网改造,终端成为家庭的信息终端,可以支持物联网、媒体、通信,从而把用户的数据搜集起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做智能化应用、精准推送、监控,将信息汇到大数据库里,对后续应用,比如社保、医保、保险都纳入其中结合,后续系统就能了解到用户的需求。

目前,广电的优势是入户率高,本地化服务及互联网广泛。实际上更需要智能化的应该是家庭,智慧家庭、智慧社区,社区里需要服务,养老、电商,最后那50米互联网是进不去的,为什么叫“互联网 ”,而广电不叫“广电 ”,而是叫“广电融合”,它需要要融合进去,我们觉得这是广电在智能化的优势,也是将来它和互联网抗衡的重要特点。

智能化所采集的信息需要进行加工处理、分类,永新视博便在做类似产品,比如视频传输过来需要拆条、切片、打点,通过系统自动加工以后分门别类,分成教育、医疗、养老等,然后再加上智能引擎,自动搜索,效率很高。

永新视频称此为“中央厨房”,前面还有采集矩阵,永新视频在采集矩阵上也做了相应产品,比如视频的采集系统,编转码系统、推流系统,把它采完以后推到“厨房”,“厨房”进行加工处理。

再往下是分发矩阵,把加工好的东西分发到不同的屏幕、不同的终端上。

通过整个这三块,媒体深度融合才能算正真完成,不管内容传输给互联网,还是给电视,任何地方都可以用。

另外,永新视博还做了安全矩阵,在采集的时候需要一个可信的信源,在往下传输的过程中,要有安全的管控,同时对内容做舆情分析,了解大家对内容的喜欢度,达到一个生态系统,这也是刘奇葆同志说的“主流媒体的回归,深度融合”。

目前,永新视博在这几块都有对应产品,比如采集矩阵,拥有直播工作站,“中央厨房”拥有拆条系统、媒资管理系统,分发这块有智能网关,安全矩阵我有CA、有DRM,有网络安全、可信的信源管理系统,有整个管控。

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是管控,管控才能够使社会稳定。

互联网和电信都做不了主流媒体,只有有线电视的广播网络运营商可以做,但不可能每个省全是主流媒体,它一定要培养几个大的媒体集团,只有走在前沿拥有好技术的媒体集团,国家才会把你培养成主流媒体,主流媒体一定是国家级的广电应用,比如中央台、各个文广、华数,只有做到安全可控才能是主流媒体,永新视博希望将来服务的对象就是主流媒体。

信息安全与光电信息(永新视博副总经理张镭)(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