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八面山生态旅游(芭拉胡成为旅游文化新名片)(1)

濯水古镇 摄/九明

黔江八面山生态旅游(芭拉胡成为旅游文化新名片)(2)

芭拉胡

黔江八面山生态旅游(芭拉胡成为旅游文化新名片)(3)

创文我们在行动 摄/任芳

黔江八面山生态旅游(芭拉胡成为旅游文化新名片)(4)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摄/段利明

黔江八面山生态旅游(芭拉胡成为旅游文化新名片)(5)

土家哭嫁

黔江八面山生态旅游(芭拉胡成为旅游文化新名片)(6)

天水一色阿蓬江 摄/王林

黔江八面山生态旅游(芭拉胡成为旅游文化新名片)(7)

桥之夜

黔江八面山生态旅游(芭拉胡成为旅游文化新名片)(8)

《濯水谣》在京演出

“芭拉胡”土家语意“峡谷”,其语境类似“香格里拉”。“芭拉胡”承载着黔江的山水和文化,是一种人文理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旅游形象,是将所有的美好、神秘和人文聚集,形成的一个人格化、物格化的聚合体。

“芭拉胡”,它并不是一个“湖”,也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旅游景区景点,而是黔江人在血液里传承的一个可以安放心灵,并且绿色生态、奇幻莫测的秘境形象和文化符号。

“芭拉胡”,凭借良好的生态资源,成为中国唯一以土家语命名的旅游城市品牌。因“芭拉胡”应用性好,本身是话题热点,表达萌奇神秘口语化,语言直译还可国际通用,因而成为重庆黔江旅游主题口号“神秘芭拉胡、魅力阿蓬江”的关键词。

黔江“芭拉胡”自然融合度高,气势宏大。登高远望,恰似一条绿色丝绦,将老城新城缝合在一起,绘就一幅名副其实的“城即景、景即城”的水墨丹青。武陵山脉远古地壳造山运动,成就了黔江今天融山、洞、峡、瀑布、湿地、森林、地质奇观和佛教文化、土家风情于一体,蔚为壮观的“峡谷城”。

“他”是矗立于峡谷之上的奇迹,有浸润在斑驳梦里灵山秀水的魅力,有接近香格里拉的自然神秘。文化名人于丹称“他”为“一个可以安放人心灵的地方”。

“他”是黔江,来过,便不曾离去。

秘境芭拉胡

黔江位于重庆东南部,处武陵山区腹地,是国家规划建设的五陵山片区和成渝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黔江境内植被茂密、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

近年来,黔江强力实施“旅游大区”战略,按照“一城主导、一江拉动、一点引爆、全域发展”思路,围绕建成武陵山区旅游集散中心、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著名休闲旅游城市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全力打造“清新黔江、康养胜地”。

黔江“神秘芭拉胡”,有亚洲第一峡谷城美誉,是中国唯一以土家语命名的城市旅游品牌。城市“芭拉胡”景区位于黔江老城与新城之间,一条峡谷静卧城中,亚洲唯一、世界罕见,构成“神秘芭拉胡”最特质、最神秘的要素。坐拥“深、悬、奇”等特质,总长超过30千米,谷宽80-100米,平均深度200米,最大落差500米;峡谷峭壁直立,登高远望,恰似一条绿色丝绦,绘就一幅名副其实的“城即景、景即城”的水墨丹青。“峡谷城”横跨7个地质年代,基底既有震旦纪至白垩纪的沉淀,也有奥陶纪至第四纪的化石遗存,融山、洞、峡、瀑布、湿地、森林、地质奇观和佛教文化、土家风情于一体。

“阿蓬江”,一个锁定在中国版图上和北纬30°线上的地理坐标。“倒流三千八百里”,构成“魅力阿蓬江”最气质、最魅力的因子。作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依托阿蓬江优美的自然生态资源,黔江加快了“旅游大区”战略的实施,将阿蓬江打造成为旅游生态长廊。坐上竹筏顺流而下,一步一景,不仅可以将阿蓬江两岸风光尽收眼底,还可体验亲手采摘瓜果的乐趣。除了品尝瓜果,在这里你也能收获摄影野钓、观戏品俗的乐趣。

阿蓬江似丝带般缠绕,散发着浓浓江南气息的濯水古镇,让人恍如置身江南水乡。

濯水古镇兴盛于宋朝,明清以后逐渐衰落,是少有的土家水乡。漫步古镇,可以感受“游濯水古镇、品土家美食、看后河古戏、听阿蓬水音”的美妙情景。街道两旁那一栋栋木质结构的老楼,依稀还能联想昔日民间贸易的热闹盛景。吊脚楼、四合院、撮箕口等多种建筑风格汇聚于此,其中,濯水风雨廊桥更是凭借独特的造型与精湛的土家建筑技艺,成功摘得世界第一的“头把交椅”。精美的木雕、精湛的石刻,置身古镇恍如游走在一个多元民族文化的殿堂。濯水古镇建筑实现了土家族吊脚楼与徽派建筑的完美结合,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古朴而饱含哲理。

文明芭拉胡

近年来,黔江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区”、“全国文明城区”为载体,推进“城市靓区”战略,通过“两城同创”,致力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从而提高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

今年,黔江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区”。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为将黔江打造成为一个人旅交融、休闲怡人的山水人文旅游名城,黔江通过健全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了《城市清扫保洁管理办法》、《门前院内四包责任管理办法》、《早夜市管理办法》等11个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创建成果的延续。

“创卫”成功于黔江而言只是站到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上,为实现2020年建成“全国文明城区”的目标,黔江加大了“创文”工作力度。

不文明行为随手拍,用手机记录下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近日,为期4个月的“不文明行为随手拍·大曝光”活动,在黔江全面铺开。

活动在黔江区大众广场、武陵文化广场、石城广场设置不文明行为曝光专栏,在武陵文化广场、红军广场的LED屏滚动播放各类不文明行为,重点反映市民“乱吐、乱扔、乱贴、乱摆、乱穿、乱停、乱堆、乱养、乱晾、乱损”的“十乱”不文明行为。同时广泛开展市民评议活动,以此不断提高市民在创文工作中的参与度 。

随着活动的深入推进,不文明行为的发生随之减少。

“以前乱丢垃圾的现象很普遍,现在大家都很自觉不乱丢了,我们的工作也轻松多了。”54岁的黄益翠说,自己在黔江干环卫工作已有9年的时间,原来城市乱扔、乱吐等不文明行为经常发生,但自从“两城同创”实施以来,感觉大家的思想素质提高了,大家对于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

“不文明行为随手拍·大曝光”活动只是黔江以活动深化创建众多工作中的一部分。除此外,黔江举办了首届黔江区“十佳文明小区、十佳文明新村、十佳文明市民”评选,组织了十星级文明户、新乡贤、好家风评选,开展了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餐桌等创建活动和“礼让斑马线、文明我点赞”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了“随手拍·新变化·美图大赛”“文明一家亲”创意涂鸦大赛活动,开展了校园环境整治、网吧专项治理、噪声扬尘整治等专项行动。市民文明意识得到显著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同时,各创建单位结合部门职能、行业特点开展了系列特色创建活动,教委的“小手牵大手”,交委的“驾驶员值勤”,城西街道的“四点半课堂”,“帮帮帮”志愿服务队,城东街道的“孙嬢嬢”文艺志愿服务队,正阳的“德润黔江”志愿服务站等,都是有特点、有影响的创建活动。

随着创建氛围的日渐浓厚,市民的文明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原乡芭拉胡

“在山的这一边,有一条江,江水好清好亮,啊,我们的阿蓬江江水好清好亮……”5月3日晚,一部展现黔江历史文化的大型民族歌舞诗剧《濯水谣》在重庆大剧院倾情上演,让众多观众感受到了黔江原生态生活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黔江,“毕兹卡”(土家族对自己民族的称谓)的故乡,土家原乡风貌、风俗、风情、风物,构成黔江最神秘、最魅力的元素。

“闺声哭,娘听后园鸟雀惊,要听房中女儿声……我娘当门苦葛藤,手攀苦葛诉苦情。我娘苦情苦过了,女儿苦情才起根……”过去,土家姑娘在结婚喜庆之日,用哭嫁的歌声,来表达对父母的不舍之情。如今,土家族姑娘结婚时仍依然延续着哭嫁的习俗。

“哭嫁歌”也已成为土家婚俗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光是哭嫁歌就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等等。

哭嫁歌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姐妹们即兴创作的。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

“哭嫁”不仅是土家族婚礼中必不可少的礼仪与程序,更是土家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

独特的土家民俗文化,如果你来黔江,原汁原味的土家原乡风貌,也会带给你别样感受。

13个原始山寨沿板夹溪两岸分布,临水而居,土家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独特的民族风情存留千年。走进十三寨,立刻就被错落有致,高低起伏的土家“吊脚楼”所吸引。“吊脚楼全为木结构,房梁所有接点都用木楔子。吊脚楼底部空间用来饲养牲畜,中间部分住人,楼上用来存放粮食。

青石板堆砌的院坝,不仅用作晾晒谷物场所,更是土家族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千百年来,土家人沿袭着古老的习俗,每当夜幕降临,土家人便会聚在一起,跳起传统的摆手舞。

辗转土家十三寨,不但能领略土家民族风情表演与婚庆表演、体验何家寨吊脚楼及居民生活习俗,还能在中国第一座土家族原生态博物馆里,欣赏到西兰卡普(土家织锦)制作技艺、南溪号子、帅氏莽号、向氏武术以及随口编唱的撩妹歌等土家原乡文化。寻味巴拉胡,老腊肉、黔江鸡杂、濯水绿豆粉、神仙豆腐等原乡美食,也一定能满足你挑剔的味蕾。

吾心安处是故乡,黔江,不仅是土家人的心灵原乡,更是远离喧嚣,内心渴望宁静的那一份期盼与追寻。

2016年,全年接待游客82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1%、27.6%,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0.53%、113.33%。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5.2%。

2017年1-6月,全区共接待游客667.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27.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32%、73.49%,分别完成年初目标任务的55.6%、65.09%,其中过夜客146.75万人次,同比增长18.91%。全区旅游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1.17亿余元,完成年初投资计划25亿元的46.8%。

地标

世界第一风雨廊桥的传说

廊桥三世情

濯水风雨廊桥,一座世界最长的风雨廊桥,刚被基尼斯总部认定。

桥下绿水依依,两岸青山隐隐。

千年不变的绿水青山,见证了千年的风雨廊桥,也见证了千年的爱情神话!

一千多年前,土司王子和蒲花公主就是在廊桥上许下了今生、来生、来世,永不分离的三世情缘。

传说,河西廪君有位女儿,名叫蒲花,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沉鱼落雁之美。人们都叫她蒲花公主,蒲花河因此得名。

正月十五这天,蒲花及贴身丫环晴儿渡河到濯水古镇看热闹。不料,镇上恶少侯三看上蒲花,百般纠缠调戏,蒲花不得脱身。正危急之时,土司王子何超碰上,一阵拳脚,打得侯三抱头鼠窜。

王子怕侯三再生事端,坚持送蒲花回家。来到河边,天色已晚,渡船已收工。蒲花无奈,进退两难。王子诚恳地邀请蒲花到他家暂住一晚,蒲花见王子品貌端庄,并无恶意,只得随王子再回镇上。

土司娘娘听家丁讲,王子在镇上打架,正要派人寻找,见王子带着两个姑娘回来。王子说明了原委,又见蒲花冰清玉洁、貌若天仙,娘娘一肚子火就没有了。

娘娘得知,蒲花是廪君的女儿,家住河西,娘娘逾加欢喜。

吃过早饭,蒲花怕家人担忧,急着回家。王子送至河边,船虽离岸,蒲花回头看时,王子原地未动,还在深情地远望蒲花。此刻,王子高大英俊、侠肝义胆的身影,已在蒲花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再说王子,自从见到蒲花,已是一见倾心。一晃就是半个月,不见蒲花踪影,王子坐立不安,再也不能等了,遂上门欲与蒲花相见。

殊不知,因蒲花一夜未归之事,廪君大发雷霆,拒绝了王子见面请求。

得知将蒲花因此事被关在赤穴三天三夜,从此不允许蒲花再到镇上游玩,王子郁郁寡欢,心想,如果有一座桥多好啊?蒲花就不会因晚了过不了河,也不会被廪君惩罚,于是谋生建桥的之意。

将近一年的艰辛,三十余个桥礅,露出水面三米,上面木柱似楼房修建,有瓦遮住,以避免风雨侵蚀。

风雨廊桥建成后,土司带着王子,亲自到廪君府求婚。廪君为王子的诚意所感动,遂答应王子和蒲花的婚事。

一座廊桥连接了王子和蒲花的心,也极大地方便了两岸百姓,造福后代。

(赵童 唐楸 刘茂娇 图片由黔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