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究小说结尾段(句)的表达效果

【常见设问方式】

江苏省近五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一览表

小说结尾句子在文中作用(探究小说结尾段)(1)

年份

篇名

题目

2013

《何容何许人》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

2014

《安娜之死》

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6 分)

2015

《比邻而居》

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请探究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2016

《会明》

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意蕴。(6 分)

2017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2018/2019

探究的均是文章主旨

通过对高考真题和一模试题的研读,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答题之道:

一、答题的角度

在回答小说结尾的作用时,我们往往要从文章结构、人物形象、文章主旨、故事情节、表达技巧等方面分析。作者最后写到“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这一段刚好和文章开头相照应, 结构更加严谨。 从手法上来说,“我的朋友”刚开始与“我”生活在一起,但后来有了新家,就基本没有回去过, 与前文的天气好的时候我的朋友喊我做蛋糕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旨情感上,凸显出我对朋友的愧疚、思念与眷恋之情。从人物形象上来看,结尾的那句,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含蓄地揭示了我的朋友的结局。 同样,高考真题的参考答案,也是给出了这四个答题角度,分别是结构、环境、手法、语言。 而“一模”试题的参考答案,给出的四个答题角度却是情节、人物、主旨、语言。我们完全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悟出“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题的答题角度除不可忽视的情节、人物、环境、主旨之外,还可以从结构、手法、语言等角度去思考。

比如,我们可以为高考真题的参考答案添加 “情节”“主旨”等角度。 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怎能缺了“情节”与“主旨”? 从“情节”的角度,我们可以添加“再也爬不起来”, 暗示人物的结局, 使小说情节完整”;从“主旨”的角度,我们同样可以这样添加“朋友” 孤独辞世,突出“我”对朋友的愧疚、遗憾与思念之情,深化了主旨”。 同样,针对“一模”的参考答案,我们也可以在答题时添加“环境”“手法”等角度。 有了这些角度,我们就可以明确思考的方向,不至于无从下手。

小说结尾句子在文中作用(探究小说结尾段)(2)

二、表述的思路

从表面上看,高考试题所给出的参考答案, 每个点、每个角度都用了两句话来表述,而“一模”试题给出的参考答案除了第③点外, 其他三点也是用两句话来表述的。 仔细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高考真题的答题思路为“阐释 结论”。 而“一模”参考答案的第③点却只给出了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社会冷漠无情的讽刺与批判。”这是“结论”,没有“阐释”。我们可以在“结论”的前面,添加这样一个阐释:“通过对老妇人悲惨一生的描述以及猫和上文老妇的死因对比。”这样,我们就弥补了该答案的不足,做到了有“阐释”,有“结论”。其实,在我看来,表述思路就是“通过什么写法(手法),在情节(或人物、环境、主旨、结构、语言等)上达到了什么效果”。比如,高考答案中的“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其中的“呼应开头”不就是“写法(或手法)”吗? “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不就是在“结构上”达到的效果吗? 再如,“借猫的悲剧,烘托了老妇人的悲惨命运”,其中“借猫的悲剧”,也是写法(或手法),“烘托了老妇人的悲惨命运”,是在“人物上”达到的效果。

在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时,我根据上述的答题角度和表述思路, 编了个顺口溜, 帮助大家理解记忆,并在考试中提醒自己。

小说探究效果题,答题角度要备齐。

要素主旨结构法,语言思路须细思。

顺口溜第三句中的“要素”,是指小说的三要素,即情节、人物、环境;“结构法”包括“结构”和“手法”两个角度。 第四句中的“思路”,是指每个答题角度的表述思路;“细思”是提醒大家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本,仔细思考后再作答。

小说结尾的类型:

以故事情节收结

以景作结

以人物心理,语言描写或行为神态作结

①自然情节发展

②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①暗示情节发展或故事的结局

②升华深化小说的主题

③烘托人物形象

④与开头的景物描写收尾呼应

⑤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①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②展示人物性格,烘托丰富人物形象

③含蓄地表达主题

2019常州一检《皮克休的公文包》

2019杨泰南淮徐宿连二检《五叔春荆》

2020届徐州市期中检测《后门桥的修鞋匠》

2018苏州一检《苍蝇》

2020扬州3月期初《讨论》

【方法归纳】

答题角度:

1.指向情节结构:①揭开真相,或情节突转,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②与前文的情节/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结构完整;③交代、暗示故事结局,情节完整。④戛然而止,留白,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

2.指向人物塑造:凸显人物形象(性格,心理)、丰富人物形象;交代人物命运结局。

3.指向环境描写:描写了……环境,营造(渲染)了……的氛围

4.指向内容主旨:点明或深化主题 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赞颂,讽刺,揭露……)

5.指向读者感受:给读者留下联想回味,引起读者反思;震撼触动人心,给人以悲伤(愉悦)之感。

6.有无艺术手法:以景结情、借景抒情、细节描写、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7.语言艺术

回顾例题

1、2017江苏真题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看2019 年江苏高考说明上现代文阅读的 “典型题示例”第42题:“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 分)”根据给出的参考答案,题干中的“结尾”是指杜鲁门·卡波特的《一个圣诞节的回忆》的最后一段: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 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给出的参考答案是:

①情节结构: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

②环境角度: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

③人物角度:呼应上文“我的朋友”的积极乐观的心态与生活态度,并暗示人物的结局。

④主旨角度:突出了“我”对朋友的愧疚、眷念之情,深化了主旨。

⑤艺术手法: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

⑥语言表达: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意思相近即可)

再看2019--2020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试卷上的第14题:“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这里的“最后一段”是:纸窗沙沙地响,房子里依样是荒野一般的寒冷的寂寞。给出的参考答案是:

①暗示北风一直在吹,照应标题和开头,使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

②用环境描写暗示“我”的生活状况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衬托“我”内心的悲凉;

③以景物描写作结,强化了寒冷、压抑的氛围。

向前看 2017—2018 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试卷上的第 16 题:“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6分)。”这里的“最后一段”是多丽丝·莱辛的《老妇与猫》的最后一段:至于那只猫,后来给一位官员捉走了。他们给它打了一针,正如我们说的那样,“让它去安睡了”。 给出的参考答案是:

①补充交代猫的最终结局,使小说情节完整 ;

②借猫的悲剧,烘托了老妇人的悲惨命运;

③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社会冷漠无情的讽刺与批判;

④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每点2分,3点即满分,共6分)

课堂训练

(一)2019常州一检《皮克休的公事包》

法国:都得

十月的一个早晨,我正在进早餐,一个人走进了我的家。一身陈旧不堪的衣服,罗圈儿腿,满鞋帮的泥块,佝偻着脊梁,两条长腿强支着身子直哆嗦,活像一只拔了羽毛的鹭鹭鸶。原来是皮克休。是的,那个又凶狠又可爱的皮克休。

这位著名的皮克休直走到屋子中间,撞在我的桌上,然后用悲哀的音调说道:

“可怜可怜一个穷苦的瞎子吧!……”

他模仿得那么像,我不禁大笑起来。

“你以为我闹着……看看我的眼睛吧。”

他跟着就转过来让我看他两只白的没有光的眼珠。

“我瞎了,我的亲爱的,这一辈子都是瞎子了。用硝镪水写字,就得落这个下场。干这个好行当,把我的眼烧坏了;你看,烧穿了底……连眼边都烧坏了。”一面说一面让我看他那被烧得眼睫毛影子都没有的眼皮。

我感动得什么话也想不起来对他说。我的沉默使他不放心了。“你正在工作? ”

“不,皮克休,我在用早餐。你也吃点?”

他不回答,只是扇动着鼻翅。我抓住他的一只手,让他坐在我的身边。

在人们给他端吃的的时候,这个可怜虫虾住地嗅桌.上的东西,面带微笑地说:

“这些都像是好吃的东西。我要好好地饱餐一顿,有好多日子我没坐下来用早餐了!每天早上带着一个铜子儿的面包在各衙门奔走……你知道,这成了我目前唯一的职业了。我总想弄个公卖烟店在手里……有什么办法呢!一家大小都要吃饭。我不能画了,不能写了……的职业原是看了巴黎的种种鬼脸,把这些鬼脸描摹下来;现在是办不到……我因此想到公卖烟草的小店;我只想弄一个外省的小卖烟店,远远的,不管在哪儿,伏日山中的一个偏僻地方也行。到那时候,我嘴里叼着瓷的大烟斗,改名换姓叫汉斯,用我的同代人的著作一包一包地包烟叶,来安慰不能写作的苦闷。”

“这便是我的余生要求。所望并不算太奢,是不是?……不过要想到手却比登天还难……按理说人情势力可不应该缺少。当初我是红得发紫的人。经常在元帅、王爷、各部部长家里做座上客;因为我能叫他们开心,或者叫他们害怕。现在谁也不怕我了。哎哟,我这一对眼睛呀!我的可怜的眼睛呀!现在无论在哪儿也没有人请了。饭桌上坐着一个瞎眼人是多么凄惨。请把面包递给……啊,这些狗强盗啊!为了这个倒霉的公卖烟店,不知他们要叫我吃多少苦头呢!六个月来,我夹着呈文跑遍了所有的衙门。一清早,他们生炉子的时候,他们在院子沙地上让部长老爷的马遛弯儿的时候,我就到了。走呢,非等到黑夜,人们送来了大的高脚灯,厨房里开始发出香味来,才走……

说到这儿,他低下头,鼻尖几乎碰到盘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不再开口。伸手摸酒杯,就找不着面包或叉子,每分钟要来这么一次。这个可怜的人呀!他还没有瞎眼的习惯。

过了一会,他又开了口:

“你知道吗?还有更惨痛的事情呢!那就是再也不能读报纸了。不干我们这行是理会不到这个的。有时候,回家的时候,我买上它一张,不为别的,只为闻闻这种油墨未干的纸香和新鲜新闻的味道……可是没有人替我念一念。我的老婆是会念的,但是她不肯……我的女儿如果在家,她是会给我读报的,但是自从我眼瞎以后,为了少一个人的吃喝,我便把她送进了‘美术圣母’ 修道院。

“提起她,这又是个叫我伤心的人儿。到世上来还没有九年,所有的病痛她都得过了……又愁眉苦脸,又长得奇丑……有什么办法呢!我从来就只会创造废物……啊,我老给你讲我家庭的琐事。算了,不谈了,你把那烧酒再给我一点。我需要打打气。从这儿出去,我要到教育部去,那里的传达,是不容易叫他们露笑脸的。”

他向我打听了时间,告辞的话都不说,就匆匆走了……

在瞎子坐过的椅子旁边留着一个东西。弯腰一看,原来是他的公事包,一个油光光、四角磨坏的大公事包,他从来也不离开这个包,常常笑着称它为他的毒药囊。这只囊,在我们的圈子里,很出名。据说这里面有很可怕的东西……这只旧公事包装得太满,拎起来的时候裂开了,里边的所有文件都撒在地毯上,我只好一张一张地拾起

先是一束写在刻花纸上的信,每封信的开始都是“我的亲爱的爸爸”,末尾具名是“塞丽娜.皮克休,寄自马利亚孤儿院”。

还有许多是医小儿病的陈年药方,什么病都有:支气管炎,抽风,猩红热,麻疹……最后是一个大的信封,封着口,有两三根黄色打着卷儿的硬头发,跟女孩子软帽下面露着几根发似的支出在外面。在信封上有瞎眼人写的字,颤颤巍巍地写着:

“塞丽娜的头发,剪于五月十三日,进那几去的那一天。”(选自《外国短篇小说卷(上)》有删节)14.一个传说中装着“很可怕的东西”的“毒药囊”,里面竟然全是关于女儿的东西。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二)2019扬泰南淮徐宿连二检《五叔春荆》

郑振铎

祖母生了好几个男孩子,父亲最大,五叔春荆最小。

当五叔夭死时,我还不到七岁。到了现在,自然已记不得他是如何的一个样子了。可不知怎的,这位不大认识的叔父,却时时系住了我的心,成为我心中最忆念的人。

这个忆念,祖母至今还时常叹息着把我挑动。她每每微叹着说,五叔是你几个叔父中最听话的,三叔常常挨打,二叔更不用说,只有他,从小起,便不曾给她打过骂过。五叔读书又用功,常常几个哥哥都出去玩了,他还独坐在书房里看书,一定要等到天黑了,方才肯放下书本。也写得一手好楷书,那些字,个个工整异常,他记账也是这个样子的,慢慢的一笔笔的写下来,从没有写过一个潦草的字,也没有做过一件潦草的事。那个时候,家里的杂事,没人管,要不是五叔在家,她真是对付不了。二叔有时还打丫头,三叔也偶有生气的时候,只有五叔从没有对丫头、对老妈子、对当差的说过一句粗重的话,他对他们都是一副笑笑的脸儿。在他死时,家里哪一个人不伤心,连小丫头也落泪了。唉,你这样好的五叔,可惜死得太早!每当回忆起伤心的情景,祖母总是默默的不言一会儿,沉着脸,似乎心里很凄楚。

每到夜晚,祖母便在烟铺上坐着,慢慢的烧着烟,嗤、嗤、嗤的吸着。她是最喜欢我在这时陪伴着她的。在烟兴半酣时,她有了一点感触,又对我说起五叔的事来。

祖母道:“唉,你不晓得你五叔当初怎样的疼爱你!他常常把你抱着,在天井里打圈子,他抱得又稳又有姿势。你那时也很喜欢他呢,见了你五叔走来,便从奶娘的身上伸出一双小小的又肥又白的手来。叫道‘五叔,抱,抱’,你五叔便接了你过来抱着。你在他怀抱里从不曾哭过。我们都说他比奶娘还会哄孩子呢。像你二叔,他未抱你上手,你便先哭起来了。全家都说,你和你五叔缘分特别的好。有一年,你出天花,你五叔真是着急,书也无心念了,天天拜菩萨,请医生,取药,就是煎药,也亲自动手。你现在都不记得了罢?”

真的,我如今是再也回想不起五叔的面貌和态度了,然而祖母屡次的叙述,却使我依稀认识了一位温厚仁爱的叔父。

祖母曾把五叔病死的原因,很详细的告诉过我们,而且不止告诉过一次。她凄楚地述说着,我们也黯然的静听着。夜间悄悄无声,如豆的烟灯,在床上放着微光。

那一年,祖母回故乡,五叔跟随着。她在家里住了几个月。恰好祖姨新死了丈夫,心里郁郁不快。祖母怕她生出病来,便劝她搬到我们家里来同住。她踌躇了几时,便同意了。她把房子和重笨的器具卖掉,然而随身带着的还有好几十只皮箱。这样多的行李,当然不能由旱路走。五叔便专雇了一只闽船,护送着祖姨从水路走。祖母则由五老爹伴随着从旱路走。哪想到,那条船途中触了礁。祖姨只得带了些重要的细软,和五叔上了舢板。不想岸边沙滩上水很浅,舢板靠不上岸。五叔便把长衫卷了起来,脱了鞋袜,负着祖姨,在水中走上了岸。

五叔身体本来很细弱,自涉水上岸之后,便觉得不大舒服,时时在夜间发热,但他怕祖母担心,一句话也不敢说。病一天天的加重,以至于卧床不能起。祖母忙请医生给他诊看,这病已是一个不治的症候了。临死时,他除了说自己辜负了养育的深恩而不能报,劝祖母不要为他悲愁,一句别的吩咐也没有。他平安而镇定的死去。在五叔安静的躺在床上、微微的断了最后的一口呼吸时,祖母的心碎了!她整整地哭了好几天。到了一年两年后,想起来还是哭。到了如今,已经二十多年了,还是常说:“唉,你五叔,可惜死得太早!”

前几年,我和三叔归到故乡扫墓,我们立在阴沉沉的松柏林下,面前是一个圆形墓,墓石上的字,已为风雨所磨损,但还依稀的认得出是“亡儿春荆之墓”几个大字。我黯然的站在那里,山中无比的寂静,乌鸦呀呀的由这株树飞到那株树上去。

14.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课后巩固

(三)2020扬州市高三下学期3月期初测试《讨论》

老舍

日本兵到了,向来不肯和仆人讲话的阔人,也改变得谦卑和蔼了许多,逃命是何等重要的事,没有仆人的帮助,这命怎能逃得成。在这种情形之下,王老爷向李福说了话:“李福,厅里的汽车还叫得来吗?”王老爷是财政厅厅长,因为时局不靖,好几天没到厅里去了;可是在最后到厅的那天,把半年的薪水预支了来。

“外边的车大概不能进租界了。”李福说。

“出去总可以吧?向汽车行叫一辆好了。”王老爷急于逃命,只得牺牲了公家的自用汽车。

“铺子已然全关了门。”李福说。

“但是,”王老爷思索了半天才说。“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得离开这日租界;等会儿,大兵到了,想走也走不开了!”李福没作声。

王老爷又思索了会儿,有些无聊,还叹了口气:“都是太太任性,非搬到日租界来不可;假如现在还在法界住,那用着这个急!怎办?”

“老爷,日本兵不是要占全城吗?那么,各处就都变成日租界了,搬家不是白费——”

“不会搬到北平去呀?你——”王老爷没好意思骂出来。“打下天津,就是北平,北平又怎那么可靠呢?”李福说,样子还很规矩,可是口气有点轻慢。

王老爷张了张嘴,没说什么。待了半天:“那么,咱们等死?在这儿坐着等死?”

“谁愿意大睁白眼的等死呢?”李福微微一笑,“有主意!”

“有主意还不快说,你笑什么?你——”王老爷又压住自己的脾气。

“庚子那年,我还小呢——”

“先别又提你那个庚子!”

“厅长,别忙呀!”李福忽然用了“厅长”的称呼,好象是故意的耍笑。

“庚子那年,八国联军占了北平,我爸爸就一点也不怕,他本是义和团,听说洋兵进了城,他‘拍’的一下,不干了,去给日本兵当——当——”

“当向导。”

“对,向导!带着他们各处去抢好东西!”

“亡国奴!”王老爷说。

“亡国奴不亡国奴的,我这是好意,给老爷出个小主意,就凭老爷这点学问身分,到日本衙门去投效,准行!你瞧,我爸爸不过是个粗人,还能随机应变;你这一肚儿墨水,不比我爸爸强?反正老爷在前清也作官——我跟着老爷,快三十年了,是不是?——在袁总统的时候也作官——那时候老爷的官运比现在强,我记得——现在,你还作官;这可就该这么说了:反正是作官,为什么不可以作个日本官?老爷有官作呢,李福也跟着吃碗饱饭,是不是?”

“胡说!我不能卖国!”王老爷有点发怒了。

“老爷,你要这么说呢,李福也有个办法。”

王老爷点了点头,是叫李福往下说的意思。

“老爷既不作卖国贼;要作个忠臣,就不应当在家里坐着,应当到厅里去看着那颗印。《苏武牧羊》,《托兆碰碑》,《宁武关》,那都是忠臣,李福全听过。老爷愿意这么办,我破出这条狗命去陪着老爷!上行下效,有这么一句话没有?唱红脸的,还是唱白脸的,总得占一面,我听老爷的!”

“太太不叫我出去!”王老爷说:“我也没工夫听你这一套废话!”

李福退了两步,低头想了会儿:“要不然,老爷,这么办:庚子那年,八国联军刚进了齐化门,日本打前敌,老爷。我爸爸一听日本兵进了城,就给全胡同的人们出了主意。他叫他们在门口高悬日本旗;一块白布,当中用胭脂涂个大红蛋,很容易。挂上以后,果然日本兵把别的胡同全抢了,就是没抢我们那条——羊尾巴胡同。现在,咱们跑是不容易了。日本兵到了呢,不杀也得抢;不如挂上顺民旗,先挡一阵!”

“别说了,别说了!你要把我气死!亡国奴!”

李福看老爷生了气,怪扫兴的要往外走。

“李福!”太太由楼上下来,她已听见了他们的讨论。“李福,去找块白布,镜盒里有胭脂。”

王老爷看了太太一眼,刚要说话,只听:“咣!”一声大炮。

李福,去找块白布,快!”王老爷喊。

(载于1931年11月《齐大月刊》第2卷第2期)

14.请探究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6分)

(四)2020苏锡常镇第一次调研语文《北风里》

胡也频

纸窗上沙沙响,照经验,又刮风了。

  这风是从昨天夜里刮起的,我仿佛知道。刮起风来,天气又变了。我刚刚露出头去,就觉得有一种冰凉的东西,湿贴到脸上来;棉被里面是暖和得多了。

因为挂念着自己的文章被登载了没有,想看一看《太阳报》的副刊,便又露出头来,喊伙计……可是赶紧地就把这声音拉住了,这是忽然想到,欠了送报的两个月报费,前天的报就给停送了。

“那只有这办法!”我决定了,便露出头来,并且把整个的身体离开那小小的温暖的世界,下床去了。

风还在窗外乱叫,房子里依样充满着冷气和寂寞。

  我从床下拖出一只黑色旧木箱来,轻飘飘的,而这感触,猛然就使我惘然了。我知道,在这箱里面,所余剩的,只是一件烂了袖口和脱了钮子的竹布长衫,和两三条旧的或破裆的短褂裤,以及几双通底的麻纱袜子,还有的,那就是空气了。

  我无力地把箱盖盖下来,眼光从这满了灰尘的木箱上面迟缓地望到墙上去:那里是一张放大的雪莱的像。

这时有一种稀罕的感觉通过我的脑,我笑起来,但接着就黯然了。

  诗人的像在放大时花了四元,镶在一个价值二元的木框上,从数目算来,共是六元钱,那么,变卖了,至少总可以得一半的价。

  然而我的心,立刻就浮上罪恶似的,非常惭愧了。在我眼里,年轻诗人依样是英俊的,且带着女性的美,静默着。

一阵更大的风把纸窗打得急促地响,我便抖了一下。

  “真无法……”

  于是我跳上桌子,从墙上拔出一寸多长的铁钉,连着很长的白色棉纱绳,把雪莱的像拿下来了;在手上,木框冰冷。

  抹去了玻璃上的灰尘,很歉疚地挟着诗人的像,出去了。

  费了很多周折,到了一家收买旧家伙的杂货店。满屋杂乱,看着,会使人的意识变散漫了。

  在一只蓝花碎瓷的花瓶底下,我瞧见了,一个木框,里面镶着一张油印的外国风景画。我就欢喜起来,因为在路上,我是非常担忧人家不要这类东西的。

  从那很厚的蓝大布棉门帘旁边,挤出一个人来,粗壮,奸滑,一脸麻子,只瞧这模样,确凿的,便认出是这店的掌柜了。

  他用淡淡的眼光看我。

  “这,”我从臂下拿出那像框,用力地说,而声音,反变成暗哑了,“这卖——卖给你。”但这样,我已经得到说不出的无限大的轻松。

  那淡淡的眼光射过来,我觉得脸上是泼了一盆冷水。

  像框在粗黑的手上,翻转了一下。

  他又看我一眼,便带点鄙薄的笑意说:

  “要卖多少钱?这像片是外国的窑子①吗?”

  “不是!”我摆一下头,简捷地回答,同时觉得这“窑子”两个字,是一条皮鞭,我的心就印上这皮鞭的伤痕了。

  “是戏子么?”

  “不是!”

  “那么,是什么人的太太吧,是总统的太太么?”

  “不——这是一个诗人。”

  “一个诗人?”他惊诧了,又现出鄙薄的笑意,把像框翻看了一下。

  “要卖多少钱?”

  “三块,”说出这话来,我仿佛是在当铺里了,胆子便无端地大了起来。

  “什么,”那掌柜又惊诧地说,“要三块?这差远了。”便冷冷地把像框递过来。

  接过这像框,对于诗人的抱歉的心情似乎轻减了一些,但忽然又感到空虚了,好像一个人走出这杂货店,就无着落似的。

  我终于忍耐地说:“你知道,光是这木框,也得两块钱。”

  “那不能这样说。买来自然是贵的,卖出就不值价了。假使那是个窑子,还可以多卖些。”

  听到又说“窑子”,我愤然。无端地把羞辱加到已死的诗人上面,这未免太歉疚,而且是太可伤心的事了。本来在市侩面前,说出诗人这名称来,已是自取其辱了,何况还当诗人被视为不如窑子之类的时候,然而我还得忍耐,我不能就这样气愤而走开,因为别处有无收买旧家伙的杂货店,是很难说;纵是有,我也不知道。于是我又开口了,却是说:

  “这像不卖,只卖像框,你说给多少钱?”

  “那咱们不要。”他懒懒地说。

  “真可恶!”我想,“这种东西会如此倔傲,简直是梦想不到的。”便挟上了像框,走出这杂货店。

刚走出店门口,迎面就飞来狂风,混沌的灰尘,像猛兽想吃人一般,扑过来,我的头便赶紧低下了。在风中走着,我的心是堆着比风还凶的纷乱的情绪。

现实的生活像一面镜子,十分光明十分真切地照在心上,使我又想到,到了独寝的客舍,又得孤零零地躲到被窝里去。

到了寓所,并不发气,却也用力地推开房门。把雪莱的像放到桌上时,蓦然见到那蛋形的镜框里面,是现着一个年青的,但是忧郁,满着灰尘,像煤铺伙计的污浊的脸。

纸窗沙沙地响,房子里依样是荒野一般的寒冷的寂寞。(有删改)

【注】①窑子:旧时用以称妓女。

14.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6分)

参考答案

课课堂训练:

(一)答案:①结尾呼应标题,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造成令人惊诧莫名又唏噓感慨的艺术效果;②通过信的称呼和落款、药方和头发这些细节浓缩了一个父亲所有的牵挂和伤痛,也是他困窘无望时割舍不掉的亲情,以简驭繁;③女儿的信、药方和头发透露出人物丰富的经历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丰满了人物形象。

(二)答案:①墓石上磨损的大字,与开头“五叔夭死”相呼应,使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②对墓地环境的描写,渲染了悲凉、凄清的氛围;③寓情于景,含蓄蕴藉,表达了对五叔的思念和对他早逝的痛惜。

课后巩固

(三)答案:(1)运用了语言描写,用短句,语气急促,表现了王老爷当时的着急。(2)与前文李福教挂顺民旗形成照应,暗示了小说的结局。(3)与前文王老爷拒做亡国奴形成对比,丰富了人物形象。 (4)表达了对王老爷这类在国难来临时不作为、只考虑自己的官老爷们的嘲讽和批判。(每点2分,三点即可)

(四)参考答案:

①暗示北风一直在吹,照应标题和开头,使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

②用环境描写暗示“我”的生活状况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衬托“我”内心的悲凉;

③以景物描写作结,强化了寒冷、压抑的氛围。(每点 2 分)


私信我发送“高考作文题预测”。分享给你作文精准提分和名师名校最新作文预测教学案电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