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小城呼兰,能真正称得上依山傍水的风景区,也就是黄土山了。

源出小兴安岭的克音河、努敏河等支流汇合后,就成了呼兰河,呼兰河带着大山的气势和血统,在北面的山间一路咆哮奔向西南,中途与来自北面的通肯河交汇后,改向南流,气势更足。没想到进入平原地区后河道变宽,慵懒的呼兰大平原瞬间就把这条桀骜不驯的“野小子”整得服服帖帖,在呼兰城西再次把它甩了个大弯儿,懵懂之间还没回过神来,突然遇到了“带头大哥”松花江。这厮来头更大,块头也更大,于是在呼兰河口,呼兰河这个小弟彻底臣服于松花江大哥了,两兄弟一起浩浩荡荡一路向东,朝着更远方勠力前进。

呼兰河黄土山(呼兰黄土山名称别考)(1)

松花江畔黄土山

或许是骨子里“山”的基因在作怪,哥俩琢磨着应该给这块大平原留点“念想”,于是千万年的切割,生生在呼兰东三乡(方台、二八、杨林)地界切割了一段三十多公里的“山脉”——黄土山。

说黄土山是山,是因为人家确实也具备山的特点,从松花江畔北望,绵延数十里,“江拔”(以江面为基点)怎么说也有百十余米。但就是这黄土山,小时候出生在山北面十几里小村子的我,登山之前先要下山。原因是我要越过一个叫“宋家沟”的村子,在村南高岗上下去才能看见黄土山,形象点说这“黄土山”其实是在我们脚下的!

呼兰河黄土山(呼兰黄土山名称别考)(2)

松花江畔黄土山

但这丝毫不影响此山在我们老家人心中的地位,小时候信息闭塞,也没机会出去旅游,我实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才第一次跟着学校“春游”来到黄土山的,当时一过山后的高岗,眼前的不规则地弧线消失后,一条白亮亮的大江突然闯进我的视线,然后就是“脚下”绿意葱茏的黄土山,这样的景色瞬间就把我这个从没如此接近“真山”的小小少年惊得目瞪口呆,也可以说生平第一次被自然景色彻底醉倒了,当然以后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也见了不少景观远超黄土山的名山大岭,但当年“被拿下”的感觉却是不可复制了。

儿时的记忆是被刻入基因的,所以不论走到哪里,尤其是在旅游的时候,脑子里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黄土山,同时也会心生醋意,你看人家这个山那个岭的,名字好听不说还有很多故事,而家乡的黄土上就像年幼的我,土的掉渣还上不了台面儿,虽然现在已经经过了一定程度的建设开发,但总感觉在文化上差了点什么,尤其是名称,所以我一直心存疑虑。

呼兰河黄土山(呼兰黄土山名称别考)(3)

黄土山下牛羊肥(松花江对岸为宾县山丘)

黄土山确实是“土山”,几乎没什么石头,倒是盛产沙子,以前是有沙场的。这个不稀奇,大江冲刷沉积形成的么,但黄土绝不是这里的特产。不要说江边的村子,就连离江岸十几公里外的村子都有黄土,用黄土脱坯是我们整个呼兰甚至相邻县城乡村的统一特色啊,更何况黄土山表面覆盖的除了黄土,背阴坡很多都是黑色的腐殖质。况且夏季满山葱绿啊,冬天白雪皑皑,为什么单单用“黄土”取名字啊?这样的疑惑时时困扰着我,但最近似乎找到了答案。

近年来,业余时间主要从事文学创作,而文史类的也算是自己的一个主攻方向,因此搜集了很多地方史志,尤其是涉及到老家的,只要有价值,我是不从不吝惜精力和金钱的。下面就捋一捋这座让我魂绕梦牵的“黄土山”。

呼兰河黄土山(呼兰黄土山名称别考)(4)

《呼兰县志》插图——黄塔山

第一次知道“黄土山”并非此山本名是在199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呼兰县志》上,在插图彩页说明上编者很正式的注明了“黄塔山(俗称‘黄土山’)”!但“黄塔”是怎么回事,我在县志里也没找到答案。于是想起了在考证巴彦县驿马山名称时查阅的一些古籍和地图。于是故技重施,终于在1983年呼兰县志办重新翻印的《呼兰府志》(清末呼兰最后一任知府黄维翰著)找到了进一步的答案。

呼兰河黄土山(呼兰黄土山名称别考)(5)

《呼兰府志.山岳篇》

据《呼兰府志.山岳篇》第一座山就介绍了黄土山:黄塔山,《西清外记》做“匡塔山”,在府东七十里,高五十丈,产杨、桦、榆、柳各木。短短的一段话,虽然没有最终解释黄土山的名称意义,但至少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思路,所谓“黄土”“黄塔”“匡塔”,其实都是谐音,是少数民族语言名称的汉译。

综合手头各方面资料看,早在金代,松花江两岸就生活着以渔猎为主的女真人,尤其是这一段,水面开阔、水势平缓,山上还产林木,特别适合渔猎、生活。直到元明时期,这里一直是女真人的地盘,后来的海西女真(满族的源流之一)也有一部分生活在这里。所以我的第一个推测是“匡塔”是女真语或脱胎于女真语的满语。

呼兰河黄土山(呼兰黄土山名称别考)(6)

《黑龙江舆图》序

但我对满语是一窍不通的,目前还没有接触过满文专家,所以又开始选择第二个路径——查地图!于是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版的《黑龙江舆图》中开始寻找答案。清朝老地图很多不同于目前我们所看的地图,都是用“网格法”绘制的,目录索引完全是另外一套制式,好在“呼兰”始终是黑龙江老地图中一个比较明显的标志,循着这个关键点,我慢慢找到了松花江左岸这座不起眼的小山,原来在清末它叫“浑特山”!

呼兰河黄土山(呼兰黄土山名称别考)(7)

考考大家眼力,看看“浑特山”在哪里

当然,地图上不会重点介绍这座山,更不会标注它的满语含义,但这个地图上的汉字名肯定更接近满语的真实读音。

于是我翻看了满语词典,以“hunter”为切入点,重点查类似读音的单词,然后再进行筛查,我认为最接近的满语词汇主要有这几个(满文不会写,只能以英文字母代替):

“hoto”秃头、秃子

“hundu”驼背

“huthe”褶皱

“hutu”鬼

“hvwant a”荒凉、光秃、空荡

因为对黄土山比较熟悉,也多次在山沟里玩耍,所以对山势山形还算了解一些。我个人第一个排除的是“hutu”,因为这里的山根本没那么深幽,不用任何导航设备,连个半大孩子都困不住,所以达不到吓人的地步,也无从谈鬼神了!

第二个排除的是“huthe”,前面说了,黄土山表面都是黑土、腐殖质,没有石头,所以根本看不出什么褶皱。

倒是“hundu”一词有点味道,在山下行走,因为山势都比较平缓,一个山包接着一个山包,重叠起来还真有点像“驼背”!

但我最不喜欢的两个词却极有可能是真相,“hoto”和“hvwant a”!第一,从读音上看,这两个词最接近“浑特”;第二,目前黄土山上的林木多半都是成立林场后人工载上去的,尤其是松树,从树龄上一看便知。虽然黄维翰所称其“产杨、桦、榆、柳各木”,因为古时候的女真人、满人肯定不懂生态保护,渔猎工具及取暖所需木材基本都来自于这片面积并不大的“小山脉”,用不了多长时间,肯定会砍伐的“光秃秃一片”,所以就命名为“秃山”。

考证来考证去,最终把童年心中的“圣山”考证成了“秃山”,难不成这黄塔山是“龙江第一峰”“老秃顶子”的小孙子?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此刻,我宁愿自己的考证是错的!

作者相关文章链接:

黑龙江巴彦县驿马山名称之浅考遐思

一路向北 醉在黑河

一波三折话“龙凤”

阴错阳差让胡路

一言难尽“萨尔图”

一路向北,迷在漠河(一)

一路向北——驿路怀古

一路向北——加格达奇

一路向北——迷在漠河(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