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名作,教学中用了三课时完成教学,但是总觉意犹未尽,似乎还缺了点东西。

教学中还是坚持常规教学,备课的时候也没有跳出传统教学的套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还是有欠缺,上课的过程中虽然气氛较为热烈,但总有凑热闹之嫌。

社戏课堂实录(社戏教学后记)(1)

第一课时进行整体感知,理清全文思路。首先,检查学生预习的作者及背景,字词随文处理。而后让学生一句话概括全文,弄清大概内容。再把它分解开去,让学生详细找出发生在这篇小说中一些事件,可以结合课后,第一题来进行全文的整体认知。

第二课时进行“看社戏”过程中的重点分析。这也是全文的重头戏,以看社戏为线索,扣住看戏过程中的四段:戏前波折(三次波折三次转机),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重点探讨“全文写的是社戏,可是戏所占的比重并不大的原因”以及出现在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让学生进行人物形象的概括和总结。如:

“我”—富裕人家的子弟,生活在城里受着封建教育的束缚。与双喜、阿发等相比,难免只会死读书,不会干活,看不到戏就“急着要哭”;但“我”到底还是个孩子,以“免念诗书”为乐事对封建教育极为反感,向往农村生活。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的孩子王,有领袖地位,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打包票让外祖母和母亲相信”;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又劝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又表现了他敢于负责,体贴他人的好品质。

还有两个小伙伴,也是淳朴善良,天性可爱的。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

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吝啬;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的热情好客。“我”夸了他一句,“竟然非常感激起来”,可以看出他对城里来的读书人的认可,体现了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是淳朴乡民的代表。

第三课时,文章语言的赏析并处理课后习题,重点放在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训练上。表达方式的处理还是要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就当课堂练习来处理,老师进行点拨就可以。

三节课讲完之后,本想让学生在讲讲自己家乡的一些民俗或者自己长大后依然留在记忆里的童真童趣,可最后时间有限,此环节只在一个班有进行,另外一个班就没有了时间。

社戏课堂实录(社戏教学后记)(2)

课后想想,社戏的原文开头写的是“我”辛亥革命后在北平看戏的两段经历,而后才写的是在鲁镇这一次少年时代看戏的经历,而到现在都怀念那夜的“好豆”,那夜的“好戏”。其中,鲁镇和平桥村都是作者虚构的,因此从题材上算是一篇小说,但在教学的时候,我淡化了这一点。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去塑造人物形象,感知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面。人物形象在第二课时的引导还是比较到位的,毕竟故事性很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但是在表达的思想感情挖掘上,我觉得处理的还是比较浅显,仅仅停留在了全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还是应当适当的给学生讲清楚社戏的创作以及他前半段内容,在对比之中延伸发掘出更深层次的主题,思想认识才能达到鲁迅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社戏课堂实录(社戏教学后记)(3)

这篇小说所着重表现的是“我”对都会和农村两种生活情景、两种人情人际关系的不同感受。小说的第一部分描写了“我”对都市戏园情景气氛及人际关系的厌恶和不满,重点落在“我”的心灵感受及审美评价上:从此“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在天之南,在地之北了。”这是不适宜“我”的生存环境。

第二部分即课文内容,描写的则是另一种自然舒适的环境气氛及人情关系。乡下的生活充满着生机和情趣,掘蚯蚓钓河虾,放牛,月夜出航,看戏,偷吃罗汉豆……使“我”无比欢快,心旷神怡,多年后依然念念不忘。这里的自然环境之美,生活情趣之美,人情味儿的关系更美。表达了“我”向往热情友好、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呼唤人情味和人性美。

所以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这种对人和人之间美好关系的向往,呼唤那种人性美挖掘出来,才能提升作品分析的站位和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