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书唯文 艳于秀于

1718班 周雯 指导老师:曹亿平

唐时的风,吹动了多少公子的飘飘白衣;宋时的雨;打湿了多少女子乌黑的鬓发。那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古人云:“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诗词为心。”

诗词,或华丽,或平淡,无一不抒发着古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经几千年文化传承,诗词赫然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诗词当中也富含诸多的讲究。

诗词中往往会将诗人的情感寄于某一事物上,含蓄而婉约的表达出来。例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中,红豆喻相思;“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梧桐喻凄凉;“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中,长亭喻离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明月喻思乡……读来朗朗上口,作者想要表达出的情感溢满着身心。

而每个时期,诗词都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择其要者,主要有清新雅致,如杨万里《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平实质朴,如贾岛《寻隐者不遇》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豪放旷达,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婉约细腻,如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燃尽,日晚倦梳头。”等……

史书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对国内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大一统”。因为有了相同的精神信仰和道德要求,才有了生活方式内涵的相通。历朝历代多沿用“大一统”的方式治国。

包括诗词在内的中国经典文化统称为文脉,文脉所积淀的智慧,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反观现代社会,西学东渐,文化自卑下我们丢失了许多传统精神和传统精华。传统文化逐渐被西化,我们远离了文脉,在文化迷失的道路上狂奔。

当我们沉下心来,静静去品一卷《诗经》亦或《离骚》,其中文辞诗语赋言之多,早在三千年前的时光里,交融铄铸,互为所用,融为一体。我们会感叹那种意境之美,是多么令人向往。

唯书唯文,艳于秀于。

有一种光华,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一种火苗,跃动在民族灵魂的奥林匹克山上;有一种烈焰,点燃了绵远的文明情思,那就是——经典文脉。

娄底星星实验学校书法比赛(衡阳祁东附属中学)(1)

用文化的试题促进学生文化思考和文化成长

忆历史 悟今生

1703班 雷湘 指导老师:江河山

刚读完一本历史故事书,我感触颇深。躺在摇椅上,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渐渐的,我睡着了,耳边的风声渐远……

我看见了秦始皇,他坐在那至尊的皇位上,改制变法、统一文字、修筑长城,人民怨恨,可他只是想“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我也看见了陶渊明,他身着麻衣,手挥锄,贫困如他,可他再也不愿做官,只想过着“带月荷锄归”、“临清流而赋诗”的安逸生活……

我还看见了仓央嘉措,那个达赖喇嘛,那个著名诗人,那个爱人爱到“不负如来不负卿”的人,最后选择了“入山和汝断红尘”……

自若泰然者,其中心酸何从知?我摇头轻叹,思绪飘向远方。

我遇见了老舍,一个生活在社会黑暗年代的人。他念“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他不向社会屈服,他也不在乎他人的看法,“他只是要使自己心中好受”……

我遇见了战争,我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救国,更待何时!新文化运动开始了,一大批的有识分子奔走相告:拯救中国。他们高举着“救国图存”的旗帜。抗日战争到了,十多年的奋勇抗敌,终于迎来了中国的新生。那旗帜,是无数人的鲜血染成;我们脚下的土地,不知有多少无辜的百姓的尸骸。当我的身体腾空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我想,“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永恒的中国!”念着,“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

我睁开双眼,凝视着前方高高的山,泪水不知何时已滑落了脸颊。

祖国啊,我的母亲,我敬爱您。当今世界竞争激烈,为了不再让您受丧权之痛,我们加入到了这个时代潮流中。东方不败曾说“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很抱歉,又让您卷入了这场文化战争。

我手指尖流过冰凉的溪水,又想到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江南的水田,向您一样温暖。我忆那古人的真性情,想到了《钓台题壁》中的“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想啊想,心中词语已尽,再讲不出一句……

我信,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我信,一个人可以跨越一个真实的自己;我也信,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当我们忽然忘了我们的人生是怎样的一个开始,请看看这大好江山,总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娄底星星实验学校书法比赛(衡阳祁东附属中学)(2)

特级教师韩军为文化作文获奖者上作文课

试题呈现

(经典文化)阅读下列材料,请根据要求作文。

孔子根据鲁国保存的档案材料,以鲁国历史为本位,将当时列国的大事,按年代先后编排罗列起来,整理成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书——《春秋》。

孔子将自己的政治理念注入《春秋》,张扬了“文贵曲”的传统,开启了“微言大义”的文风。《春秋》很讲究用辞和史料的选择编排,力求用简单的字句区分出不同的事态,一字一句寓有深刻的褒贬之意。如同样写战争,就有伐、侵、战、围、人、灭、救、取、败等不同的字眼:声罪致讨的叫伐,潜师掠境的叫侵,两兵相接的叫战,环其城邑的叫围,陷其国都的叫入,毁其宗社叫灭……。同样是杀人,又有杀、诛、弑等区别:杀无罪的叫杀,杀有罪者叫诛,臣下杀君上叫弑。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

如:《春秋》第一句:“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传》对这句话有解释:“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第一次出现了对中国文化极为重要的概念——“大一统”。

“大一统”影响中国三千年,奠定了文化一统、江山一统的基石;“春秋笔法”成为文人刀剑,维护着社会道德秩序和礼仪精神;曲笔文风,则成为中国式写作智慧的民族性体现。

阅读以上材料,请结合中国当下国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低于800字,文体不限。

娄底星星实验学校书法比赛(衡阳祁东附属中学)(3)

谭蘅君老师在六省名校联谊会上为参会老师上文化作文示范课

命制理由

文脉所积淀的智慧,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一统”不仅仅体现在领土的统一上,更体现在文化的统一上。有了相同的精神信仰和道德追求,才有了生活方式内涵的相通。

相同的价值观缩短了空间距离,让13亿国民在灵魂上团结起来了。

这是中国文化源点的创造者们留下的远见。

但近代西学东渐,文化自卑下我们丢失了许多传统精华:我们的写作教学已经没有曲笔训练,春秋笔法在当代中小学的写作课堂,再也看不见。

我们远离了文脉,在俗文化的道路上狂奔。

中国文章学,血脉直溯《尚书》,三千年文流,虽几经变化,但终归正脉:六朝把诗意之文看成文,把不具诗意的称为笔。唐朝古文运动,重新界定诗和文,让文章重新回到《书》《易》《春秋》辞令褒贬的传统。

曹丕《典论.论文》讲:“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载道之文,缘于人的价值理性,归于信言。

柳宗元《扬评事文集后序》曰:“文有二道:辞令褒贬,本乎著述者也;导扬讽谕,本乎比兴者也。著述者流,盖出于《书》之谟、训,《易》之象、系,《春秋》之笔削,其要在于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备,谓宜藏于简册也;比兴者流,盖出于虞、夏之咏歌,殷、周之风雅,其要在于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谓宜流于谣诵也……”

这才是写作学脉络,才能经世明道,“腾褒裁贬,万古魂动”。读历代典制诰誓,翰林所书,可得文章之骨髓矣。

而六朝近于诗,“比兴者流”,“缘情绮靡”,追求言意之美,属性情之文,缘于人的审美感性。虽为现代文学史所贬抑,却为章太炎推崇,认为它长于名理,只是说理之法不同于古文。

六朝喜辞藻堆积、对仗排列、典故嵌入、韵律流宕,但对仗拟喻,着眼理思。抒情议论叙事融合,推动逻辑。后世之公文书、判牍等,直到晚清民初,皆一脉沿用俪体,重其叙事析理也。

历代文人多是诗文兼擅,所以思辞兼美。文章在词正理备之外,亦能摇荡性灵,流连哀思,诗情赋物,雅正多采。

文辞诗语赋言之美,其实早就在三千年的时光里交融铄铸,互为所用,熔成一体。

想到当代还有部分伪专家排斥文采,实是不学之徒,邪说误世。

希望中国写作学正脉,能够不断复苏,兼取西学,张扬主体,立足汉辞,光耀重生。

这个责任,从你们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