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龙子,虎生虎儿。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一举成名天下知后半句(一举成名天下知)(1)

古人读书多半是为了获得功名利禄,摆脱生活的困境。吃苦算不得什么,只要有收获就行。为了金榜题名、名扬天下,受再多的苦都是值得的。凭借自己个人的努力不仅可以改变自身的命运,同时能为家族带来荣誉,使子孙摆脱寒门,跻身士族子弟之列。因此,读书人大都热衷于求取功名。为了龙虎榜上的名字,他们又怎会在乎区区十年青春,即使青丝白发也在所不惜。一旦做官,他们为了获得相应的心理补偿,颐指气使、贪脏弄权也是很平常的。

至于圣贤书中的教诲则早已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哪里还顾得上什么礼仪廉耻?当然,若有一天,虎落平阳被犬欺,也怨不得别人。

一举成名天下知后半句(一举成名天下知)(2)

因此,读书应该明确读书的目的,读书要读书的精髓,若把读书当成攀龙附凤的工具,那就是读书人真正的悲哀。古人读书的目的是不足取的,但是他们的精神还是值得学习的。现代的年轻人往往没有恒心和毅力,更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要下一番苦功夫,耐不住寂寞的人,终究难以获得更大的成就。

一举成名天下知后半句(一举成名天下知)(3)

苏秦不怨天尤人

苏秦向鬼谷子学艺出师以后,一心想有所作为。在倾心研究了当时的局势之后,苏秦认为只有秦国才有实力影响整个天下。于是他变卖家产,还借了些盘缠,向秦国进发。

终于,他见到了当时秦国的国君秦惠王,并向秦惠王提出了以强大的国力“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的整套构想与主张。这些构想与主张很有道理,也是后来秦始皇走的路线。只可惜这些主张不适合秦惠王的口味,秦惠王认为这些主张不合时宜,未予以采纳,并委婉地下了逐客令,说“你不远千里来到我的国家,肯这样当面教导我,非常感谢。希望将来有这么一天,我来向你专诚请教。”

苏秦还不死心,回到旅店里连续写了十个奏章,请人送给秦惠王。可秦惠王丝毫没有礼贤下士的意思。此时的苏秦,带来的黄金全都用完了,他再也无法在秦国待下去了,只得收拾行囊打道回府。

一举成名天下知后半句(一举成名天下知)(4)

他没有钱租马车,只好用裹脚布把自己的两只小脚包起来,以利于长途跋涉;他的鞋子破了,买不起新的,只好穿上草鞋。他没有钱雇人搬运行李,只好自己把带来的书背在肩上,把行李做成担子自己来挑,从秦国的首都咸阳回到他的故乡洛阳。

苏秦回到家时,他妻子正在织布,看到他的落魄模样,当着家人的面,没有勇气迎接他,只是不停地做手里的活儿,显出一副冷漠的表情。他的嫂嫂更是见如未见,爱理不理。父母大人见了他这副模样,一句话也不想和他讲。苏秦饥肠辘辘,饥不可堪,但没有一个人问他是不是吃过了饭,更不用说为他到厨房里去做饭。面对家人的冷漠,苏秦只是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皆秦之罪也。”

一举成名天下知后半句(一举成名天下知)(5)

苏秦不怨天不尤人,通过一番认真的检讨之后,他认为自己功夫还不到家,是自己的无能导致了自己蒙垢受辱。于是他从自己的藏书中找出姜太公所著的《阴符经》,关起门来昼夜苦读,读到深夜想睡觉时,就用锥子来刺自己的大腿,以警醒自己。一年之后,他又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开始了第二次游说。

苏秦上一次游说,走的是强国吞天下的路线。这一次他吸取教训,走的是弱国联合的路线,他要用他的“合纵”主张,说服秦国以外的六国南北联合起来与秦国抗衡。

一举成名天下知后半句(一举成名天下知)(6)

他先后十分成功地说服了燕文侯、赵肃侯、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这六国的国君都愿意把国事全部托付给他,于是“六国纵合而并力焉”,成功地实施了“合纵”战略,苏秦当上了“纵约长”,并且“并相六国”,同时兼任当时燕韩赵魏齐楚六国的辅相职务。合纵战略的成功实施,使秦国不敢轻易侵犯其他六国,为老百姓争取到了十五年的和平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