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自认为她在位时,扶植寒弱,打击豪门,发展科举,奖励农桑,继贞观之治,启开元全盛,政绩斐然,彪炳史册,远非一块碑文所能容纳,留下空碑一座,以示自己功高盖世。

——翦伯赞

  近年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纷纷在屏幕和银幕上亮相。特别是皇室宫廷的戏更为叫座,描述权利女人的电视、电影颇受欢迎。夺汉朝天下的吕雉,满清开国的太后孝庄,以及导致亡国的慈禧都浮出水面讲述自己的故事。武则天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岂能沉于水下,甘于平庸?想必她又在蠢蠢欲动,准备来点惊人之举了。

  武则天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听老人们说,她这个人篡夺皇位,虽然长得很美但是心肠特别毒辣,杀人不眨眼。但是看过郭沫若先生的话剧《武则天》,听过田汉写的京剧《谢瑶环》后,却会得到一个不同的答案。郭沫若将武则天的地位提升了一个高度,她是我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在她统治中国的五十年中,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使李唐王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封建王朝。

对武则天的简要评价(开始人们对武则天评价很高)(1)

  这正应了胡适先生的那句话:“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看来,要弄清武则天是个什么样的人,不仅要多方面参考相关文献,还要看看活生生的资料。在咸阳有一座乾陵,这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墓前矗立着两座石碑,一个是武则天为丈夫李治立的述圣迹碑,另一块则是她自己的“无字碑”。自古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多少人为了留名,费尽心机为自己树碑立传。那无处不见的墓志铭,可谓应有尽有。然而武则天为自己立的“无字碑”到底是何用意呢?是她无功可表?还是已经看透世事、释然地离去,想用无字的空白,留给后人一份神秘的答卷,让历史去填写自己的功过是非呢?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历史上另外两块“无字碑”,一块是南宋权臣、卖国贼秦桧的;另一块则是孙中山先生的。这二者,一个是恶贯满盈、卖国求荣的奸佞小人,实在没什么可写,另一个则是革命导师,丰功伟绩岂是寥寥数语可以表达?干脆什么都不写。那么武则天的这一非常之举的确给后人出了一道难题,于是人们纷纷猜测武则天立无字碑的原因,最主要的说法有三种。

  一说武则天认为自己功高德大,不是文字所能表达的,这一点类似于孙中山。翦伯赞觉得:“武则天是自认为她在位时,扶植寒弱,打击豪门,发展科举,奖励农桑,继贞观之治,启开元全盛,政绩斐然,彪炳史册,远非一块碑文所能容纳,留下空碑一座,以示自己功高盖世。”

  二说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立了碑文恐怕更招世人骂,还是不写为好。武则天建立大周朝之后,内心感觉愧疚不安,一心想在自己死后将江山归还李唐,因而留下无字碑表示赎罪的决心。

  三说武则天想让后人去评说她的一生。武则天作为一个女流之辈,却能在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并到达了权力的巅峰。她要后人客观地评价她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而与自己有利益冲突的儿子李显肯定不会对自己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所以,武则天干脆将自己的一生的功过是非交与后人作出评价。

对武则天的简要评价(开始人们对武则天评价很高)(2)

  这三种说法似乎每一种都有道理,其实仔细想想武则天当政的五十年里,生产力确实得到了发展,就像吴晗说的,在唐代的历史上,唐太宗打下基础,接着是武则天时代,以后就是开元全盛时代。武则天当权前后的50年间,生产发展了,土地开发了,人口增加了,疆土开拓了,文化提高了,和许多国家也有了广泛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而且还应该注意这样一件事实,即开元时代的政治家都是武则天时代培养的。可以这样说,没有武则天时代长期的巩固发展工作,开元盛世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然而,武则天挨骂的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酷吏政治以及她的私生活了。谈到酷吏政治,在中国可谓由来已久,汉、唐、明、清都采取过酷吏政策,可谓前见古人,后见来者。至于武则天的私生活,清人赵翼为她辩护,“人主富有四海,妃嫔动千百,后既为女王,而所宠幸不过数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后初不以为讳,而且不必讳也。”自然这样的看法有些偏执,通过将这样的行为进行比较而减轻对武则天的批判,显然是立不住脚的。还是吴晗说的好:“武则天死了丈夫以后一个两个老公或更多个老公,对唐代社会唐代人民,对中国历史之发展,有何害处?我看不出有什么害处。”相反,“武则天眼光远大,把国家看成是一个整体,用人从全国出发,从才力出发,选举制度和用人相结合,在这一点上,她是很了不起的,她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对武则天的简要评价(开始人们对武则天评价很高)(3)


  武则天的确是个政治家。在她手中,权力得到了正面的运用,这也是她与慈禧、吕后的区别。就像蒙曼说的:“在历史贡献问题上,武则天促进了社会结构的转型,由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型。”

  武则天修订《姓氏录》,借此打击了士族门阀势力,增强了庶族地主的势力。《姓氏录》列后族武姓为第一姓,打破了魏晋以来士族大姓排在首位的格局,对门阀制度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人们的门第观念为之一新。隋唐以来,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大批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集团,而出身庶族的武则天就是他们的总代表。武则天就是依靠这些人建立和巩固着自己的权力地位。

  武则天来自庶族,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有一定的了解,明白农业是根本的道理。她曾经向高宗上《建言十二事》,把“劝农桑,薄赋徭”列为第一条,由高宗诏令全国施行。在掌握政权之后,武则天也一直把发展生产放在首位。她把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决定其升降的重要指标,还组织编写了农书《兆人本业》,颁发全国,指导生产。武则天还大力兴修水利,灌溉了大量的农田,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历史上对于武则天这一唐初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褒贬不一。唐中宗时期的陆贽、李绛,宋洪迈,清赵翼等人都很尊重武则天,对她的评价很高。随着宋明理学的发展,男尊女卑思潮的泛滥,对武则天的历史评价也越来越低。目前对武则天的评价,还没有一个定论,但一般都是从客观的角度去评价。看来,武则天似乎要成为一个永远的谜,让后人去琢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