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龙眼是莆田四大名果之一,其烘焙成干货后,称为桂圆。莆仙的桂圆在旧时名为兴化桂圆,与其他产地的桂圆区别开来,以示名贵,行销全国大江南北,盛誉有嘉,身价不凡,被当做一味滋补养身的补品。而作为鲜品的龙眼,其成熟于处暑和秋分之间,在白露前夕大量上市。莆田本地人在龙眼大量上市时,把未能鲜食的龙眼,先放入烧开的水中,进行短暂的汆烫,捞起沥干,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暴晒,直到果壳变硬,内里的果肉失去大部分水分,果肉颜色变成黑褐色,方才大功告成。在此期间人们最怕的是连日的阴雨,因为会使未晒干的龙眼发霉,失去价值了。而如果是大批量的生产,就需要用木炭烘干,用木炭烘烤的桂圆,其果色泽更为均匀,免去了天气因素的困扰。

龙眼来源的故事(桂圆和莆田人的故事)(1)

龙眼来源的故事(桂圆和莆田人的故事)(2)

从明清时期,莆田的兴化桂圆就受到广泛的认可,价值不菲。据说在民国时期,用一石(100市斤)的桂圆,就能换回一个黄花大姑娘。我的祖父当年是家中的长子,曾祖父突发疾病去世,家庭的重担就一下子压在他的身上。在分家之后,我的二叔公当时因为解放战争,升学无望,把自己分家得来的财产全部拿出来和兄长一起合股做这个桂圆干生意。

龙眼来源的故事(桂圆和莆田人的故事)(3)

桂圆之所以在当时那么贵重,主要是龙眼价格也很高。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龙眼一斤还是要十几元,而当时的一个人的工资才二三百元,农村人去城里走亲戚,能送自家产的龙眼,就很骄傲了,而现在龙眼一斤才五元,邻居家今年收太多,白送我们家许多。所以,可想而知,在1947年时,龙眼是一般人不敢奢望的,一棵龙眼树的果实是一家人一年的收入依靠。

祖父和叔公把收购回来的龙眼,日夜不停地进行烘烤,兄弟两人轮流看着火候,深怕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待到所有的龙眼烘焙完成,兄弟两人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早早去休息了。第二天一清早,祖母就去查看存放桂圆的仓库------在我家祖屋的外厢房,一看大惊失色,里面竟然空空无一物,早没有了桂圆的影子。大家从睡梦中惊醒,祖父兄弟俩四处寻找,很快在外厢房靠路边的的墙壁上发现一个洞,料想昨晚贼人定是从这个洞进去,把所有的桂圆都搬走了。旧时莆田平原地区的老房子,地基用青石做底,条石做墙壁的底座,上面是用掺入生石灰、稻草的红土筑土墙----把土夹在两块木板中间,用杵捣坚实,就成为墙。后来想想,大家估计贼人是用水把墙壁淋湿后,再挖墙,所以一家大小都没有察觉。

桂圆被窃之后,我祖母在路边发现了一些散失的桂圆,顺着这些桂圆,最后找的了这伙窃贼的踪迹。而窃贼不是别人,正是我们同宗不同房的一个放荡子。于是祖父就报了当时的镇公所,他们也派了人过来调查,很快案情就水落石出。主谋有二:这个放荡子,还有邻村的一个土匪。帮凶有一个竟是祖父的堂兄,这个堂兄没有血缘关系,是入赘进我们家族的,因对分家结果不满,同时在外面欠下赌债,所以合谋盗窃桂圆。所以想来,为什么晚不偷,早不偷,偏偏等所有龙眼烘焙完毕才失窃,就是有这个内鬼做应。但当时国内局势变化,国民党政权在很多地方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顾不上这些,贼人仍然无法归案。

解放后,祖母的兄弟是当地的领导,指示要清理解放前留下的案件,这伙窃贼才被抓去坐了几年的监狱。从那开始,我们家族就与这些人的家族结下冤仇了。

再说下我的叔公,失窃的桂圆没有找回,他也失去了所有的财产,在走投无路时,正好当时的国民政府在大陆招募青年学生过去读免费的师范教育,他就报名了,坐在去台湾的轮船,再也没有回来了。因为台湾被日本殖民占领近半个世纪,很多当地的年轻一代早已忘记了中国的语言和历史,所以要从我们大陆这边派老师过去重新教授汉语和中国历史。

桂圆成就了莆田人财富梦想,也见证了莆田人乃至中国人的历史浮沉和人间悲欢。

龙眼来源的故事(桂圆和莆田人的故事)(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