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也不管你了!”

“你这个没用的东西!”

“我都说多少遍了!用点儿心行不行!”

……

这些话语你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言语、行为得体大方,行事小心稳重。如果有时孩子没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和期望,或闯了祸时,父母便常常逞一时口舌之快,用讥讽、刻薄的语言,教训、挖苦孩子。

其实,“吼娃”也是家暴。

为什么总是忍不住吼打骂孩子(比棍棒更可怕的是)(1)

父母具有否定含义的伤害性语言,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语言暴力

曾经微博做过一个调查:“你经历过哪些语言暴力?”令人惊讶的是,短短两天时间内居然收到了9万多条评论。

为什么总是忍不住吼打骂孩子(比棍棒更可怕的是)(2)

根据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一般孩子平均每天会收到432条负面评论,而孩子得到的正面评论每天却只有32条。

事实上,大量的儿童心理问题就源于父母不恰当的语言表达以及因此而生的误解与矛盾。

为什么总是忍不住吼打骂孩子(比棍棒更可怕的是)(3)

父母常说的5种暴力型语言

你是不是也是“语言暴力”的制造者?让我们一起来检测一下:

① 侮辱讽刺型

你简直是个废物/饭桶/白痴!

你这个没用的东西!

连个筷子都拿不住,你还能干什么!

② 贬低压抑型

你根本不是读书的料!

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你更笨的了!

我养你有什么用,还不如养条狗!

③ 威胁恐吓型

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便好了。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做不完作业,不许吃饭、不许睡觉!

④ 抱怨哀求型

求求你别这样行吗!

求你让我们省点心好不好?

求你长点儿心吧!

⑤ 强迫关怀型

不好好学习,将来啥都干不了!

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听爸妈的!我们不会害你的!

为什么总是忍不住吼打骂孩子(比棍棒更可怕的是)(4)

语言暴力,比“棍棒”更可怕

① 自卑

原生自卑产生于儿童时期,是人们在面对外在环境时所体会到的不足感,而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原生自卑形成的最常见的原因。

长期处于这样的家庭教养中,会让孩子产生“我不如别人,我很差”的自我否定中,从而产生可能陪伴他们一生的自卑感。当他们到了恋爱的年纪时,却不敢接受那些优秀的人的追求,因为他们潜意识认为“我配不上这么优秀的人”。

为什么总是忍不住吼打骂孩子(比棍棒更可怕的是)(5)

② 缺乏安全感

知乎上有个很火的话题:“从小遭受父母语言暴力,没有安全感,导致自卑、恐惧,要如何自救?”

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苛刻都是源于爱,但是当父母将语言变成子弹时,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承受不住的压力。也许自此孩子就关上了心门,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在他们之后的人际交往中,往往不能够坦荡地接受他人对自己的善意,不能轻易地相信别人,从而形成敏感多疑、孤僻的性格。

为什么总是忍不住吼打骂孩子(比棍棒更可怕的是)(6)

③ 情感表达障碍

“人是语言的动物”,人的价值观、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等,很多时候都是在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

很多从小遭受语言暴力的孩子,长大后并不能自然地向他人表达爱意、赞美、愤怒等主观情绪。换言之,他们并不懂得怎么去表达爱。

由于长久以来得到的都是外界对自己的否定,因此有些孩子会变得自闭,在他人面前不敢轻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严重的甚至会演变成“社交障碍”。

为什么总是忍不住吼打骂孩子(比棍棒更可怕的是)(7)

和孩子沟通的正确方式

① 使用温柔的语气和孩子说话

试想,如果你的同事或者朋友请求你帮他做事,其中的一位使用愉悦、快乐的声音,而另一位使用生硬、严厉的语气对自己提要求,那么你更愿意帮助哪一位?

我们都对悦耳的声音有好感,而对于高声、刺耳的批评自然会产生反感的情绪。其实,孩子也和我们一样。

② 剔除令孩子气馁的负面评论

父母常常给孩子负面的评论,比如“你真懒”“你真笨”等。这些话语带来的效果,其实往往和父母想要的结果相反。孩子经常接受到这样的负面评论,就会感觉自己像个失败者。长此以往,孩子不仅可能失去自尊、缺乏自信,更会伤害孩子对你的感情。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于孩子的错误当然需要父母批评和指正。北美的父母就常常使用“火腿三明治”的方法指导孩子。“三明治”的第一片“面包(第一句话)”是表扬,然后是中部的“火腿(第二句话)”是父母向孩子指出问题的部分,最后第二片面包又是一句令人愉快、积极的评论。比如:

第一片面包:“今天早上上幼儿园时,你不用妈妈催促,能整理好自己的书包,真棒。”

中间的火腿:“如果每天早上你能够这么做就好了。”

第二片面包:“妈妈相信你长大了,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了,你以后一定能做得更好。”

为什么总是忍不住吼打骂孩子(比棍棒更可怕的是)(8)

③ 拒用“听觉阻塞词”

“你怎么回事”“如果你还这么磨蹭就不要出去玩儿了”“为什么你总不听话”,以这3个听觉阻塞词为开头的话语,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情绪,而且孩子也往往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其实,父母在和孩子说话时,可以考虑以“我”作主语,比如,“我希望你下次出门前动作可以快一点”,这样能给予孩子正面引导的同时,也可以带来缓和的语气和效果。

父母善意的提示和正确的引导,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耐心和理解,从而拿出更合作的态度配合父母。孩子是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偶尔犯些错误,暴露一些不足,这并不为过。但作为父母,我们不能以此为依据,讽刺、打击孩子,更不能小题大做,大惊小怪,恶言恶语伤害孩子。

④ 告诉孩子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

在生活中,当父母看到孩子在做一些我们不希望他做的事时,出于本能,我们会告诉孩子“不要这么做”。比如,“不要在地上乱扔垃圾”“不要抢小朋友的玩具”。

其实,与其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还不如孩子具体该怎么做,比如,“请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诉”“你可以和小朋友交换着玩你们各自的玩具”。使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和孩子说话,不仅能让孩子更听得进父母说话,也会给孩子一些正确的指导和示范,反倒会让你更加省心,孩子也更开心。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栗子妈妈

内容来源 头条号-父母时间

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