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盖棺定论中庸之道)(1)

关于《中庸》一书,我写过两篇文章。一是《中庸》里的“庸”究竟何意?——从文字学角度来揭秘,认为“中庸”是“中镛”而非“中用”,是“中间标准”的意思。二是“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的奇葩解释——国学误读知多少?进一步阐述了“中庸之道”就是当时的“普世价值观”或“基本道德标准”,绝非“最高道德标准”。但凡把“中庸之道”解读为”最高道德标准“的都是错误的,无论古代或现代多有名气的学者都一样。现在作最后一篇论证,以盖棺定论!

分析一句话要放在上下文去看,分析一个章节要放在整本书里去看,这个道理想必会读书的人都懂的。在我的第二篇文章里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庸之道”在《中庸》一书里就是“中间标准”即“普通道德标准”。之所以这个普通道德标准难以施行,是因为大家对标准的理解和定义不能够达成统一。

那么现在我还能以什么来论证呢?我们从体系来论证!“四书”里的《中庸》和《大学》本来是从《礼记》里面抽取出来的,而《礼记》这套“丛书”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任何人或一个团队来编一本书或一套丛书,从书目的排列顺序来讲,除了随笔、散文集之类,基本上都有内在的规律和脉络,体现出编书者的某种逻辑。

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盖棺定论中庸之道)(2)

《礼记》这套丛书长得很,我们不扯太远的,就从《中庸》的“左邻右舍”来看看主要有哪些内容:

(26)《孔子闲居》是子夏和孔子讨论王者之德的问答之辞,阐述怎样的人才是老百姓的父母以及其必须具备的品德。

(27)《坊记》是记述子思有关怎样防范人们违德失礼、不忠不孝、犯上乱伦、贪利忘义的言论。

(28)《中庸》主要阐述中庸之道。

(29)《表记》记述君子行事的根本、仁与义的相互关系、仁和义的要素、虞夏商周的政教得失、事君之道、待人之道等。

(30)《缁衣》围绕君臣之德、君臣之道和君臣关系来谈论治国之道。

从第26篇开始谈的是“王者之德”,这才是“最高的道德标准”;第27篇谈“防范人们违德失礼、不忠不孝、犯上乱伦、贪利忘义”,这不就是“最低的道德标准”吗?你不做上述这些事绝不代表你有道德,只不过是“没有不道德”而已(在古代犯了那些事都要受刑的)。第28篇是《中庸》,不是“中间道德标准”还能是什么?第29篇“记述君子行事的根本、仁与义的相互关系、仁和义的要素、虞夏商周的政教得失、事君之道、待人之道等”。还记得《中庸》里“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这句吗?君子就是“基本道德”的守卫者和主力军,这第29篇就是理论结合实际阐述“中庸之道”的标准啊!第30篇是“围绕君臣之德、君臣之道和君臣关系来谈论治国之道”。大臣是统治阶级,对他们的道德标准自然要比中间标准更高,所以他们是“中高级道德标准”。

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盖棺定论中庸之道)(3)

发现没有?从最高级谈到最低级,从中级谈到中高级,把“道德标准”分成了四个等级。讲到这里“中庸之道”代表“基本道德标准”还有任何疑问吗?

不客气地说,许多读国学,研究国学经典的人多半会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毛病,你只在“四书”里读《大学》和《中庸》就好比只知道找孩子的“继父”问情况,却没想到去问问孩子的“亲生父亲”!

我可没读过全本《礼记》,只是查了一下资料和简介罢了,所以不是我书读得多,只是比许多“穷经皓首”的人,更讲逻辑、更会思考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