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的主角是笛和箫。在品诗之前,我们得先搞明白在古代何为笛,何为箫。

当深柳君说笛子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不是类似于下面这张电视剧照的画面?

寻仙逍遥游笛子独奏(入诗寻仙乐笛)(1)

当深柳君说箫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不是类似于下面这张电视剧照的画面?

寻仙逍遥游笛子独奏(入诗寻仙乐笛)(2)

放在今天来说,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把时间倒退到大唐,果郡王吹的还是笛子,嬛嬛吹的就不是箫了。那是啥呢?也是笛子。在大唐子民的认知中,单管多孔的吹奏乐器,无论横吹、竖吹,都叫笛子,而箫则是下面这个样子的,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排箫"。

寻仙逍遥游笛子独奏(入诗寻仙乐笛)(3)

(敦煌壁画,中唐,第154窟,左一演奏者所演奏的就是大唐的箫,我们今天称为"排箫")

寻仙逍遥游笛子独奏(入诗寻仙乐笛)(4)

来个清晰图,唐代箫大概长这样

唐以后,古人才逐渐把排箫(也称云箫、凤箫等)、洞箫(一般简称箫)、横笛三者较明确地区分开来。在《朱子语类·乐》中就指出:"今之箫管,乃是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者,也。"

弄明白了何为笛,何为箫,我们就进入正题——听笛品箫。

深柳君发现一个趣事,诗人闻笛,时间多是月黑风高的夜晚,而且都是偶然闻笛,然后笛声就勾起了诗人的无限情思。这算不算是一个古老的"桥段"?

李白在夜晚的洛城客栈里闻笛(深柳君推测,古人宵禁,夜晚不能在外溜达,虽然深柳君觉得站在城墙上更能体现太白的气质),笛声随春风而至,正是《折杨柳》(曲调名,内容多表现送别的愁绪),这让羁旅的太白升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白居易在夜晚的江上闻笛,除了思乡之情,还多了许多对垂垂老矣的哀叹。

江上笛

唐 白居易

江上何人夜吹笛,声声似忆故园春。

此时闻者堪头白,况是多愁少睡人。

李益在夜晚的城墙上闻笛,看到的是大漠似雪、冷月如霜,听到的是戍客的思乡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寻仙逍遥游笛子独奏(入诗寻仙乐笛)(5)

为什么诗人夜晚听到的都是笛声呢?另一位唐代诗人赵嘏(gǔ)在诗中写出了答案,因为笛声高亢嘹亮,可以"响遏行云横碧落",传播的更远。至于其他乐器,如筝、琴,顶多也就是让邻居听到,绝对达不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效果。

闻笛

唐 赵嘏

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

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

兴来三弄有桓子,赋就一篇怀马融。

(译:笛声优美,所奏的是晋朝桓伊随兴创作的《梅花三弄》,让人想起马融的《笛赋》中所用的词句。)

曲罢不知人在否,馀音嘹亮尚飘空。

汉代民俗著作《风俗通》记载:"舜作箫,其形参差,以象凤翼。"《尚书·益稷》记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韶乐同为舜所创,主要的伴奏乐器就是箫(再次提醒,古之箫为排箫)。韶乐典雅优美,雍容大气,是国家大典用乐,孔子听后"三月不知肉味"。所以,箫不仅出身高贵(由舜创制),还清正典雅(用于演奏帝王之乐)、优美动听(可以引来凤凰,并令其翩翩起舞)。

李峤的《箫》,描写了箫之高贵典雅。

唐 李峤

虞舜调清管,王褒赋雅音。

(王褒是西汉著名辞赋家,其代表作之一就是《洞箫赋》)

参差横凤翼,搜索动人心。

至于"参差橫凤翼"这一点,看到了清代的排箫,您一下子就能理解啦!

寻仙逍遥游笛子独奏(入诗寻仙乐笛)(6)

清代排箫,区别于汉唐排箫竹管从长到短依次排列,改为中间低两边高,是不是看起来更像凤凰的尾巴?

张祜的《箫》,描写了箫音之优美动听。

唐 张祜

清籁远愔愔(yīn,安静和悦之意),秦楼夜思深。

碧空人已去,沧海凤难寻。

杳妙和云绝,依微向水沉。

还将九成意,高阁伫芳音。

在这首诗里,深柳君最喜欢的就是颈联——杳妙和云绝,依微向水沉,箫音穿越渡水而来,是何等的悠扬!

最后,深柳君为大家奉上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因为凤箫的存在,这首千古佳作自带上了优美动听的BGM(背景音乐),和娇俏少女的盈盈笑语相应成趣。在这里,恭祝诸位中秋佳节快乐,愿诸位从今而后的生活,有酒有诗有音乐,无病无灾无烦恼。

青玉案·元夕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寻仙逍遥游笛子独奏(入诗寻仙乐笛)(7)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