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泰山景区共接待游客568万人次;今年疫情过后的五一节,泰山游客瞬间爆满,形成“人从众“模式,官方提前三天停止售票。由此可见,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对人们的吸引力有多大了。

儒家齐鲁三杰(齐鲁是儒家地盘)(1)

人从众模式的游客

大家也都知道,在泰山南面80公里的曲阜乃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儒家是“三纲五常“的鼓吹者,讲究的是”君专臣纲,夫专妻纲,父专子纲“,要求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无夫从子“,也就是说,儒家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对妇女打压和限制无所不用其极。但有趣的是,就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神圣的东岳泰山上,碧霞元君的面前却是香烟缭绕,朝拜者八方云集,何也?

本文先从一个泰山老奶奶的传说讲起,进而回顾几千年来,泰山女神从原型开始演化,一直到兴盛时期的历程,最后分析泰山女神崇拜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民间传说

很久以前,泰山周围一直到东海还是一片海洋,只有若干的岛屿露出水面。泰山奶奶当时还住在泰山东南面30公里的徂徕山太平顶上,读过姚鼐《登泰山记》的读者都有印象:“汶水徂徕如画”。她当时也是一位扶弱济贫的女神,人们有苦有难求她,她就会施法力助人。那年忽然狂风暴雨不止, 人们的住房都被风刮倒、雨冲塌了。泰山奶奶放眼一看,原来是东海龙王窜到泰山上来了。泰山奶奶就拉龙王到天帝那里评理,后来讲定,让泰山奶奶射箭,箭射到哪里,她的势力范围就到哪里。泰山奶奶也不示弱,拉开震天弓,搭上神翎箭,向东射去,神箭一直飞了三天三夜,1000多里以后才落下。天帝作主,认定神箭落处以西归泰山奶奶,龙王只能在海里。

儒家齐鲁三杰(齐鲁是儒家地盘)(2)

徂徕山风景

泰山奶奶想,反正这块地是自己的了,就要好好整治一下了。她施展法力,使水下的地面全部上升,把海水全部排净,一直到现在的威海海边上。住在岛上的人们也都下来,开始种谷植桑,安居乐业。东海龙王不开心了,一年没下一滴雨,也没飘一片雪。泰山奶奶来到东海边,又搭弓射箭,将龙宫射了个洞,又苦又咸的海水灌进龙宫,龙王只得又求泰山奶奶。泰山奶奶剪下一绺头发交给龙王,说用它可以堵上箭洞,但是以后如果不能保证风调雨顺,那头发就会失效,最终把龙王治服了,从此以后,泰山周边真的是国泰民安了。

民间传说自然是口口相传的故事,但它却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心目中希望有一个能救他们于水火和贫困的女神。

泰山女神的演化历程

一、泰山女神的几个最初原型

在漫长的远古母系氏族社会,几乎世界各地的民族都流行着古老的原母神崇拜。从上个世纪以来,欧洲多个国家先后出土了二三万年前的女性偶像,其肉体特征出现高度的一致性:丰乳、巨腹、肥臀并特意刻画其生殖部位。无独有偶,1983年,辽宁红山文化遗址也出土了大规模的女神庙以及距今二三万年前的女性塑像。学者们一致认为,这就是原母神的代表形象。

儒家齐鲁三杰(齐鲁是儒家地盘)(3)

奥地利出土的史前维纳斯

儒家齐鲁三杰(齐鲁是儒家地盘)(4)

辽宁红山偶像

记得早年学历史的时候,书上说母系社会里,只所以由女性担任氏族首领,是因为当时社会分工不同,女性负责采摘,食物有保证,男子狩猎,收获不稳定。现在想来,这种解释法有些牵强,难道男子在狩猎过程中遇到野果就不采摘?非得空手而归吗?

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生殖崇拜。在低下的生产力水平限制下,人们的思维也极其受限,当看到大自然中的动植物都有着孕育繁衍、生生不息的现象,而女性也同样具有的生殖、哺育、周期性变化时,感到大惑不解,遂以神话思维进行推导,认为女性身上这些与大自然相通的神秘特性,象征了生命的无限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由此被当作神灵加以崇拜。

在古代神话中,除了盘古开天辟地以外,就数女娲抟土造人了。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辑录的《风俗演义》中记录了女娲造人的神话:开天辟地之时,大地上还没有人类,女娲用手抟了黄土创造了人类。由于劳动量太大,就把一条绳子浸入泥浆内,然后摔了一串的泥点子,也都变成了人。手捏的泥人都变成了富贵的人, ,绳子甩溅落就是贫贱之人了。

大约四五千年前,炎黄子孙正在泰山地区繁衍与发展。当时炎帝的都城就是泰山南的曲阜,而黄帝也出生于曲阜的寿丘(今曲阜城东4公里的旧县村东)。按当时母权制的婚姻风俗,黄帝出婚到陕西天水,成了早期迁徙到天水的炎族人女婿。黄帝的儿子玄嚣又入赘回曲阜炎帝的女系氏族内,成了炎帝族系的继承人。

儒家齐鲁三杰(齐鲁是儒家地盘)(5)

女娲塑像

通过分析几个古籍中的记载可以推断,炎帝、黄帝都是女娲氏的后代。在《国语•晋语》中是这样说的:

昔少曲氏娶于有嬌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唐朝的司马贞又进一步对《国语》进行了诠注:

按《国语》,炎帝,黄帝皆少典之子,其母又皆有娲氏之女。

这两段记载中有两对字是不同的,一是少曲之曲,一是少典之典,明显是传抄之误。还有对关键字:有嬌氏、有娲氏,对此,清代学者朱起凤在《辞通》解释:

娲字先讹作蜗,形与嬌近,因此致讹。

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女娲氏之子孙,加之又在泰山左近,所以女娲做为泰山女神的原型可信度是很大的。

还有几种说法,之一认为西王母是泰山女神原型,也有一定道理。认为随着炎黄子孙的活动范围向周边扩大,泰山的方位也跟着人们变化。就像“郢”字跟着楚国国都走一样。人们带着昆仑山和山上的西王母不断西迁。当时还没有泰山、岱山、太山、大山名字,我们只是为了叙述方便这称谓而已。泰山名字最早出现在《诗经•鲁颂》中:“泰山岩岩,鲁邦所瞻。“也就是说3000多年前才有的泰山之名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九天玄女说,黄帝在与蚩尤大战时,曾得到九天玄女的大力帮助。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女娲、西王母还是九天玄女,早期的泰山神原型全都是女性!

儒家齐鲁三杰(齐鲁是儒家地盘)(6)

东岳大帝

二、男权统治下的泰山女神

进入父系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以后,泰山成为帝王们封禅祭天的圣地,自然不会让一个女神来当家作主。几经辗转,造出一位东岳大帝来主持工作。至于其原型是天帝之孙、金虹氏还是黄飞虎,并非本文讨论重点。

尽管男权统治者们极力压制女性,但泰山女神也并未销声匿迹。出现比较早的记录在曹操的《气出唱》中:

行四海外,东到泰山。仙人玉女,下来翱游。

大白话说的话,就是周游四海,向东来到泰山,看到仙人和玉女们在天空中优雅的飞升盘旋。

盛唐李白《游泰山》:

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玉女四五人,飘飖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李白脑洞大开,看到四五个美丽的仙女,飘飘袅袅飞下九天来。她们对他嫣然一笑,还把一只璀璨的流霞酒杯赠送给他。他急忙再三低头致礼,自己很惭愧:不是神仙而受此大恩。

儒家齐鲁三杰(齐鲁是儒家地盘)(7)

南天门之十八盘

泰山玉女不仅在出现在诗作中,还出在其它记载里,比如,在东晋的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讲道:周文王任命吕尚为在祭坛上酌酒灌地的灌坛令。一周年后,太平得连风吹树枝都不发出声响。周文王梦见一个妇女,长得很漂亮,挡住了他的去路在哭。

问她哭的原因,他说:“我是泰山神女,嫁给东海龙王做媳妇。我想回家,现在被灌坛令挡住了去路,他有德行,但妨碍了我走路。我走过一定会有狂风暴雨,有狂风暴雨,这是毁坏他的德行呀。”周文王醒来,召见吕尚询问这件事。那一天果然有暴风骤雨,但只从吕尚住的城外经过。周文王于是就任命吕尚为大司马。

不管曹操、李白、干宝想象力多么丰富,难道都会凭空捏造?还确实言之有物,宋元时期的历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有如此记载:

泰山玉女池在太平顶,池侧有石像,泉源素壅而浊。宋真宗东封,先营顿置,泉湍涌上徙升山,其流自广,清沏可鉴,味甚甘美。经度制置使王钦若请浚治之。像颇摧折,诏皇城使刘承珪易以玉石。既成,上与近臣临观,遣使砻石为龛,奉置旧所,令钦若致祭,上为作记。

宋真宗东封是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当时真宗见玉女池畔石像颇摧折,命刘承珪换成玉石,遣使砻石为龛祀之。第二年正式修建了“昭真祠”,将玉石神像移祀新祠内。这里面必须注意四个字:“像颇摧折。”也就是石像已经有诸多残缺,由此可以推知其年代之久远。另外,人们跑到泰山顶上雕刻这么一座石像,也肯定是有群众基础的。

儒家齐鲁三杰(齐鲁是儒家地盘)(8)

三、走向辉煌的碧霞元君

自从宋真宗把女神像换成玉石并建了昭真祠以后,泰山女神名声渐响。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又罢去了男神“东岳天齐仁圣帝”的封号,单称“东岳泰山之神”。在此背景下,道教的包装操作开始了。

自元代开始,道教徒们开始致力于泰山女神形象的重塑,他们将青春秀丽的“泰山玉女”打造成端庄慈祥的“碧霞元君”,成功地获得社会群体的认同。然后又将其象征孕育生命的一面加以渲染,赋予其主管生育的职能,这一神圣内涵适应了社会群体母神崇拜的心理原型。

嘉靖年间拓建碧霞祠时,又对碧霞元君的副神子孙娘娘进行了辟建。再从嘉靖到万历年间,女神的职能已经从单一的生育之神演变为无所不能的神灵。1593年,王锡爵在《东岳碧霞宫碑》铭记中给她描述了职责范围:

齐鲁道中,顶斋戒弥陀声闻数千里,策敝足茧而尤不休,问之,曰:有事于碧霞。问故,曰: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 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交相愿,而神也亦靡诚弗应。

就是说,天南海北的善男信女们,从四面八方云集泰山,甚至拐棍都磨秃了,脚上长起厚茧仍不罢休。无论你有什么想法,碧霞元君都能如你所愿,但有个前提条件,就是你的心必须足够虔诚,心不诚则不灵,就别怪神仙了。此时,以碧霞元君为主神的泰山香社也空前活跃,民众在泰山的进香活动进入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这种繁盛景象一直持续到清代的康熙、乾隆时代,余波至于光绪年间,时间长达400余年。

儒家齐鲁三杰(齐鲁是儒家地盘)(9)

碧霞祠远景

这种繁盛景象,也让当时路过的朝鲜朝天使们感到十分诧异。1624年8月份,朝鲜谢恩奏请使李德涧及洪翼汉一行,行舟自登州登陆,沿潍县、淄博、济南、德州进京,在9月29日来到禹城县,记载到:

自数日来,所过路上,多少行人,顶戴小 帖,金字曰“泰山进香”。男女老少,奔波腾 沓,相系十百为群。梵呗之声不绝,彩兜金舁,肩掩背负。刻小佛像于其上,列在四隅,饰以五彩,极精巧。绣竿锦旗,指束手擎。玉箫金管,殷地销天。怪而问之,则山西山东土俗,例于秋后,进香泰山祈福云。

这段描写惟妙惟肖,一是说明人员之多,十百成群,自济南至禹城一路不绝;二是奇怪的打扮,顶着“泰山进香”金字,坐着大小轿子,手举刺绣的锦旗,随行还有吹箫吹锁唢的乐队。

在明代小说《醒世姻缘传》中也写过一段章丘香社到泰山进香的故事。他们从泰安教场住下后,三更天开始出发,“那一路讨钱的、拨龟的、舍路灯的,都有灯火,所以沿路如同白昼一般。”也就是说,尽管是半夜三更,沿途却形成了一路夜市,可以想见,是人流不断的。

儒家齐鲁三杰(齐鲁是儒家地盘)(10)

俯瞰碧霞祠

碧霞元君深受人们爱戴的心理原因

泰山女神信仰搞得如火如荼,那些封建维道士,儒家弟子们哪去了呢。怎不见他们跳出来宣扬他们的三纲五常呢?在讲儒家表现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一项学术理论。

荣格的人格整体理论叙述出来,也不太为人理解。我还是按我的理解表述一下吧:人的心灵最底层有一种潜意识,这种潜意识包括祖先们的活动方式、经验,在人脑结构中留下的的遗传痕迹。比方说,我们为什么会自然而然地惧怕蛇呢?为什么孩子天生就喜欢玩水堆砂呢?还有,在婴儿还未睁眼之际,就会吸吮母亲的奶头。其实这些都是祖先留下来的记忆,先天预存在我们的心灵的最深处了。也许在长期的祖先生存过程中,曾多次受到蛇的伤害而留下的惊悸吧。

在荣格理论里还有个叫做“阿尼玛”名词,大意是说,男人的所有祖先对女性经历所留下的一种印痕或原始型,是女人打下的全部印象的一种积淀。一个男子身上具有少量的女性特征或是女性基因。是一种在男子身上既不呈现也不消失的东西,它始终存在于男子身上,起着使其女性化的作用。因为男子最早接触到的女性是自己的母亲,所以母亲往往是男孩的阿尼玛的化身。

儒家齐鲁三杰(齐鲁是儒家地盘)(11)

碧霞元君塑像

由于母亲原型普遍地存在于人类集体无意识中,也就是说,由于人们的内心深处,普遍都有恋母情节,所以泰山老母一经塑造,其形象便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颂扬,从此以后,民间的老百姓亲切的称她为“泰山老奶奶”。 民间母神崇拜文化中的母亲原型正是“女神坐泰山”这一现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推动力。

回过头来,我们再说说儒家的恋母情节。儒家提倡“重人伦、远鬼神、止人欲”,维护的是君臣上下男女尊卑秩序。但他们的思想却是很矛盾的,为了孝道,他们尽力打压老婆,却曲意奉承母亲。这样的例子就比比皆是了,如果不孝顺父母或者不能生育,就达到了休妻的标准。孔子的徒弟曾参,曾经因为妻子为他后妈蒸的梨不熟,就把老婆休了,他的徒弟吴起,因为不回家参加母亲的丧礼,也把吴起逐出师门。还有那个《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 因为婆婆嫌弃,被迫离婚,并且小夫妻双方殉情。

其实他们中最主要的几个代表人物,却都是自幼丧父,都是恋母情节特别重的人。孔子、孟子都是三岁丧父,诸葛亮、范仲淹、欧阳修、朱熹、张载等人也都父亲早丧。正常来讲,幼年丧父只能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久而久之,恋母情结肯定占据了个人无意识的大部分领地,并会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

儒家齐鲁三杰(齐鲁是儒家地盘)(12)

恋母在母系社会显然是顺其自然、理所当然的,无须避讳。但在父权制社会,迫于男性文化的理智压力,这些深受恋母情结影响的先贤大儒们,不断地压抑着内心的冲动,潜在意愿与理性男权文化,在内心深处发生着强烈的斗争。恋母情结逐渐潜隐变形,表面看来,都成了道德的楷模,树立起一个个伪君子的形象。

然而,违心的理性意愿,终究也无法泯灭天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儒家队伍和思想也必然面临着破产。正如朝鲜朝贡使在路过泰山背后的一路所见所闻:虽然各县都有儒家权威象征的文庙和书院,但文庙之内,却是“庭际芜没,堂阶尘深,无一介儒生,只守庙数人在外。“书院内“殿宇荒凉,板槛摧折,寂无弦诵之声。“

试想,文庙内积尘满堂,书院里空无一生的情况下,谁还再去坚守所谓的男权呢?那就不言自明了:深得民心的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就香火繁盛、昌盛不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