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名剧欣赏红楼梦(最经典处最动人)(1)

《红楼梦》越剧经典剧目,古装戏。

徐进1957年编剧。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改编。

剧情简介:

林黛玉幼失双亲,寄居外祖母家,心情忧郁,体弱多病。表兄贾宝玉与她两小无猜、情投意合、心心相印。但宝玉祖母不许他俩联姻,而要宝玉与薛宝钗成婚。于是王熙凤用调包计撮合宝、钗。黛玉得悉,旧病加剧,烧毁生平诗稿,含恨而死。宝玉在洞房之夜明白骗婚真相,惊愤交加,急奔黛玉灵前哭悼后愤然出走。

越剧名剧欣赏红楼梦(最经典处最动人)(2)

中文名:红楼梦

性质:越剧经典剧目

作者:徐进

改编时间:1957年

该剧由上海越剧院二团排演。

艺术指导:吴琛

导演:钟泯

作曲:顾振遐、高鸣

布景设计:苏石风、许惟兴

服装造型设计:陈利华

灯光设计:吴报章、明道宣

越剧名剧欣赏红楼梦(最经典处最动人)(3)

徐玉兰贾宝玉

王文娟林黛玉

陈兰芳薛宝钗

唐月瑛王熙凤

周宝奎贾母

徐慧琴贾政

郑忠梅王夫人

演出大事纪:

该剧于1958年2月18日至3月31日,首期公演于共舞台及大舞台,连演54场,场场爆满,观众达86343人次。

越剧名剧欣赏红楼梦(最经典处最动人)(4)

1959年,该剧作为国庆10周年献礼剧目晋京演出,周恩来总理莅临观剧并接见编剧及主要演员,对该剧加以肯定和鼓励。

1959年春,上海越剧院携该剧赴越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胡志明主席观剧后接见全体演职员并合影留念。

1961年,刘少奇主席在沪观看该剧后接见了剧组演职员。

越剧名剧欣赏红楼梦(最经典处最动人)(5)

1960年,赴香港演出,角色调整为金采风饰王熙凤、吕瑞英饰薛宝钗。

1961年4月,周总理陪同金日成主席到杭州进行国事活动,该剧奉调赴杭招待演出。周总理、金日成主席观后接见了徐玉兰、王文娟。

1961年9月,上海越剧院携该剧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 

越剧名剧欣赏红楼梦(最经典处最动人)(6)

1962年,该剧被朝鲜国立民族艺术剧院移植为唱剧。

1960年,上海越剧院首次携该剧赴香港演出。

20世纪80年代以后,该剧分别以不同的演出阵容,先后赴日本、法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演出。

1962年,海燕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将该剧摄制成上、下两集的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岑范导演。影片在国内外放映大受欢迎。

越剧名剧欣赏红楼梦(最经典处最动人)(7)

1962年11月21日起在香港连续映出38天400余场,观众近40万人次。香港报纸在1个多月内发表了文艺界人士撰写的评论文章达100多篇。

1978年,该片在国内重映,轰动全国,不少地方昼夜不停地放映,观众之多,创历史记录。

上海文艺出版社在1959年8月出版了该剧的单行本,又于1979年4月、1982年10月再版发行,并被收入《越剧丛刊》第1集。

越剧名剧欣赏红楼梦(最经典处最动人)(8)

1961年,香港万里书店将该剧编入《越剧精华》第1集出版。

1993年,被选入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

1978年9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根据该剧电影选编的摄影连环画册。戏中唱腔多次被中国唱片社及音像出版单位制成唱片和音带,发行国内外。

越剧名剧欣赏红楼梦(最经典处最动人)(9)

该剧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事件,歌颂他们的叛逆性格,揭露了封建势力对新生一代的束缚和摧残。

剧本文词优美、雅俗共赏,音乐声情并茂,布景富丽堂皇,表、导演细腻真切,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贾政、紫鹃等一系列艺术形象,受到国内外观众的赞美。

越剧名剧欣赏红楼梦(最经典处最动人)(10)

优美的山水园林,抒情的越剧音乐,演唱出《红楼梦》中一系列女性悲歌: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湘云、秦可卿、尤二姐、尤三姐、金钏、司棋、晴雯、鸳鸯、紫鹃、袭人、龄官、金哥、英莲、瑞珠,还有李执、妙玉。宝玉目睹这些"水做的骨肉"一个个走的走了,死的死了,他的心也空了。

越剧《红楼梦》是上海越剧院的优秀保留剧目,徐玉兰、王文娟代表作之一,并有剧种代表作之称。

越剧名剧欣赏红楼梦(最经典处最动人)(11)

越剧《红楼梦》艺术分析:

1. “焚稿”这场戏,在电影中将悲剧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从62年到今天,观众每次看到这里总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不由得叫人在心底产生一种即是怜悯又是痛惜的感情。

这段片段居然才用的轨道的拍摄手法,并在后期剪辑中采用了叠画等手段,以此增强了艺术效果。

越剧名剧欣赏红楼梦(最经典处最动人)(12)

2. 黛玉回潇湘馆后一病不起,导演在这场戏的时候看得出花了不少的心思,潇湘馆的青竹不再悄然无声,它们在狂风下摇摆欲折,这是一种环境的烘托。

3. 黛玉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每一句唱词都对应了当时的画面,“菊花斗诗”、“海棠诗社”、“怡红院中行新令”、“潇湘馆内论旧文”。

越剧名剧欣赏红楼梦(最经典处最动人)(13)

4. 黛玉在气息奄奄的时候忽听得宝玉成亲的喜庆音乐,原著中写宝玉成亲的喜房并不在怡红院中,因为怡红院离潇湘馆比较的近,所以挪到别处了,按生活中的常理来说这个喜乐声是听不见的,即使听得见也是隐隐约约的。但是电影中却是异常的响亮,这是一种气氛的渲染,让人感觉越不想听见越能听见,这个声音仿佛是从黛玉的心里发出的。

5. 最能让人心抽搐一下的,并不是前面大段大段的唱词,而是黛玉跟紫鹃诀别时的那句唱:“只怕是寒食清明梦中把我姑娘叫。”

越剧名剧欣赏红楼梦(最经典处最动人)(14)

6. 黛玉把所有的能让她勾起痛苦的回忆的东西都烧了,黛玉曾云:“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木石前盟终挣不脱世俗的枷锁,潇湘妃子柔弱的身躯只能经受凄风冷雨。

7. 怡红公子为金玉良缘穿上红袍,恹恹的女儿用颤抖的纤指,焚尽一生哀怨泣血的诗篇。

越剧名剧欣赏红楼梦(最经典处最动人)(15)

8. 在弥留之际忽见宝玉冲着她招手微笑,于是直着喉咙叫出“宝玉!宝玉!你好……”的声音,直到临死所发出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休将白骨埋污淖”更将她的性格表现得始终如一。芳魂一缕随风飘,只落得,一弯冷月葬诗魂,于是镜头中便是惨白的月光,毫无生气的月色,这将于宝玉那边的洞房花烛夜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悲剧的效果。

9. “金玉良缘”和“焚稿”是强烈的对照,绝妙地写黛玉饮恨之日正是宝玉洞房之时。

越剧名剧欣赏红楼梦(最经典处最动人)(16)

徐进说道:“金玉良缘这场戏,我掌握住这样几点:一是写宝玉从最大的希望和快乐到最大的失望和悲愤;二是在这场戏中的宝玉,要比‘试玉’中的宝玉写得更‘莽’,莽得不顾一切,大闹特闹;三是揭开婚姻骗局,亦是揭开封建礼教的假面,给予无情讽刺和打击。

10. 戏里,宝玉的特写:吃惊、绝望、痛苦;有薛宝钗的特写:羞愧、难受;有贾母的特写:痛心;有王熙凤的特写:惊讶。

越剧名剧欣赏红楼梦(最经典处最动人)(17)

这些丰富的人物表情使之更有了戏剧性,特别是宝玉得知真相后,那种先是惊,拿花烛去看清楚新娘的脸;再是呆,叫袭人咬咬自己的指头确定是不是在做梦;而后是急,问袭人方才在床上坐着的美人儿是谁;最后是癫,撕心裂肺地央求贾母成全自己和黛玉。

这场戏是所有矛盾高度集中的一场,演员演得过瘾,观众看得过瘾。最后宝钗出来说:“林妹妹她……已经死了。”所有的一切尘埃落定,“只赢得残红烛映照洞房”。

宝玉的心病是黛玉,将真相讲明白,那么宝玉也一切都了无牵挂了。

越剧名剧欣赏红楼梦(最经典处最动人)(18)

11. “哭灵·出走”是戏的尾声。不仅可以加重人们对主人公命运的同情,而且使宝玉能向知己表白自己的真情。虽然感觉上为时已晚,但是潜在作用却满足了观众的要求,填补了心中的一些缺憾,毕竟宝玉到最后把想说的全说出来了。

12. “哭灵”之后便是“出走”了,出走,去哪里,电影没有明确的指示,只是听得远处寺院的钟声一阵阵的,这是一种暗示,暗示着宝玉最后的归宿。

越剧名剧欣赏红楼梦(最经典处最动人)(19)

这个钟声解释成两个含义,第一个就是宝玉最后的去处,第二个就是这个家族最后命运的丧钟。

宝玉在第一个场景中摔那块玉,在最后他又摔了,摔得很彻底,“抛却了莫失莫忘通灵玉,挣脱了不离不弃黄金锁。离开了苍蝇竞血肮脏地,撇掉了黑蚁争穴富贵巢。”正所谓“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13. 结尾处还下起了鹅毛大雪,似有“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说,一切都变得冰冷起来,飘雪、石头……

越剧名剧欣赏红楼梦(最经典处最动人)(20)

越剧《红楼梦》的意义和影响:

62版的越剧电影《红楼梦》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虽然当年的宝黛的扮演者著名的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老师和王文娟老师对这部作品还心存着一些遗憾,觉得自己哪里哪里还不够到位等等,但是从现在来看这部影片,以当时的那种技术能够拍出如此美轮美奂的电影来,真是不多见的。

越剧名剧欣赏红楼梦(最经典处最动人)(21)

之后的一些其他剧种的红楼戏也多以62版的越剧电影为模板,直到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选角色的时候亦是那当年王文娟的林黛玉形象进行对照筛选的。可见它的影响是那么的大,那么的广,越剧《红楼梦》演到哪里火到哪里,唱了将近50年依旧那样地被人们所喜爱着。

越剧名剧欣赏红楼梦(最经典处最动人)(22)

说起《红楼梦》不可不知林黛玉,说起林黛玉不可不知王文娟。她是62版越剧电影《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一曲“天上掉下了个林妹妹”成为几代人心中最美的记忆。

王文娟曾经被周总理观戏后考《红楼梦》的学问。她被陈晓旭视为偶像,而且最难得的是她这一生拥有幸福的爱情。

越剧名剧欣赏红楼梦(最经典处最动人)(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