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上吹口哨被枪毙(这个人一吹笛子)(1)

■今晨(5月22日)8时53分,中国笛子一代宗师、著名笛子表演艺术家、上音教授陆春龄因病医治无效在中山医院逝世,享年97岁。

翻看1959年的《解放日报》,一篇报道中提到了陆春龄在解放前的遭遇:“一九四五年深秋,黄浦江头。疯狂的爵士乐声在碇泊满了美国军舰的码头上空喧嚷。马路这一边,在昏黄的路灯下,停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一个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的三轮车工人悲愤地望着前面那两个醉熏熏的美国烂水手,摇摇晃晃地穿过马路。这两个美国鬼子没给车钱就走了。夜深了,这辆三轮车停在僻静的马路边上,等候附近舞场里出来的最后一批乘客。这个‘三轮车夫’——陆春龄空着肚子,从车垫下摸出一支青的笛来,呜呜咽咽地吹开了。笛声,凄凉悲伤。 ”

一个在悲伤的时候会吹笛子的年轻的三轮车夫,这就是一代笛王陆春龄“梦开始的地方”。

《新闻晨报》、周到记者2013年专访陆春龄

2013年5月,已经九十多岁的陆春龄接受了《新闻晨报》、周到记者韩小妮的专访,他衣着时尚、语速轻快,给人的感觉绝不是一个九十多岁的高龄老人。

他用的是一款当时很流行的大屏智能手机,手机桌面是自己穿着民族服装吹笛子的照片,铃声是自己吹的笛子曲,给人的感觉就像是隔壁家时髦可爱、心态年轻的老爷爷。

言谈间,兴之所至,他会随手拿起桌上的笛子即兴吹奏一番,目光热切而真挚。采访结束后,他亲自把记者送到门口,挥手道别。他说:“摆架子我学不来,也不必要。 ”

跟老皮匠学吹笛

“我吹笛子吹了86年,每天都在跟竹头打交道!”

1921年,陆春龄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汽车司机家庭。隔壁邻居是个老皮匠,吹、拉、弹、唱什么都会。陆春龄从童年开始就跟着皮匠师傅学习江南丝竹。“我最初学的是琵琶,喜欢弹武曲,比如《十面埋伏》。但是那个时候弹琵琶必须用真指甲弹,我的手指比较扁,不容易弹好,后来就改学了笛子。”

这一改,让陆春龄从此喜欢上了笛子这一古老的乐器,十多岁时就参加了当时有名的“紫韵国乐社”,是最小的社友。他说:“小时候就觉得笛声很好听,清脆嘹亮。后来发现笛子的表意功能很丰富,别看这样一根小小的竹子,喜怒哀乐都能表达出来,表现力很强。”

会吹笛子的三轮车夫

青年时期,陆春龄常常靠吹笛子排遣胸中的积郁。“我本来应该念书的,可是那个时候穷苦,读书困难,学费涨了一块钱,家里实在付不起了,只好退学。”他回忆说。家里四处借钱,为他弄了个汽车驾驶“执照”,可没开上几天,就无缘无故被老板辞退了。后来,他在江南造船厂当过车工,又在外面蹬过三轮。

“我成天做苦力,竟然养不起一家人的生活。无奈之下,我只好一边当工人,一边编曲子、写东西,用笛子抒发我的感情,倾吐苦闷。”陆春龄说。

他借开车、踏车之便寻师访友,有次到江南丝竹名家朱少梅家中聆教,学至深夜无车,只能步行两小时回家,却甘之如饴。

虽然对笛子喜爱至极,陆春龄当时并没有想到这会成为伴其一生的事业,就像小时候奶奶所讲的:“将来还能靠‘竹管洞’吃饭啊?!”

吹到一半,枪响了

■《鹧鸪飞》是陆春龄最爱吹的曲子之一。这首湖南民间乐曲,由他改编后成为笛子经典。我国第一张笛子曲金唱片,选的就是他改编并演奏的《鹧鸪飞》。

“鹧鸪是一种鸟,这种鸟很漂亮,但是飞不高。‘行不得也哥哥’,唐代诗人李白、郑谷,宋代诗人辛弃疾等都写过关于鹧鸪的诗篇。现在我反其道而行之,要让它飞。通过音乐曲调来描绘鹧鸪飞翔的形象:忽高忽低、忽远忽近、忽隐忽现,起伏有致,翱翔天空。”

看得出,陆春龄在曲子中寄予了自己对未来的期待,“我用气息力度的对比、速度的对比来反映鹧鸪自由飞翔,向往未来。过去我这样想、这样吹,现在我都达到了。”

解放后,陆春龄在部队里驾驶汽车,下班后依旧喜欢吹笛子,渐渐地这名业余笛手开始有了名气。1952年,他成为上海民族乐团的独奏演员,1976年调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几十年来,他带着笛子出访了72个国家。

陆春龄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出国时的经历。“那是1954年,nineteenfifty-four,你们还没出生呢。”他俏皮地说了句英文,“最早去的国家有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

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当年有10万人来观看中国代表团的演出,“树上结满了人的果子——人都爬到树上去了,还有房子顶上、汽车顶上”,当时的印尼总统苏加诺也去了。

除了独奏之外,陆春龄还为别人伴奏、伴舞、伴唱:“整个一场节目,我至少参加了三分之二。不停地换演出服,维吾尔族的、蒙古族的,忙得不得了。” 等到独奏的时候,陆春龄换上了中山装。“我吹的是《小放牛》。”

他一边回忆,一边哼起《小放牛》的曲调,手上配合作出吹笛的姿势,表情随着曲子不断变化,仿佛眼前浮现出了牧童和村姑一问一答、遥指杏花村的画面……

“砰!砰!砰!”他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什么声音?开枪了?哪能回事体(怎么回事)?这个时候,你说我陆春龄没听到枪声?吹牛,不可能没听到。听到了怎么办?我想到我们来了两百多个团员,由两个部长亲自带队,没有叫我下去,我不能下去。所以当机立断,吹下去。”犹豫了几秒钟后,陆春龄继续演出,“吹啊吹,越吹舞台四周越安静,最后完成了任务”。

回到后台,他赶忙问大家这是怎么回事:“人家告诉我:‘哎呀,你人嘛又小,舞台又这么大,一个人表演没有伴奏的,人家很远看过来看不清楚,一拥挤怕乱了,当地维持秩序的部队就放了空枪。’”

第二天,印尼的报纸评论道:“枪声不能维持秩序,笛声征服了十万观众。” “这对我是多大的表扬啊!”陆春龄说,“给我的教育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吹笛子都要全身心忘我。自己也要感动,自己不感动,叫人家怎么感动?这个就是音乐的魔力。”

不是人家要我吹,是我要吹

幼年学艺时,做皮匠的师父曾经说过:“吹笛不许有一点油腔,指法、气口、力度都要扣紧。”这种对于艺术的认真和执着,被陆春龄坚持至今。前两年有次在新闻发布会上,当时已九十高龄的“笛王”将一曲悠扬的笛子曲演奏完毕,却为小小的不完美要求“再来一遍”。

尽管已是耄耋之年,陆春龄依旧活跃在艺术舞台上。他告诉我们,前两周刚从黄山表演回来,2013年10月,还去庐山参加一个艺术家云集的演出。“不是人家要我吹,是我要吹。否则我九十多岁搞什么,好享福了。现在像我这个年纪的还能够吹笛子,没有了,可以这么说。”他有些自豪地说,“因为吹笛子要有‘口劲’。牙齿也非常重要,顶住笛子要靠这个牙齿。”

常年与笛子为伴,陆春龄也从笛子中悟出了一些养生和做人的道理。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虽然看起来年轻,但平时绝不逞强。因为人老也是一种规律,每次吹笛子时我就会发现某些地方不如以前,但是要客观看待,有些地方反而有了进步。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对事物的理解力也在不断进步。”

采访中,他兴之所至,随手拿起桌上的笛子就为大家即兴吹奏一番,目光热切而真挚。他说自己正在创作一个边敲铜锣边唱、说唱与吹笛相结合的节目,说到兴奋处,马上现场表演给大家看。

作为老一辈的艺术家,陆春龄把“群众喜闻乐见”看得很重要:“我也不是歌唱家,但是我唱我的心可以吧?这样吹吹唱唱,一到舞台上,台下气氛就会很好,大家愿意看。一个曲子要有民族性、艺术性、可看性。你自以为高尚,可是要是观众不懂,那还起什么作用?”

陆春龄笑说,自己不会摆“老资格”。“啊?噢!小吴啊……”他开玩笑拖长音学人家摆架子,“这个要做我做不来,做出来假的就是假的,而且不必要。”

陆春龄其人

陆春龄,1921年9月14日生于上海,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著名笛子表演艺术家,中国笛子一代宗师。有“魔笛”“神笛”“笛王” 之美誉。

陆春龄教授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形成独特的艺术流派,他不仅整理改编了《鹧鸪飞》《小放牛》《中花六板》《行街》《梅花三弄》等名曲;还创作了《今昔》《喜报》《江南春》《奔驰在草原上》《普天同庆》《练兵场上》(笛子协奏曲)、《月下思亲人》《节日舞曲》(巴乌独奏)、《天和》(箫、笛协奏曲)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乐曲,并创作了大型的笛子与男女声大合唱的协奏曲《抗震救灾精神放光芒》,这是陆春龄教授深受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甘肃舟曲以及美洲海地等重大地震和自然灾害中人们奋起救灾精神感染而写的新作品。

陆春龄教授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建国以来各个历史阶段人民的思想、情绪、愿望和利益,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精神风貌。这些作品引人入胜,令人神往,赏心悦目,感人至深,给人们以真善美的享受。他亲身经历国内外许许多多的艺朮实践,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人民独立广场为10万人演出,当地报社评论道“枪声不能维持秩序,笛声征服了10万观众”。他常到医院、矿山、农场、部队甚至深入街道里弄小区为一个人作专场演出。他始终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而演出,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陆春龄教授在笛子艺术领域的重大贡献和成就,受到了党和人民的赞誉与肯定,并获得众多荣誉:1986年,荣获首届上海文学艺术奖;1989年,一曲《鹧鸪飞》及《梅花三弄》荣获中国首届金唱片奖;1992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文化艺术突出贡献奖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拉法叶市获荣誉公民称号并被授予金钥匙奖;1999年,荣获上海市老有所为精英奖;2004年4月,荣获《中国民乐终身贡献奖》;陆春龄教授于2008年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8月,荣获国际中华文化艺术交流展演协会、香港国际音乐家联合会终身成就奖;2009年11月,荣获中国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的第七届中国金钟奖终身成就奖;2010年,荣获上海市委宣传部授予的上海文艺界终身荣誉奖;2011年,荣获共和国杰出艺术家奖;2012年3月,受鼎艺华乐团邀请在新加坡环球大剧院演出,获新加坡美国纽约世界终身成就奖;2012年7月,荣获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第七届荣誉委员奖》。其事迹被《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功臣大辞典》《中国当代高校教授大典》《劳模风采》等收录。

陆春龄教授自上世纪50年代起,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三、四、五届人大代表。曾作为上海及全国劳动模范多次赴北京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先后八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人民音乐的文化使者”,受到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央领导的关怀。他先后访问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受邀赴港澳台地区演出,同胞之情尤为浓郁,其笛子艺术的学术讲座更为同行所称道。他善于吸纳中外民间笛类乐器的优秀精华,极大丰富了中国与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增进了各国人民的友谊,被誉为“人民的音乐家”。

陆春龄教授培养了无数海内外竹笛艺术人才,以人为本,德育至上,孜孜不倦地传播着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生命不息,笛声长鸣,“愿为人民吐尽丝”是他的毕生座右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