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女子,风轻云淡,欢迎关注槐序~

这里有沉香千年的古诗词,亦有最精美的配图

岑参最难的十首诗(岑参这首诗策马疾行)(1)

岑参,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盛唐边塞诗派,乃至全唐边塞诗派,亦可称“高岑诗派”,可见二人在唐诗中的地位。

高适有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岑参有名句: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并且,岑参与高适、严武、王昌龄、杜甫、王维等,都是非常好的朋友。

岑参的诗作,大成于两次出塞经历。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岑参以第二名登进士第,此时他26岁,踌躇满志。

同一时期,李白已经离开长安,赐金外放途中偶遇杜甫,相伴而游,并在梁园偶遇了高适。

进士及第后,进入了三年的守选期。

岑参最难的十首诗(岑参这首诗策马疾行)(2)

这一时间,岑参渡黄河、游王屋、赴晋州、观骊陵、至蒲关,最后回长安杜陵别业。

这一番游历对岑参的成长帮助很大,但是很快他就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节点。

公元747年,岑参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之后正式出塞,赴安西任高仙芝幕府掌书记。

在这里,他结识了颜真卿,并第一次见到了塞外风光,投身于戎旅生涯。

尤其是,他亲历了战争,这对他以后诗风的形成,有决定性的意义,甚至可以说,岑参功成于此。

在官场,岑参一直郁郁不得志,职位很低,得不到朝廷的重视。

但是在诗坛,因为有了出塞经历,他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并于5年后登上顶峰,在盛唐璀璨的文化图谱上,有了一席之地。

岑参最难的十首诗(岑参这首诗策马疾行)(3)

公元749年,岑参正式随高仙芝征战沙场,近距离感受到了什么是枕戈待旦、秣马厉兵。

于是岑参作《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这首诗,岑参作于随军西征的途中,宿营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之中,恰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心中便有了乡愁。

碛读(qì),指沙石之地、戈壁荒滩。

岑参这首诗虽短,却气象万千,“走马西来欲到天”,显示了行军匆忙,打马疾行,一种莫名的紧张感倏然而起。

“欲到天”表明了旅途劳顿,扬鞭策马,风尘仆仆,既写出了离家之远,也展现了西北边陲野旷天低的气势。

岑参最难的十首诗(岑参这首诗策马疾行)(4)

同一时期,岑参还有一首送别诗,题为《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在这首诗里,岑参也有“过碛觉天低”的诗句,契合了塞外地广天沉的风貌。

“辞家见月两回圆”,说明岑参自长安出发,随军远征已经两个月,荒凉的大漠,凄冷的月亮,思乡之情渐渐涌起。

“今夜不知何处宿”有两层含义,一是军、马还在继续前行,不知何时能与敌相遇,紧张的感觉再次袭来;二是表达了行军之苦,风餐露宿,暗中有对和平的渴望。

岑参最难的十首诗(岑参这首诗策马疾行)(5)

“平沙万里绝人烟”这句收尾,再次展示了塞外气象壮阔的古荒之景,可以把四句诗串联起来,闭上眼睛仔细想象一下:

在万里黄沙的塞外,万千士兵结行,策马疾奔在不见人烟的荒野之上,头顶悬着一轮清冷的圆月,刀光闪闪,也许下一秒就要与敌厮杀。现在的平静,可能马上就变成如云的战阵和遮天的帅旗,自己可能会牺牲,也可能侥幸活下来。

无论如何,这种紧张感会萦绕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而在这样的气氛里,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远方的家人,那不是恐惧,相反,是做好了“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心理准备,所以悲壮而又苍凉。

所以岑参这首诗,就是对戎马生涯的真实写照,由景入情,在豪放的笔触中可见细腻的雕琢,为难得一见的好诗。

同时,这首诗中更有理想主义和现实的碰撞。

岑参最难的十首诗(岑参这首诗策马疾行)(6)

遗憾的是,这一仗高仙芝于两年后兵败,岑参随军回朝,并于3年后再次出塞,赴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期间有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并在途中与严武、高适小聚,留笔《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可让岑参没想到的是,他刚上任不久,“安史之乱”就爆发了,哥舒翰战死,高适去投奔了唐肃宗,岑参也去了,后来杜甫也去了。

只是,他和杜甫依旧没有得到朝廷重视,只得了右补阙的官。

岑参最难的十首诗(岑参这首诗策马疾行)(7)

公元762年,岑参升官,充任关西节度判官,与天下兵马元帅雍王李适会师陕州,讨伐史朝义,这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随军出征,而此时他的边塞诗已达顶峰。

此后,岑参的仕途起伏很大,辗转各地,于7年后客死他乡,享年52岁。

也就是说,自他20岁出走长安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所以想想,人若要想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就,往往会付出常人难以承受的代价。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岑参,更值得被后人所铭记,他用一生的颠沛,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经典诗篇。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