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第一次被书里蕴含的深意震撼,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哈利•波特偶遇厄里斯魔镜的那一段。

从镜子里,哈利•波特看到了在他一岁时就故去的爸爸妈妈。自此,哈利每天不由自主地去找魔镜。

邓布利多校长告诉他:“魔镜使我们看到自己内心深处最迫切、最强烈的愿望。而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可以把厄里斯魔镜当成普通镜子使用,也就是说,他在镜子里看见的就是他自己的模样。”

镜子在文学作品中有特定的意象。不仅如此,魔镜的名字厄里斯erised,是倒过来写的欲望desire。

原来,有深意的不止是这段故事情节,还包括魔镜的名字。

作家写作建议(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最佳写作方法)(1)

阅读文学作品时,阅读乐趣与所领悟到的隐藏在文字细节中的深层含义成正比。这也是作家们与普通读者的区别,他们总能看出名著中为达成“明快、悬疑、延宕”等阅读效果,而使用的特定方法。《25堂文学解剖课》通过细致解读文本中蕴藏的秘密,让普通读者也能“像作家一样阅读”。

作者罗伊·彼得·克拉克,新闻媒体届最有影响力的写作导师之一,在波因特学院任教三十多年,培养了众多杰出作者,其中两位获普利策奖。另著有《写作工具》、《语法的魅力》等19本书。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到《洛丽塔》,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到《最蓝的眼睛》,作者对文学史上的33本经典名作进行了详尽分析,通过解读词语间的丰富意涵,一一拆解其中的巧妙机关。将分析作品的深层含义,与总结大师们的写作技巧完美融合,为我们开启一段惊叹不断的阅读之旅。

作家写作建议(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最佳写作方法)(2)

在名字上玩些花样,传递更多信息

提到以名字传递信息,最经典莫过于《红楼梦》里贾府四春元、迎、探、惜的谐音“原应叹息”,预示了她们的命运。

J.K罗琳的厄里斯魔镜显示了字母正倒序排列,赋予名字深层含义。《25堂文学解剖课》里作者的分析让我们看到英文作品取名的更多“名堂”。

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的《托尼欧•克洛格》。书中人物托尼欧•克洛格,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意大利人,他身上兼具父亲的枯燥稳定和母亲的热情与创造力。为体现他复杂矛盾的性格,作者为他取了意大利语与德语组合的名字,“Tonio”让人想到伊丽莎白时代戏剧中的某个浪漫角色,而“Kroger”听起来像某种货币的名称。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因其影响力太大,使得“洛丽塔”这个词被收录进词典。小说里,纳博科夫把女主原本的名字多洛雷丝•黑兹分解成洛儿、洛拉、多莉、洛丽塔等,显示了女孩的多变和她生命的不同阶段。

书中写道,在人名和地名上玩些花样,让人物更突出,同时揭露出人物的美德或恶习。

作家写作建议(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最佳写作方法)(3)

低调陈述,越重大的事件,越要使之变小

1946年,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的第二年,约翰•赫西的《广岛》出版,它被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非虚构作品。

《广岛》的第一段:

日本时间1945年8月6日清晨8点15分整,原子弹爆炸的白光在广岛上空闪现。就在这一瞬,东亚罐头厂人事部的职员佐佐木敏子小姐刚在工位上坐下,转头与邻桌女孩说话;医生藤井正和在自己医院的阳台盘腿坐下,准备看《朝日新闻》,阳台下,流淌着太田川河七条支流中的一条,这条河把广岛分割成六个小岛;中村初代太太,这位裁缝的遗孀,站在厨房的窗户前看邻居拆房子,这座房子建在了防空袭的消防车道上了;德国人威廉•克莱因佐格,一位耶稣会神父,只穿着内衣,侧身躺在小床上看教会杂志《时代之声》,他的房间位于耶稣会小楼三楼的顶楼……他们是幸存者中的六位。他们至今都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死去了,而他们却活了下来。……

大部分的故事叙述,不会以确切时间开篇。但记叙改变世界的重大事件时,因那一瞬已成“历史标识”而被定格。

接下来是“剧中人”介绍,每个人的名字、职业、头衔及符合他们身份的动作。他们日复一日的普通生活,在那个瞬间永远成为过去,而原本不会有交集的他们也因那个瞬间有了相似的经历:幸存者内疚。

这段文字以冷静低调的陈述营造出冻结的电影画面般的效果。

描写惊人事件时,要学会向后退一步。越重大的事件,就越要使之变小。

作家写作建议(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最佳写作方法)(4)

伏笔与预兆,即将有事情发生

伏笔与预兆都是吸引读者“翻页”的叙事策略。预兆使人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危险或不幸。如天气的变化、特别的对话、景物等,较为明显。

伏笔暗示将要发生某件事情。关于伏笔,契科夫有句名言,如果故事里出现了枪,它就非发射不可。在作品中,伏笔需要多读几遍原文才能辨认出。越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越能体现出作家们的精巧布局。

第六章恶龙之齿,罗伊以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好人难寻》为例,阐述了“预兆”与“伏笔”的运用。

《好人难寻》讲的是祖母一家6口和三个逃犯的故事。

小说第一句话:“那时,我的祖母不想去佛罗里达。”然而,祖母没有说出内心的真正想法——去田纳西东部看老熟人,她的借口是从报纸上看到有逃犯逃到佛罗里达去了。

在第二页,祖母第一个上了车,她把猫也带上车,因为“担心它会碰到煤气开关窒息而死”。这个细节是一个伏笔。

故事随着他们一路的见闻、偶遇向前发展,对话、景物描写中时时透出不祥之兆——棉花地里的五六个坟头,又大又黑又破像灵车的汽车等。

在一条颠簸的土路上,祖母碰翻了篮子,猫突然蹿出蹦到正开车的父亲的肩膀上,他们的车翻进路旁的沟里……奥康纳的猫,就好比契科夫的枪,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刻出现,改变故事的走向。

情节发展过程中既要有预兆,也要有伏笔,它们是故事的种子,在结局都会结出果实。

作者将详细分析文本的句法、标点、拼写、语义等称为X射线阅读。《25堂文学解剖课》似一副X射线眼镜,帮助读者“看到构建文章意义的那个特殊装置”,不仅增加了阅读乐趣,对写作者而言,也是最佳写作方法的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