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冈这篇课文怎么预习(小学课文景阳冈预习复习重难点指导教学目标教学教案课文理解)(1)

教学目标:

1.认识“倚、箸”等17个生字,读准“绰、呵”等3个多音字,会写“冈、饥”等

15个字,会写“半夜三更、寻思”等5个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能猜测大致意思。

3.能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能对武松作出简单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时,可以通过影视作品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猜测不懂的语句的意思,大致读懂故事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梳理脉络,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接着,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武松打虎的经过,并用自己的话对这段情节进行详细复述。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交流对武松的看法。最后,让学生通过“资料袋”了解《水浒传》的大致内容及有关人物,激发学生阅读整本原著的兴趣。

一、理解运用

需要注意的是,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不要求学生“运用”。教学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读课后的“资料袋”,对《水浒传》和书中的人物有初步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中“武松打虎”的片段,说说对武松这个人物的初步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猜测不懂的语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文中有不少带有古代白话文色彩的语句,可能会对学生理解故事内容造成一定障碍。可以结合课后第一题,让学生说说自己觉得不好理解的语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猜测语句的意思,疏通文意。比如,“梢棒”一词,可先让学生从“棒”字推断它和“木棍”有关,再联系上下文和插图,猜出“梢棒”就是一种类似棍子的武器。又如,“筛一碗酒”,可引导学生联系人物前后的行为动作,猜出是“倒一碗酒”的意思。再如可以结合“勿”字的意思“不要”,并联系生活中“请勿入内”“请勿吸烟”等常见的提示语,猜出“请勿自误”就是“请不要误了自己”。至于“店家”“客官”“榜文”等词语可以联系一些古装影视作品来理解。“吊睛白额大虫”“你如何不肯卖酒与我吃”“却把大虫吓我”等语句,只要学生能够根据词语特点或结合上下文语境,大致猜出意思即可,不要求作细致、深入的理解。

2.提炼关键词语,按事情发展顺序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课文篇幅较长,课后第二题提示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提炼出关键词,再借助关键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学时,可先以教材中给出的关键词“喝酒”为例,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是谁喝酒,继而找出有关“武松喝酒”的段落,即课文第1自然段。然后让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说接下来武松又做了哪些事情,并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用简单的句式“武松做了什么”说一说,如“武松走上景阳冈”“武松打死猛虎”“武松一步步挨下景阳冈”。在概括的过程中,学生可能还会说出“武松不听店家劝告”“武松看到榜文”等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筛选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整个故事凝聚在四句话里,中间的细节可以略过。概括出句子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把句子浓缩为关键词,如“喝酒”“上冈”“打虎”“下冈”,并填写在图表中。最后,引导学生借助填好的图表,回忆相关的故事情节,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还要提示学生把主要内容说完整。

3.梳理武松打虎的经过并详细复述。

课文第6、第7自然段详细写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结合插图,感受武松打虎的气势,再找出文中的相应段落默读,梳理武松打虎的过程:先是阵狂风后猛虎骤然出现;然后猛虎“一扑”“一掀”“一剪”,武松三次闪过,正要举起“梢棒”打虎,却劈在枯树上,“梢棒”断成两截;接下来,武松赤手空拳,用尽平生气力把猛虎打倒了;最后,武松怕老虎还没死,就用断了的“梢棒”又打了一回。要让学生明确武松和老虎的表现是故事的重点,要尽可能详细地复述这部分内容,如老虎抓人时的“三招”、武松躲避时的“三闪”、武松如何赤手空拳打猛虎、老虎如何反扑挣扎。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习过的详细复述故事的方法,强调复述故事不是背诵课文,而是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内容讲出来。鼓励学生复述时用上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如揪”“按”“踢”“提”“打”等动词,还可以提示学生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把故事讲得更生动。课堂上也可以采用生生合作的形式,每人讲一小部分,小组合作完成武松打虎部分的复述。还可以在复述后,引导学生展开自评和互评,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复述能力。

4.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尝试多角度评价武松。

课后第四题列出了人们对武松的不同评价,要求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意在引导学生多元、立体地感受人物形象。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武松特点的语句读一读,再分析其中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特点。比如,第1、第2自然段,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从“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你休说这话来吓我”等语句中体会武松的豪爽、倔强固执。又如,可以引导学生从描写武松上冈时心理活动的语句中体会武松的心理变化:从他先是想到“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可以看出武松自尊心很强,面子观念很重;从他转念一想“怕甚么!且只顾上去,看怎地”,可以看出他虽有犹豫,但更多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同时还流露出艺高人胆大的自信。再如,武松将老虎打倒在地后,“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可见他的小心谨慎;确认老虎已死后,武松发现自己的体力已经耗尽了,这时他想到万一再遇到老虎,肯定难以应付,于是就果断下冈,可见他也有思虑周全的一面。

在结合重点语句分析人物特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对武松的看法,并说明理由。比如,通过武松决定要上冈时的语言、心理活动,以及他打虎时的气势,能看出武松的确有豪迈的气概;从武松不听店家劝告偏要上冈,看到官府榜文后也不肯回去,可以看出武松好面子、不听劝。为了让学生更顺畅地表达,教师也可以给出一些表达的范例,如“我赞同……的看法,因为……”“我的看法是……”。需要注意的是,设计这道课后题的目的并不是要探讨两种观点的对错,而是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相应的理由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观点是否言之有据,如果学生没有根据地发表看法,要提醒学生必须把看法和理由结合起来。除了课后第四题中的不同评价,如果学生提出自己新的见解,教师也要予以鼓励,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果学生提出了不合理的观点或疑问,如从保护动物的角度认为武松不该把老虎打死,教师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白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现实生活是有区别的,不能随便用当下的观念去评判古代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

5.借助“资料袋”了解《水浒传》的大致内容。

课后“资料袋”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介绍了《水浒传》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二是对武松进行了简要介绍;三是呈现了武松及小说中另外几个人物的画像和名号。这样编排,意在引导学生借助资料,进一步了大物,激发学生阅该整本书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讲授课文之前,先布置学生阅读“资料袋”,让学生初步了解《水浒传》的概况和书中的些人物。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说说是否知道武松的其他事迹,或是《水浒传》中其他人物的故事。最后,结合“快乐读书吧”,推荐学生阅读整本《水浒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