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地理志》原文:

汝南郡

高帝置,莽曰汝汾。分为赏都尉。属豫州。

户四十六万一千五百八十七,口二百五十九万六千一百四十八。

县三十七:

平舆

阳安

阳城 侯国。莽曰新安。

㶏强

富波

女阳

鮦阳

吴房

安成 侯国。莽曰至成。

南顿 故顿子国,姬姓。

朗陵

细阳 莽曰乐庆。

宜春 侯国。莽曰宣孱。

女阴 故胡国。都尉治。莽曰汝坟。

新蔡 蔡平侯自蔡徙此,后二世徙下蔡。莽曰新迁。

新息 莽曰新德。

灈阳

期思

慎阳

慎 莽曰慎治。

召陵

弋阳 侯国。

西平 有铁官。莽曰新亭。

上蔡 故蔡国,周武王弟叔度所封。度放,成王封其子胡。十八世徙新蔡。

寖 莽曰闰治。

西华 莽曰华望。

长平 莽曰长正。

宜禄 莽曰赏都亭。

项 故国。

新郪 莽曰新延。

归德 侯国。宣帝置。莽曰归惠。

新阳 莽曰新明。

安昌 侯国。莽曰始成。

安阳 侯国。莽曰均夏。

博阳 侯国。莽曰乐家。

成阳 侯国。莽曰新利。

定陵 高陵山,汝水出,东南至新蔡入淮,过郡四,行千三百四十里。

汉书地理志成书时间 汉书地理志图解(1)

汪遠孫撰《漢書地理志校本》(影印版):“汝南郡”

讲解及图示:

汝南郡,以位于古汝水之南而得名。此古汝水不是今天的汝河,甚至也不是汉魏时代的汝水,而是先秦时期的故道。这一条故道,在《水经注·颍水》中称为“死汝水”,又名汝水枝津、别汝、枝汝。其实它原来是汝水正流,按照《水经注》的描述,其流向大致与今“汾河——泉河”水道相同,从今漯河市向东南流至阜阳市。到了汉代,汝水之正流已西移到今南汝河的河道,后来汝水上游的水量又被人为地向东引入颍水,先秦的汝水故道因而逐渐枯竭,故而被称为“死汝”。(参见周运中《汝南郡在汝北之谜试解》,《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5期。)

汝南郡初置于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其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大致对应于今河南省驻马店和安徽阜阳两个地级市的范围。在秦代,这一区域属陈郡,是陈郡的南部地区。汉初,在高祖五年(前202年)后仍属陈郡(先后属楚国、淮阳国),至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后又分置为淮南郡。

汝南郡之地,在先秦、秦汉时又被称为“汝坟之国”。《地理志》曰:"莽曰汝汾。分为赏都尉。"此“汝汾”可能是“汝坟”之讹,赏都尉可能是赏都郡之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王莽时曾将汝南郡改名为汝坟郡,又分出一部分设为赏都郡。“汝坟”,意指上古汝水之堤岸。《诗经》中有一首诗叫《汝坟》,内有“遵彼汝坟”之句。

西汉时,汝南郡的治所在上蔡县,辖境逐渐扩大。东汉时,治所移至平舆县,其后治所屡迁,辖境渐小。南北朝时,东晋、南朝宋曾侨置过汝南郡,位置在今湖北武昌、安陆附近。隋唐时,汉汝南郡的地域被设为溱州、蔡州。元代改为汝宁府,沿用至民国初废除。

汉书地理志成书时间 汉书地理志图解(2)

西汉豫州刺史部的地域范围

汉书地理志成书时间 汉书地理志图解(3)

汝南郡在豫州刺史部四郡国中的相对位置

西汉末的汝南郡下辖37个县:

1.平舆县。夏商时为挚国,任姓。西周时周公之孙封于此地,建沈子国,春秋时(前506年)灭于蔡国。战国时属楚,为平舆邑。《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取陈以南至平舆”,即此地。秦置平舆县,属陈郡。西汉为汝南郡治。治所在今河南省平舆县北四十里射桥乡古城村。

2.阳安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省确山县东北古城北。东魏为阳安郡治所。北齐废。县内有道亭,为春秋时道国之地,后灭于楚,为道邑,东汉置道亭。

3.阳城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北。宣帝封刘德为阳城侯于此。东汉废入汝阳县。

4.㶏[yīn]强县。战国时为㶏强邑。西汉置县,因有㶏水得名。《水经》曰:“㶏水出㶏强县南泽中,东入颍。”东汉曾改为侯国。光武帝封坚镡为㶏强侯。汉明帝封阴博为㶏强侯。治所在今河南省临颍县东约30公里。西晋废。

5.富波县。西汉置。《水经注·淮水》作“富陂县”,云“多陂塘以溉稻”,故名。治所在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王化镇附近。东汉建武二年(26年)改为侯国,封王霸为富波侯,十三年(37年)废。永元九年(97年)复置县。西晋废。

6.女阳县。《汉书·地理志》 颜师古注:“女读曰汝。”即汝阳县。因在古汝水(非今汝河)之北得名。《水经注·颍水》曰“县故城有汝水枝流,故县得厥称矣”。秦置女阳县,属陈郡。西汉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北约15公里处。东晋为汝阳郡治。隋大业初废。

7.鮦[tóng]阳县。西汉置,因在鲖水之阳而得名。故治在今安徽省临泉县鲖城镇。东汉永平元年(58年)改为侯国,封阴庆为鲖阳侯。南北朝时,鲖阳县废。隋开皇三年(583年)复设鲖阳县,先后属沈州和颍州。公元627年,唐废鲖阳县。

8.吴房县。西周时为房子国。春秋时因楚封吴王阖闾弟夫概于此,故称“吴房”。西汉置县。治所即今河南省遂平县。北魏改为遂宁县。隋大业时复旧名。唐元和十二年(817年)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定吴元济叛乱,唐宪宗敕改县名为遂平,相沿至今。

9.安成县。战国时为魏国之安城邑。西汉置安成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七十里北胡村。汉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封王崇为安成侯。东汉改为安城侯国,光武帝建武初年封铫期于此地。三国魏改为安城县,西晋改安成县,属汝南国。北齐废。

10.南顿县。《汉书·地理志》 注引应劭曰:“顿迫于陈,其后南徙,故号南顿。”西周初分封有顿国,原本位于今商水县平店乡李岗村,与陈、沈等国为邻。春秋时,为躲避陈国的侵逼,向南迁徙到今项城西南,故称“南顿”。西汉置南顿县。治所即今河南省项城市西南的南顿镇。西晋惠帝时为南顿郡治。其后,该县曾多次改名和复名,直到明代被废。

11.朗陵县。西汉置。因县西南有郎陵山而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省确山县西南三十五里任店。南朝宋末废。

12.细阳县。战国时为钜阳邑(或作“巨阳”),曾是楚国的都城。《史记.六国表》:“楚考烈王十年(前253年),徙于钜阳。”这是楚国第六次迁都,12年后又迁往寿春。地名后讹为“细阳”,以居于细水(茨河)之阳为名。西汉置细阳县,初属陈郡,汉文帝十二年改属淮南郡。治所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北原墙镇附近。

13.宜春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西南六十里。东汉改为北宜春县,以区别于南方豫章郡的宜春县。南朝宋废。

14.女阴县。即汝阴县,因位于古汝水(非今汝河)之南而得名。西周时为胡国,妫姓。战国时楚灭胡,改称胡邑。秦置汝阴县,属陈郡。西汉改为女阴县,属汝南郡。治所在今安徽省阜阳市。郡都尉治所设于此地。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夏侯婴为汝阴侯。新莽时改名汝坟县。东汉复为汝阴县。更始二年(24年)封刘信为汝阴王,后降为汝阴侯。三国魏、两晋至隋初曾为汝阴郡治。

15.新蔡县。上古为吕国。四岳之一伯夷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此地。春秋时蔡平侯由上蔡迁都于此,始称新蔡。秦置新蔡县,属陈郡。西汉属汝南郡。治所即今河南省新蔡县。东汉建武二十八年封吴国为新蔡侯。县内有大吕亭、小吕亭。

16.新息县。西周时为息国,是文王之子羽达的封地。春秋时楚灭息,置息县。秦因之。西汉改名新息县。治所即今河南省息县。

17.灈[qú]阳县。西汉置,因在灈水之阳而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省遂平县东南。东汉建武二十八年 (52年),封吴汉孙吴旦为灈阳侯。南朝宋改为瞿阳县。北齐废。

18.期思县。西周时为蒋国。春秋时楚灭蒋,置期思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淮滨县东南二十六里期思镇。秦属衡山郡。西汉属汝南郡。西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封贲赫为期思侯,即此地。东汉末改属弋阳郡。三国魏、晋及南朝宋、齐因之,南朝梁废。

19.慎阳县。《汉书·地理志》 颜师古注:“慎字本作滇,音真,后误为慎耳。……阚骃云: 永平五年失印更刻,遂误以 ‘水’ 为 ‘心’”。西汉高帝十一年(前196)置,为侯国。治所在今河南省正阳县北江口集。元狩五年 (前118年) 改县。南朝宋改为真阳县。后复为慎阳县。北魏改为真阳县。隋开皇中废。

20.慎县。春秋时为楚国之慎邑,曾是太子建之子白公胜的封地。秦为慎县,属泗水郡。西汉初属陈郡,文帝时改属汝南郡。治所在今安徽省颍上县西北江口镇。西汉神爵三年(前59年)曾改为安远候国,封西域都护郑吉于此地。王莽时改为慎治县。东汉复为慎县。

21.召陵县。春秋时为楚国之召陵邑。西汉置县。召者高也,其地丘墟,井深数丈,故以为名。治所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三十里召陵寨。东汉初封李通少子李雄为召陵侯。东汉末,黄巾起义军大败汝南太守赵谦军于此。西晋改为邵陵县,后复名召陵县。隋开皇中废。

22.弋[yì]阳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北十二里隆古乡附近。东汉建武二年封刘国为弋阳侯。三国魏为弋阳郡治。北齐改为定城县。县内有黄亭,即西周黄国,春秋时灭于楚,为黄邑,东汉置亭。

23.西平县。春秋为柏国地。战国属韩。秦属陈郡。西汉置西平县,属汝南郡。《水经注·沅水》载:“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治所在今河南省西平县西七十里。东汉建初七年(82)改置西平侯国,章和二年(88年)复为县。魏、晋因之。隋唐时曾废弃,后复置,并沿用至今。

24.上蔡县。西周时为蔡国,蔡叔度之子胡被封于此地。春秋时蔡国被楚国侵逼,迁都于新蔡,此地改名上蔡邑。战国时韩置上蔡县。秦属陈郡。西汉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十里。

25.寖[jìn]县。春秋时为楚邑。《汉志》注应昭曰:“孙叔敖子所邑之寖丘是也”。秦置寝县,属陈郡。西汉改为寖县,属汝南郡。治所在今安徽省临泉县。新莽时曾改名闰治县。东汉建武二年(26年),改为固始侯国,封李通于此地。三国魏改为固始县。

26.西华县。春秋时为宋华氏之地,居东者称东华,居西者称西华,故名。西汉置西华县。治所在今河南省西华县南。东汉永初元年封邓阊为西华侯,建光元年国除。

27.长平县。西汉置。前期属淮阳郡,宣帝元康三年归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省西华县东北十八里。哀帝元寿元年封彭宣为长平侯。东汉属陈国。西晋初废,后复置,属颍川郡。南朝宋属陈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废。后复置。北齐废。

28.宜禄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省郸城县南三十七里宜路镇。王莽改名赏都亭。东汉初废。永元中复置宜禄县。魏晋间废。

29.项县。本春秋时项国,鲁僖公十七年灭于鲁,后为楚项邑。秦置县,属陈郡。西汉属汝南郡。治所即今河南省沈丘县。晋初属梁国。南朝宋为陈郡治所。东魏改名秣陵,又为北扬州治所。隋开皇初改名项城县。

30.新郪[qī]县。一作郪丘。战国魏地。《史记·魏世家》:安釐王十一年(前266年),“秦拔我郪丘”。《史记·苏秦列传》: 苏秦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新郪”。即此地。后为秦邑。西汉置新郪县。治所在今安徽省太和县北六十里倪丘镇。东汉建初四年(79年)改为宋公国,徙光武帝所封殷之后孔安于此地。三国魏废为宋县。

31.归德侯国。西汉宣帝置。神爵三年(前59年)封来降的匈奴日逐王先贤掸为归德侯。王莽改名归惠。东汉时被省并。

32.新阳县。秦置县,以在新水之阳得名,属陈郡。西汉属汝南郡。《史记·陈涉世家》:秦二世二年 (前208年),“吕臣为仓头军,起新阳”。治所在今安徽省界首市北小黄尹城子。汉高祖六年封吕青为新阳侯。(《史记》作新阳侯,《汉书》作阳信侯。)东汉建武三十年(54年)改属淮阳郡。永元十年(99年)仍属汝南郡。西晋废。

33.安昌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省确山县西。西汉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封张禹为安昌侯。东汉废。

34.安阳县。西周时为江国,春秋楚穆王三年灭于楚,改为江邑。西汉置安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正阳县西南陡沟镇。东汉在县内设有江亭。汉文帝八年(前172年)封淮南厉王子勃为安阳侯。东汉建武年间封吴汉兄子吴彤为安阳侯。西晋改名南安阳县。南朝宋复名安阳县。隋废。

35.博阳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省商水县东南。汉宣帝元康三年(前63年)封邴吉为侯国。东汉废。

36.成阳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省信阳市东北。汉成帝永始元年封赵婕妤父赵临为侯国,建平元年国除。东汉初该县被省并。

37.定陵县。《汉书·地理志》中,颍川郡和汝南郡各有一个“定陵”,后者可能是从前者析分出来的。汉成帝元延三年(前10年)封淳于长为定陵侯,置定陵侯国,属汝南郡。绥和元年(前8年)国除,或改为县。据《汉志》,汝南郡之定陵有“高陵山”,是汉时汝水(下游与今汝河重合)的发源地。该县的治所在今河南省漯河市西北约五十里。

根据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汝南郡辖区共有人口2596148人。

西汉汝南郡各县的地理方位如下图所示:

汉书地理志成书时间 汉书地理志图解(4)

西汉汝南郡属县地理方位图(缺归德县)

结合周边地形来看,西汉汝南郡的地缘结构如下图所示:

汉书地理志成书时间 汉书地理志图解(5)

西汉汝南郡属县地缘结构图(缺归德县)

由图可见,西汉汝南郡位于淮河上游的丘陵平原地区,有淮河的众多支流自西北向东南纵贯而过。因此,这一区域水源充足,利于灌溉,农耕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区。

从地理位置上讲,汝南郡东邻沛郡,过沛郡往东可到达徐州之地;东南邻接扬州之六安郡,西南邻接荆州之江夏郡,经过这两郡的地面可到达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西与荆州南阳郡相邻,可经陆路通往关中和荆襄地区;西北与颍川郡相邻,可通往洛阳盆地和关中等地;北面紧邻淮阳国,是通往兖州之地的“跳板”。

汝南郡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是中国蔡姓、江姓、沈姓、周姓、房姓、袁姓、柏姓、郎姓、和姓等众多姓氏的发祥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