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形容一名好官(好官的标准)(1)

南宋初年,有人问岳飞,何时才能天下太平,岳飞回答说:“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命,则太平矣。”岳飞这句有名的话见于其孙岳珂所编《金佗稡编》卷九。这是岳飞的期许。这种期许折射出文官中饱私囊与武官贪生怕死的污浊现实。

怎么形容一名好官(好官的标准)(2)

位于黄鹤楼公园的岳飞像

过了近百年,到了南宋后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吴兴备志》卷五记载,杨万里的长子杨长孺担任湖州知州,打击地方豪强,与皇族秀王发生冲突。秀王打算向这个不晓事的知州行贿,便派人问,“要钱否”,杨长孺回答不要。这件事传到宋宁宗的耳中。这位皇帝感慨说 :“不要钱,是好官。”

从南宋初到南宋末,一前一后的两句话,表明包括皇帝在内,好官的标准就是,不要钱。

在商品经济的社会里,正如那句戏言,钱并不是万能的,但没钱则是万万不能的。因此,宋宁宗复述杨长孺的话,评价其“不要钱,是好官”,是指不贪婪,不聚敛,而并非完全排斥金钱。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岳飞所说的“不爱钱”。

杨长孺是南宋时代有名的廉吏,这一点也是传承家风。《东南纪闻》卷一说杨长孺“学似其父,清似其父,至骨鲠乃更过之”。宋理宗曾问真德秀,当今廉吏都有谁,真德秀列举了三个人,其中就有杨长孺。真德秀说 :“杨长孺之守闽,靡侵公帑之毫厘。”杨长孺不仅没有贪污公款,在从广州知州离任时,还用俸禄七千缗替农民缴纳了租税。他自己作诗记录了这件事 :“两年枉了鬓霜华,照管南人没一些。七百万钱都不要,脂膏留放小民家。”

怎么形容一名好官(好官的标准)(3)

江西吉安湴塘村,为纪念杨万里父子均被“封侯”而建的父子侯第

东晋时,广州有个叫吴隐之的太守,在任期间没有买任何奇珍异物,卸任北归时,发现船中有一片香,便立刻扔到石门江中,以示清白不染。古人的清廉成为后人的榜样。广州出身的崔与之在四川任官,卸任时归船中唯有书籍。杨长孺担任广州知州,清廉的名声也传到皇帝耳中,皇帝下诏奖谕,说他就像古代的吴隐之。为此,杨长孺作诗写道 :“诏谓臣清似隐之,臣清原不畏人知。”他卸任北归路过石门,自然想起了当年的吴隐之,于是写下一首《别石门》云 :“石门得得泊归舟,江水依依别故侯。拟把片香投赠汝,这回欲带忘来休。”吴隐之的船中还有片香可扔,杨长孺则说自己想扔也没有。

清廉,是杨长孺秉持的理念,所以他说“臣清原不畏人知”,毫不遮掩自己的清廉。杨长孺痛斥当时官场的贪渎,在他看来:“士大夫清廉,便是七分人了。”可见当时多数官僚已经污浊得没个人样了。这句话是罗大经亲耳听杨长孺所言,并记载到了《鹤林玉露》中。

怎么形容一名好官(好官的标准)(4)

《鹤林玉露》(唐宋史料笔记)

在南宋,像杨长孺这样的清廉官员虽属凤毛麟角,但也非绝无仅有。叶适在《故大理正知袁州罗公墓志铭》中,就记载了一个叫罗克开的知县,极受百姓爱戴,以至离任遮留。当知县的上司问百姓他有什么好时,百姓七嘴八舌地回答说 :“不要钱,不信公人,不苦百姓,此知县三长也。”

可见,不贪财,不聚敛,也是老百姓心目中好官的标准。

“学也,禄在其中矣。”儒学的道德教化,并非“灭人欲”。君子也爱财,唯取之有道。为官受禄,为官亦担责。适为正比。“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为官切实尽责做事,受禄也坦然。日语中有个说法,叫做“薪水小偷”,意为只知道拿薪水,不好好做事,那份薪水就像是偷来的。

受予与取,皆有限度,逾分为贪。其实,认真想想,人心皆贪婪,这是一种本性。贪婪之心,需要用秉持的理念克制,需要用严密的制度限制,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规范。这三者中,制度建设尤为重要。依赖个人品质来维系廉洁,是极为脆弱的。面对诱惑,不能高估教化所赋予的道德力量。制度是个保障,是一方不可逾矩的雷池。犹如古代,开互市则无边患,开海禁则少倭寇一样,能够和平交易,谁愿意去流血牺牲。日常生活也是如此,可以安居乐业,愿意以身试法的人毕竟很少。

没有健全的制度,但凭个人的道德抑制力则很难。杨长孺的难能可贵,正是在这样环境下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一生清廉的杨长孺,在临死时很贫困,朋友送他几匹绸缎,他安然接受,认为是“贤者之赐”。不要钱,是说不要不义之财。为官唯有如此,方可正气浩然,身正不怕影斜,半夜不怕鬼叫门。不唯如此,按《元明事类抄》卷一一记载杂剧中的一句话所言 :“官不要钱,神鬼皆怕。”

古今皆然。

(本文选自《立心立命: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随笔》)

王瑞来:长安居大不易自古如此,王安石迟迟不赴京因生活成本过高

在晚唐,连考十次科举不中,还能做什么

怎么形容一名好官(好官的标准)(5)

怎么形容一名好官(好官的标准)(6)

点“了解更多”阅读本书

《立心立命——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随笔》

王瑞来 著

简体横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39891

42.00元

本书是著名宋史研究学者王瑞来教授有关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随笔合集。时间上跨越南北两宋,以事件或人物为线索,以小见大,为我们勾勒出两宋时期的士大夫风貌和政治场景。内容鲜活有深度,读后有知其所然之感。作者以深厚的文献功底,稳健的文笔,带领我们一览两宋时人的家国情怀、政治风尚、生存环境。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