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手机上看视频,不经意间看到一小段许渊冲老先生回忆翻译《别丢掉》的一段影像,心生感慨,思绪沉沉,直到现在。

许渊冲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北大名教授,于2021年去世,享年100岁。这一段视频是他在96岁时在一档节目中接受访谈。从影像上看,老先生已经很衰老。在回答为什么翻译林徽因的《别丢掉》这一首诗时,显得十分激动:徐志摩因飞机失事去世后,一次林徽因路过徐的家乡,又牵起了林徽因对徐志摩深深的怀念。于是写下了这首《别丢掉》诗。当许先生吟到:“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时,老泪纵横,声音呜咽。一位历经苍桑的近百岁老人,为何在回忆起几十年前的这几句诗时,如此的情不自禁,如此的感从衷来?这是让我心生感慨,思绪沉沉的主要原因。

别遗失东西(別丢掉)(1)

林徽因生于1904年,逝于1955年,跨越了清末、民国、解放三个时代。清末这一段还小。到了民国,先是出国留学,1928年,由美国回来,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与其夫梁思成都学的建筑专业。1938——1945年,正是日本入侵中国,全面抗战的八年,林与梁作为建筑学专家,走到了中国190个县,对2738处古建筑进行了调查、记载。在那个时候,不要说兵荒马乱,就是交通住行都有现在无法想象的艰难,几乎每一步都有风险。但他们夫妇做到了,留下了大量的珍贵的古建筑历史资料,也使大批的珍希建筑为世所知。每每想到此,我都会问:怎么做到的?都经历了什么?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支柱,支撑着他们所做的这一切?

解放后,林梁二位都留在了北京,都得到了新中国的重视和重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选定的就是林徽因的方案;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承担了重要的设计部分;八宝山革命公墓,整体格局就出于林徽因之手,现在也没有变。

林徽因是建筑学家,在建筑学方面,以她柔弱的女儿之身,短短51岁的生命历程,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重要的是她对祖国建筑文化的热爱,几近于不顾生死,战乱中历时八年,走到190个县,就是明证。即便今天交通如此便捷快速,社会如此安全稳定的情况下,有几个搞建筑的走过190个县?

她还是一位诗人、戏剧家、美术家。她的诗歌像一颗美丽的星星,永远地镶嵌在澄澈的夜幕之上,和其他众多的星星一起向我们闪烁她璀灿的光芒。作为一名建筑学家,她心中有着太多的情,有着太多的爱。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诗歌是欢腾流动的情怀。立体凝固的建筑已经满足不了她对美的追寻,她还要诉之以诗歌,让诗歌来承担她对人世间美的不尽的喜悦和飞扬!

林徽因漂亮,号称民国四大美女之一。她从小有优沃的家境,受到最好的教育,游遍欧美。苏杭的软语呢喃,欧美的热烈奔放,中式的大家闺秀,西式的特立独行,这些东西融于一身,林徽因焕发着绚丽夺目的光彩。与徐志摩的一世情缘,就成为现代史上一段最让人揪心的佳话。

徐志摩生于1897年,长林7岁。 1921年林与徐相识于欧洲。此时徐已结婚,有妻孑张幼仪。但徐一见林即被深深吸引,进而热烈追求,又写诗又写信。但理智的林徽因和父亲很快离欧回国,让徐一人留下凉快清醒。再见面时林已与梁思成结婚,但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情终生未变。直至1931年,为参加林徽因在北平的学术演讲会,匆匆搭乘一架邮政小飞机赶往北平,因天气大雾,在山东境内触山,机毁人亡,年34岁。

徐志摩是写出《再别康桥》的著名诗人、作家,民国时期著名文化人物,也是一个风流才子。徐与林徽因的这段情缘佳话,在当时就已传遍天下。

我们回到许渊冲。许生于1921年,这时徐已开始向林求爱了,徐的长子第二年也出生了,许应是徐的晚辈。许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林已是教员,这么论许也是他们的学生辈。

徐是1931年11月遇难逝去的,《别丢掉》是1936年发表的,许是1939年汉译英翻译的这首诗。这是作为英文系学生的许渊冲翻译的第一首诗歌,也是作为日后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处女作。

那么为什么时过几十年后,许渊冲忆起这段往事时如此百感交集、泪流满面、哽咽难语?我想,他应该想到的是那样一个时代,是那样一些人物,是那样一份情愫,是那一场只在人间才有的四月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