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北京这五年来,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时代命题,实现了一个大国首都、一座超大城市的转型发展,同时也为我国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北京样本。

在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新京报评论部重点推出“关注北京党代会系列评论”,全面回顾北京过去五年的建设成就、积极展望首都未来五年的更大发展。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成果(北京大兴国际机场)(1)

大兴机场的各种无障碍服务、设施已经融入旅客值机、乘机的每一个环节、细节当中。低位柜台预留容膝空间,让坐轮椅的残障人士更舒适地办理业务。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6月6日中午,随着汽车吊缓缓升起,起吊、就位、落梁等动作一气呵成,最后一片预制梁在现场施工人员紧张有序的指挥声中,稳稳落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一期)北京部分空侧联络道B04轴至B05轴盖梁上。两台400吨吊车将最后一片预制箱梁缓缓吊起,并架设成功。这标志着北京部分空侧联络道桥梁主体结构施工完成。

今年6月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一期)北京部分空侧联络道工程将具备通车条件。届时,大兴机场综合保税区将真正实现区港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极大优化业务流程和货运流线。这条通道也将真正实现北京资源对河北和天津的开放,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承载区。

五年前,考察北京大兴机场建设时强调:“新机场是首都的重大标志性工程,是国家发展一个新的动力源。”2019年9月25日,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北京由此进入航空“双枢纽”时代。同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2019-2035年)》正式获批复。

而今,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临空经济新引擎,大兴机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已开始显现。临空区、自贸区、综保区“三区”耦合发展,形成了京津冀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筑牢“新国门”背后科技底色

大兴机场的建设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又一个代表作。只用了短短四年时间,世界规模最大的140万平方米的主体航站楼,就在北京南郊的一片荒芜之地上诞生。这个镶嵌在蔚蓝地球上的“庞然大物”,甚至被英国《卫报》列入了“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

去过大兴机场的人通常都可以体验到其背后的科技底色。

经典的流动曲线C型柱设计和向外辐射的五指廊造型设计,让旅客步入大兴机场的那一刻,就能体验阳光从航站楼上方玻璃倾泻而下的通透感。整个航站楼一共使用了12800块玻璃,其中穹顶使用玻璃8000多块,这一设计让楼内60%的区域实现天然采光。

实现这一功能的背后,是如何以8根C型柱为主来支撑封顶。设计人员攻破了这一世界性难题——仅用100天就完成了近1万根基础桩施工任务,用80天完成了屋盖钢网架提升和安装,将误差精准控制在2毫米之内,19万余米焊缝长度的现场焊缝探伤一次合格率高达100%。

行走在大兴机场航站楼内,最远登机口步行距离控制在600米,这也是其他大型机场难以做到的。同时,作为北京科技冬奥的重要应用场景,大兴机场从规划伊始就明确了建设智慧型机场的目标。因此,从进入大兴机场的那一刻起,就启动了“智慧出行一张脸”的旅行生活。

大兴机场实现了诸多世界第一:全球首座高铁地下穿行的机场航站楼、全球首座双层出发双层到达的航站楼、世界最大单体机场航站楼;工程验收一次合格率100%,13项关键建设指标全部达到世界一流;开发应用了103项新专利、新技术,65项新工艺、新工法等等。

大兴机场之所以被称为“新国门”,不只是北京对外一个最直接的门户,更重要的是,其现实意义远远大于其象征意义。例如在双碳减排方面,全面的绿色航站楼设计,足以让大兴机场航站楼比同等规模的机场航站楼能耗降低20%,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

毫无疑问,支撑这一切科技底色的是综合国力的提升,它同样提升了国民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在2019年国庆节期间,大兴机场就迎来了51万人次的“打卡游客”。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成果(北京大兴国际机场)(2)

2月18日,大兴机场的停车楼,大兴机场充分利用当地能源禀赋,通过地源热泵、光伏发电、污水源热泵等多种形式实现规划可再生能源占总能耗比例16%以上。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推动“临空经济”发展“新引擎”

当然,在新时代,机场不只是人们出行的中转站和打卡地,它是国家发展一个新的动力源,也是区域经济的“新引擎”。

经济学家卡萨达曾说过,城市的轮廓和命运都取决于交通运输方式,如今正是航空运输的时代。这意味着,航空业将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的定位与发展方向。尤其是新技术革命所引领的产业升级使得航空业与城市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密,这也符合北京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那些体积小、运量少、附加值大的产品特别适合航空运输,因此,半导体、精密机械、高档电子产品、生物医药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开始频繁使用航空运输。正如韦伯的集聚理论,围绕机场,资本、货物、人三个要素聚集于此,新的经济形态“临空经济”开始出现。

2016年8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2016-2020年)》。大兴机场临空区位于北京市大兴区与河北省廊坊市毗邻区域,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总体管控区约1028平方公里,其中北京市境内约50平方公里、总体管控区约497平方公里。

而在北京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也被赋予了“打造以航空物流、科技创新、服务保障三大功能为主的国际化、高端化、服务化临空经济区”的定位,明确要求构建“两区、三心、多组团”的空间布局,打造“1 2 2”(以生命健康产业为引领,以航空服务保障和航空枢纽服务为基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为储备)产业发展体系。

“十四五”期间,临空区重点打造“二四六产业空间载体”。两大平台引擎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际会展中心和国际消费枢纽;四大产业区即综合保税区、非保物流区、国际航空社区和国际生命健康社区;六大专业园即再生医学创新产业园、医疗器械智能制造产业园、国际航空总部园、北京自贸区创新服务中心、生物医药孵化器、临空区发展服务中心。

产业定位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潜力。大兴机场临空区不仅是国际交往的新门户,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引领区,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红利,实现“临空区、自贸区、综保区”三区耦合发展。

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的大兴机场临空区(北京部分),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两省市自贸区政策的优势区域。目前临空区已累计注册企业达2405家,并与35个渠道机构建立了招商合作。管委会分两批承接市级赋权总计187项,实现了“临空区的事,临空区办”。

6月8日,大兴机场临空区国际会展消费功能区全球创意征集活动举办首次工作交流营活动。与此同时,大兴机场临空区同步的全球创意征集之“未来城市”启航人·全球创新挑战赛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一切都让大兴机场正成为推动“临空经济”发展“新引擎” 。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成果(北京大兴国际机场)(3)

2月28日,北京大兴临空经济区一栋栋线性工程安置房拔地而起,建设现场一片热火朝天。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样本

大兴机场从规划之初就承担了国家级战略的重担。

2012年,北京首次提出打造城市副中心;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2017年4月,雄安新区横空出世。当时的北京面临着历史性抉择,从摊大饼转向在北京中心城区之外,规划建设北京新的“两翼”,从而打造京津冀区域新的增长极。

新“两翼”,一“翼”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2019年1月11日,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除了承担北京新的行政中心任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同时承担了辐射带动河北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的重任;另一“翼”是雄安新区,承担河北新希望的“千年大计”。

大兴机场正好处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连线的中心位置,这背后正是国家对机场选址规划的深刻用意。目前大兴机场是离雄安新区最近的机场,未来将由点及面,带动产业和生态升级,在服务京津冀,参与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方面产生持续的驱动力量。

大兴机场对于京津冀一体化的作用首先体现在交通上。随着机场的投入运营,轨道交通新机场线工程、京雄城际铁路工程、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工程等全线贯通,这些轨道交通工程使得北京向南发展,也令雄安新区与北京的城市地铁交通网直连直通成为现实。

更重要的是对于京津冀产业的带动与辐射。通过机场把京津冀一体化、北京一些功能疏解结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周边城市建设、产业培育等,形成大机场、大城市、大发展的综合效益,使得大兴机场成为区域经济增长、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引擎,成为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

作为全国首个跨京冀两地的自由贸易试验片区,廊坊临空经济区也谋划启动了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制造、航空物流四大平台建设,并围绕构建“1 2 3”产业体系,已签约5000万元以上项目55个,国药集团、华芯无限航空等一批优质项目落地建设。

2022年开年,京冀两地合作重磅发布大兴机场临空区32个地块资源,联合开展国际招商,助推实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可视化目标。大兴机场正在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样本。

未来,大兴机场临空区还将继续发挥“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和京津冀发展的桥头堡作用,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更高标准、更高起点规划建设好临空经济区,支撑北京航空“双枢纽”高质量发展和北京“四个中心”建设,辐射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撰稿/谢良兵(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

编辑/迟道华

校对/张彦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