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于阗古国

西域三十六国今何在(西域三十六国2)(1)

于阗古国遗址

于阗国(前232—1006年)是古代西域佛教王国,中国唐代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君主国姓为尉迟(读音yù chí),因仰慕唐朝,有两位君主改姓李,他们分别是尉迟僧乌波(李圣天)、尉迟苏拉(李从德),国祚长达1238年。亲历于阗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叙述于阗:“自兹已降,奕世相承,传国君临,不失其绪”。可知尉迟氏家族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控制着于阗政权。古代居民属于斯基泰人”,另一说法为藏族和印度的混血部族。《北史・于阗传》也有相关的记载:“自高昌以西,诸国等人,深目高鼻。惟此一国,貌不甚胡,颇类华夏。"1006年被喀喇汗国吞并,逐渐伊斯兰化。11世纪,人种和语言逐渐回鹘化。

于阗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东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车、疏勒,盛时领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县市,都西城(今和田约特干遗址)。

12.皮山古国

西域三十六国今何在(西域三十六国2)(2)

皮山古国遗址

皮山国丝绸之路南道小国。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皮山县境内。西汉时王都为皮山城,有3500人,500余户,养兵500人。国王之下设左右将、左右都尉、骑君、译长等职官。从此向西南过桑株达坂即可抵达今日的喀喇昆仑山口,过山即克什米尔,亦为丝绸之路入宾、乌弋山离和印度的一条支线。东汉时国尚存,至唐时其国已并入于阗。

《汉书·西域传》载:“皮山国,王治皮山城,去长安万五十里,户五百,口三千五百,胜兵五百人,左右将,左右都尉,骑军译长各一个。东北至都护治所四千二百九十二里,西南至乌秅国千三百四十里,南与天笃接,北至姑墨千四百五十里,西南当罽宾、乌弋山离道,西北通莎车三百八十里”,可见这是一个典型的西域国家,与楼兰、焉耆等差不多。

  不过,《汉书》等史书并没有说明皮山国的起源,而在东汉的《风俗通》和唐朝的《元和姓纂》等文献中,却描述了一个周朝家族凄惨的逃亡史,在西域皮山地区建立了一个“周人国”,最终揭开了皮山国的起源之谜。

13.乌桓古国

西域三十六国今何在(西域三十六国2)(3)

乌桓古国遗址

乌桓国,得名于乌桓山,史上也称作“乌丸国”、“古丸国”、“乌延国”等,是东胡部落联盟中的部族之一。《后汉书·乌桓传》中有记载:“乌桓者,本东胡也。”公元207年,在曹操征讨乌桓时,先锋主将张辽率军大破乌桓主力。乌桓国于是被吞并。《登长城赋》中的“张辽辟土”,说的正是这段往事。

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乌桓人精骑善射,马上战斗力极强。乌桓人特地挑选出精锐骑兵编成队,组建乌桓突骑,由州、郡统领,为东汉战事立下了汗马功劳,乌桓突骑也由此博得“天下名骑”之美誉。

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灭后分为两支,一支为鲜卑,另一支便为乌桓。乌桓人定居于大兴安岭山脉南端、科尔沁草原中心地带的乌桓山使用东胡语,最初在今天的西拉木伦河一带活动,当时鲜卑居北,乌桓居南。后来乌桓人的活动区域扩大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相当于今天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中东部、赤峰市北部、河北省北部、辽宁省北部地区,人口也随之剧增至30万以上。一般的乌桓成员没有姓氏,常以“大人”或部落中英雄的名字作为姓氏。“大人”是乌桓各部落的最高领袖,由部落成员公选产生,常为“有通健能理决斗讼者”,“大人”初时“无世业相继”,后裔不能世袭。到东汉末时,逐渐变为世袭制。

14.西夜古国

西域三十六国今何在(西域三十六国2)(4)

西夜古国遗址

西夜国是丝绸之路南道小国,又名漂沙 。位置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境,一说叶城县城西南的乌夏尔巴什即其国都所在地。 西汉时其王在呼犍谷。有4000人,350余户,养兵1000人。人种与羌人相类。经济以游牧为 主,地产玉石。东汉时人口达万余人,户增至2500,养兵达3000人。

西夜国分为西夜与子合两部 。东汉初,为莎车所破,东汉末被疏勒所并。北魏时国名又改称“悉居半”。唐代称“朱俱 波”或“朱居?”,国力且有发展,曾并吞帕米尔高原上的蒲犁国、德若国和依耐国。其 王族为疏勒人,语言与于阗语大同小异。

15.子合古国

西域三十六国今何在(西域三十六国2)(5)

子合古国遗址

子合国,原址位于现在新疆帕米尔高原、小帕米尔东部。都城是呼犍谷。坚峻险固的都城是就地取材,累石而成。子合国使用婆罗门的文字。东汉时,子合国并入莎车、属羌。

依《大唐西域记》、《历代三宝纪》所载,子合国形势坚固,编户殷盛,人民性情躁暴,礼义轻薄,学艺浅近,然淳信三宝,好乐福利;国王尤重大乘,试练入其境之诸国名僧,凡小乘学者即遣不留。王宫及东南二十余里处之山中,藏有《大集》、《华严》等佛典,国法相传,防护守视。又,相传有三灭定罗汉在彼山窟寂禅冥卫;半月、一月间,往往有僧入山,为罗汉净发。

16.蒲犁古国

西域三十六国今何在(西域三十六国2)(6)

蒲犁古国遗址

《汉书·西域传》云:“蒲犁国,王治蒲犁谷,去长安九千五百五十里。户六百五十,口五千胜兵二千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五千三百九十六里,东至莎车五百四十里,北至疏勒五百五十里,商与西夜、子合接,西至无雷五百四十里。侯、都尉各一人。寄田莎车。种俗与子合同。”

蒲犁国虽归于氐羌系,为游牧行国,但其先族却是华夏族番禺氏族部落。其祖先是帝舜(名俊)。《山海经·海内经》云:“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摇梁,摇梁生番禺,是始为舟。

蒲犁是西汉西域36国最西的王国,王城建在城里,用岩石堆砌而成的一座高山,可居高临下,环顾四野,里面宫殿、城墙、兵库、庙宇遗迹犹存。唐代这里称葱岭,设有最西端的军事要塞,称守捉,这里多次发生战乱,是外军、叛军进入新疆必经要道。石头城下为金草滩,后为连绵昆仑雪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