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山县位于湘南边陲,南岭山脉中段北侧,隶属湖南省永州市,东与临武县接壤,南与江华县、广东省连州市毗邻,西与宁远县交界,北接嘉禾县。从县城沿永(州)连(州)公路至广东省界33公里。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建县,名南平,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唐玄宗天宝元年(742),以境内“山岭重叠,荟蔚苍萃,浮空如蓝”而更名为蓝山。全县总面积1806平方公里,自然资源丰富,南部山岭连绵,“百里森林,封殖广远”,为舂陵水和潇水发源地,属湘江之源头。

爱我湘江源(神美湘江源)(1)

蓝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竹管寺横江砠出土的石斧、石凿、石箭和陶片等文物证明,早在夏商前,县境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是虞舜南巡过化之地。

2012年,蓝山县进入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十强。

蓝山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山水秀丽,人文荟萃。传说早在远古时期,舜帝南巡之时便在这里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土壤。数千年历史进程的繁衍,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孕育,使得蓝山成为了永州文化巨著中精彩的篇章。当年,红军从这里经过并设立指挥部,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近年来,争论不休的历史迷雾被拨开,认定了“湘江源头在湖南蓝山”,又为这个山区县增添一笔不可估量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湘江源头,两千多年来一直认定在广西。2013年5月,国家水利普查办和水利部最终权威认定:湘江源头在湖南蓝山。文化是有力量的,文化的力量而且是巨大的。“湘江源头在湖南蓝山”的成功认定,就证明了这个道理。“湘江源头在蓝山”这是个生态品牌,也是个文化品牌,对于蓝山旅游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挖掘,都将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爱我湘江源(神美湘江源)(2)

湘江源头在蓝山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千里湘江从蓝山出发,由南向北,流经湖湘大地948公里,流域面积94721平方公里(其中省内面积85225平方公里,省外面积9496平方公里),平均坡降千分之0.189,是洞庭湖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千百年来,湘江就像母亲一样,用乳汁滋养着湖湘大地。某种程度上,湖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湘江开发史。湖南人民依江而息、因江而存、缘江而兴,湘江流域也因此成为湖南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区域。目前,湘江承载着我省60%左右的人口、75%以上的生产总值;灌溉了1794.4千公顷流域耕地,占全省的54.2%。可以说,奔腾不息的湘江母亲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湖南人,已成为湖南的地理象征。

此前普遍认为:湘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白石乡,在永州零陵区的萍岛(潇湘八景中的“潇湘夜雨”所在地)与发源于蓝山县的潇水汇合。经过“湘江源头在蓝山”项目申报指挥部为时五年的艰辛申报和国家水利普查,最终改变了这一多年来的说法,认定:湘江源头在湖南省蓝山县紫良瑶族乡(现在的湘江源瑶族乡),具体发源地在该县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狗岭,也就是潇水发源地,到常宁市茭河口接纳舂陵水,至衡阳市纳蒸水和耒水,至衡山县纳洣水,至株洲县渌口镇纳渌水,至湘潭纳涟水,至长沙市区纳浏阳河、捞刀河、沩水,至湘阴县城西浩河口村分东、西两支汇入洞庭湖。这一成果,已得到国务院水利普查办和水利部的权威认定,并于2013年5月21日由《湖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公布这个消息。2013年11月12日,国家水利部、国家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联合下文,再次确定湘江源头在湖南蓝山。

那么,这次湘江源头是如何确定的?一是科学数据,二是历史渊源。首先讲科学数据。一条大河的源头如何确定,按照国际原则是“河流唯长、水量唯大、主流唯正”。国务院水利普查办《河流干支流关系确定原则意见》也明确,根据干支流交汇处以上的河长、流域面积、径流量、比降(河长起算点高程差)以及河流交汇处河势,综合确定河流干支流关系。其中,河长、流域面积、流量是最重要的因素。

湖南省水利普查办勘察以后,把结论上报到国家水利普查办,受水利部水文局委托,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利用数字线划图、卫星遥感影像等技术手段,对湘江干支流有关数据再次进行计算、复核。国务院水利普查办和水利部综合认定,蓝山县至永州萍岛河段(潇水)为湘江干流;广西兴安县至永州萍岛河段(原湘江上游)为湘江支流。从蓝山县湘江源头计算,湘江干流全长948公里,比原来长了92公里;湘江流域面积94721平方公里,比原来大了61平方公里。水利水文专家综合以上数据得出结论:湘江发源于蓝山紫良瑶族乡野狗岭;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的海洋河为“湘江西源”。

爱我湘江源(神美湘江源)(3)

探寻“湘江源”

初秋时节,骄阳当空。我与蓝山县政府办曾成辉、邓怡志等同仁一行,驱车来到蓝山紫良瑶族乡境内的大山丛林中,沿着黑冲河逆流而上,寻找“湘江源头”。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在历史书籍上记载她发源于广西兴安。前些年,不少学者认为:古代的记载有错误,从河的长度和流量等数字可以有力地证明,湘江的源头在蓝山。

经过二个多小时的驱车行驶,上午十点多钟,我们来到高塘坪一级电站所在地,也就是紫良瑶族乡竹林村源头自然村。“我们这里之所以叫源头村,就是湘江的源头,你们看,这水是多么清澈干净……”得知我们的来意,热情的村委主任快言快语地对我们说。他还立即把村里的两位老人叫来给我们带路。两位老人分别是68岁的邓新红、60岁的李春林。在两位老人的带领下,我们沿着黑冲河逆流而上。

在河岸行走,只见河水清澈见底,就连河床底部的小沙粒也能看得一清二楚。两位老人说河水可以直接饮用,再好的矿泉水也比不过这河水,因为它是天然的“矿泉水”。看到这样清澈的河水,我们情不自禁地下到河边,用手捧着水洗了一把脸,还喝上了几口,顿感神清气爽、沁人心脾。

“那座山叫火炭岭,左边那座最高的山叫白石冲顶……”两位老人边走边给我们介绍。走着走着,一阵阵山风徐徐吹来,使人感到格外舒坦,原来我们已经来到了黑冲口了,在这里能感到气温明显下降了几度,山风也使人感到明显增强了。我们沐浴着凉爽的山风,踏着陡峭的石子路,沿着小河慢慢前行,山上茂密的树林里传来小虫和鸟儿的鸣叫声,使山林显得更为幽静。

“你们快来看,这里一个瀑布,美极了……”走着走着,不知谁突然大叫起来,我们赶忙走过去一看,果然见一条白练直冲而下,非常壮观。大家情不自禁地下到河里,选择适宜的位置对着瀑布“喳喳”,用相机拍下一张张美丽的照片。“这里更加美丽,快来看啦……”离瀑布不远的上游,又传来了惊讶的尖叫声,原来这里又出现了新的景观。这里的河床是一整块的石板,足有二三十米长,河床中间立着一块石头,非常气魄。这简直是湘江源天生的石碑,刻上“湘江源”三个字,给这个美丽的自然景观增添新的文化魅力。

午饭后,我们沿着河水流向而下,只见这条具有特殊意义的河时而转弯、时而直下,穿山过岭,给我们的脑海中留下许多非常壮观的镜头。我们就这样一直走到江华的岸山村,这里就是蓝山与江华两县交界的地方,在这里,河水来了一个九十度的急转弯,如果不是沿河建有一些水电站改变了河水流向,我想那是非常壮观的。

大美如仙境

湘江源距离蓝山县城50多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至1300米,最高山峰达1825.7米,年平均气温13.5℃,空气新鲜,流水潺潺。是荆竹、紫良、大桥等瑶族乡交界处。

这里高高耸立着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峰多座,主要有香炉石、金鸡岭、三分石、蓝山峰、八仙下棋等,位于森林公园北部的三分石为最高峰,海拔达1825米,也是蓝山县境内第一高峰。蓝山县原名为“南平县”,因站在“三分石”这座最高峰,能真切地感受到“山岭重叠、荟蔚苍萃、浮空如蓝……”的壮观美景,于是“南平县”在唐代玄宗天宝元年,也就是公元742年改名为“蓝山县”。进入森林公园沿着一条清澈小河逆流而上,大约十余公里便到了海拔1425.8米的三分石山脚下。这里位于公园的最北端,也就是湘江的源头。三分石又称为舜公石,相传舜帝曾在这里开山劈河,把这里的水资源分成三股,难怪一座高高的三分石将飞瀑分成了岿(kui)水、潇水、沱水三条河,分别流向蓝山、宁远、江华三个县,也许这就是“三分石”名字的由来。这也印证了舜帝那公平公正、团结和谐的治世理念。

“神话般的世界、仙境似的美景”,对这里的形容确实没有夸张。八仙下棋又是一座充满神奇色彩的山,山峰海拔1780米。“八仙下棋”这个名字从何朝何代开始流传无法考究,但可以肯定这个名字已经沿用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清朝出版的蓝山县志中对这座山就有这个名字的记载,可见八仙下棋这个传说是从很久远的历史传来。这座山峰被几座山峰环抱,而中间是个平平整整的山岗,据说平整的山岗上那纹路,就象一座棋盘的线框。相传八仙云游四海散心,忽一日云游到湘江源时,被这里的秀美山川所吸引,特别是看到高高的山峰上那座平平整整的山岗,更是流连忘返,便在山岗止刻画了一幅棋盘,八仙就在这里磋商棋艺,边赏美景边下棋。当时,一个孩童蹲在旁边观棋,一盘棋看完,弯腰再捡起镰刀时,已是一堆铁的锈屑,木柄也已经腐朽;当他回到村里时,童年的伙伴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原来,他蹲下看棋已经过去五十年,难怪镰刀也变成了一堆锈屑。当然,这只是传说,真假无法考证。

现在,尽管仙人早已离去,但“棋盘”仍在。登临此山,仍可感受到当时八仙远眺绵延群山的意境。在这里,只见白云抚足飘过,潺潺清泉如同天籁之音相伴,和煦山风轻轻吹佛,真能让人感受到神仙般的那份闲情逸致。为了祈求平安,每年都有不少附近瑶民来到这里,跪向“棋盘”顶礼膜拜,那份虔诚真让人感动。

这里还有一个关于荆竹扫墓的美丽传说。舜帝在三分石驾崩后,娥皇女英二个妃子不远千里寻夫,她们来到湘江源头处,远望三分石,看到“人去石空”,得知舜帝已经驾崩,伤心地痛哭起来。也许二妃的爱夫之情深深感动上苍,在源头处的蒲林山上,十万亩竹林全变成了斑竹,也就是泪竹。每当清明来临,一根根泪竹会自动弯腰用竹叶清扫地下的土地,因为这里安葬着舜帝。这就是“荆竹扫墓”的故事。现在源头处南边有一个乡就叫荆竹乡。

在杨梅冲景区陡峭的悬崖石壁上,高高地悬挂着一副棺木,悬棺之中是何朝何代何方人士,至今是一个不解之谜。这个遥远险峻的深山,只在最近几年才修通路,公园内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人烟,为什么会在高高的崖壁上有悬棺呢?这又是一个未解之谜。

以上充足的历史依据证明,湘江源头在舜帝的陵寝之地,我们也因此对这里充满着敬仰、神往之情。

源头多看点

进入湘江源头,那美不胜收的风景会让你有如同走进人间仙境般的感觉。这里不仅物种繁多,生态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这里共有自然和人文景点82个,其中一级景点9个,二级景点33个,三级景点40个。

看“溪”,这里山高谷深,树木茂盛,雨量充足,溪流纵横,溪沟长度在一千米以上的就有28条,溪水清澈,溪底沙石看得格外透彻。特别是猴子坳附近的猴子湾小溪,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溪水轻轻流过,溪边长满野果树,每当金秋时节,各种野果辍满枝头,引得猴子等野生动物前来攀摘嬉闹。

看“瀑”,这里是天然的瀑布群,有四跌瀑布、迎客三瀑、银帘瀑、欢喜瀑、白练挂壁、一帘幽梦、浣霞三瀑等7个瀑布,瀑布多空气中负离子含量极高,比其它地方高出几十倍,所以有人说这里是“天然氧吧”。最壮观的瀑布要数银帘瀑,瀑布落差有15米左右,宽约4米,远看犹如一条巨大的白帘披挂在岩石上。

看“石”,这里的石头,或高高耸立、伟岸挺拔,或形状奇特,叫人浮想联翩。走进这里,就像进了一座石头的大展厅,有立于海拔1750多米山顶上的“飞来石”,有如同被神斧劈开似的“劈天石”,有如情侣般相依相伴的“雌雄双石”,有充满美丽传说的“仙姑石”等。真是石石是景,景景迷人。

看“色”,这里生长着大面积的福建柏、杜鹃、甜木渚等为主体的原始次森林,其中有中南地区最大的珍贵名木——甜榉林基地。春夏秋冬,景色各异。春夏季节,茂密的灌木丛、五颜六色的鲜花,簇拥着参天古树,使一座座山林显得更加多姿多彩。特别是那连遍不断的杜鹃花,大约有3万亩,盛开时映红一大片天地,那真是美极了。

看“湖”,这里湖光山色融为一体,碧波荡漾的湖潭在青山的环抱中,显得格外美丽动人。这里有风光旖旎的碧波潭,有水面壮阔的高峡平湖,有十里画廊之称的板塘湖,有清秀亮丽的碧沙池、忘忧池等,大小湖潭达8处,每处风景各有千秋,特别是板塘湖,长约4.5公里,水面面积1600多亩,湖在海拔960米高的深山中,沿湖四周树木郁郁葱葱,清澈宽广的湖面与四周的山峰、树木相辉映,宛如一幅秀美绝伦的水墨丹青画。

动植物天堂

湘江源头全年多雨多雾,日照偏少,冬冷夏凉,空气潮湿,气候独特。连绵的高山、茂盛的树林和独特的小气候条件,为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特殊的生长环境。

根据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的考察结论记载和公园工作人员介绍,森林公园共有高等植物213科,767属,1699种,占湖南全省高等植物种数的31.1%。同时,珍稀植物也较多,这里所指珍稀植物也就是指国家明文规定的保护植物。1992年国家环保局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中的种类,板塘就有保护植物15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4种,三级保护植物11种。1999年8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这里又有保护植物1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种,二级保护植物14种。两部文件所规定保护种类中,除去重复的种类,这里共有保护植物24种,加上受保护的全部兰科植物25种,这里共有国家规定的保护植物49种。对于一个局部山地来说,有这样多的国家级保护植物实属罕见,可见其植物种类的丰富性。

这里野生动物也极为丰富,公园内已记录的鱼类达22种,陆生脊椎动物201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3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7种。另有142种陆生脊椎动物属于“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脊椎动物”。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专家教授经过半年多的实地考察后这样下结论。还有极为稀少的保护动物,如金钱豹、云豹、穿山甲等。而蛇类种类就更多了,甚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只在莽山森林公园才有的烙铁头这里也有。这真不愧为动植物生长的一座天堂。除此之外,这里还有“玉女洗尘”、“洞宾石”、“仙姑石”、“童子进香”等充满传奇故事的景点。可见,这里确实是一个神话般的世界。(文 / 李贵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