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的封建社会自古以来就崇尚男尊女卑的制度,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外先进思想的传入,以至于到了封建末期,对这些不平等制度教条的反动腐朽一面更加凸显。吴敬梓用他那双极其犀利的眼睛,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看到了封建社会妇女们的悲哀,他"秉持公心、针砭时弊",创作了具有审判意义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中,除了对男性角色的描写,更通过更通过对女性人格的扭曲、顺从、反抗、果敢等方面,将封建社会中的一些腐朽制度""出来加以批判,还将当时的反动残忍暴露在现人的面前。他用一支笔杆给了封建社会一记响亮的耳光,并通过解剖封建社会血淋淋的事实,带我们走进那个时代,了解真相。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对后世的影响(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1)

一、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吴敬梓笔下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长篇讽刺小说而闻名于世的,"诚微词之妙远,亦狙击之辣手。"这是鲁迅对这部小说的称赞。而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获得名家的赞赏,得益于它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容,还有就是它鲜明的讽刺意味。

围绕"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这一主题,吴敬梓不仅在书中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尤其是女性形象更是为人称赞。在那样一个崇尚"男尊女卑"封建社会里,女性的处境十分低微,她们并不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是作为一个男人的附属品而存在。吴敬梓通过简单或繁复、正面或侧面、轻描或重彩等手法来表现出一个又一个形象生动的女性人物。

吴敬梓以现代化的角度来再现和批判历史的封建事实,并用独到的眼光和对封建社会女性的怜悯之情创作出了《儒林外史》,这部巨著"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特色,不仅承载了作者的情感,也加大了控诉的力度,为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下一个广阔的生存空间。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对后世的影响(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2)

二、生态并作,使彼世相:《儒林外史》中有哪些的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

《儒林外史》中所描绘和提及的女性大约有24位,比如大先生家的几位叔祖母、伯母等。吴敬梓笔下的女性分布空间甚广,除了上层阶级皇亲贵族女性,上至豪门闺阁,下至市井商贩,她们的这些普通生活更加贴近真实生活和现实社会。

不仅男子有八股之才,女子在科举方面也毫不逊色。《儒林外史》中的鲁小姐是唯一一个对科举业文章精通的才女,她的这份才气与她早期的努力分不开。她自小熟读四书五经,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将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记到烂熟于心。

除此以外,鲁小姐才气并不仅限于她对八股文章的熟悉和写文练习上,更表现在她对八股文章的研读方面,但她又并不像传统举子那般呆板,而是一种玩笑态度来对待举业文章之外的文学作品。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对后世的影响(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3)

"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部的文章。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鲁小姐 "丹黄烂然,蝇头细批",在这般用功专注的精神之下,又有什么样的八股才能是她成就不了的呢?"闲暇时也教他邹几句话,以为笑话。"诗词之类的对于鲁小姐来说,只是闲暇时拿出来说笑的,而真正让她上心的是八股学问。

"人人自以为握灵蛇之珠也,而不知举业真当行,只有一鲁小姐。"从这条评价可以看得出,八股才女鲁小姐对举业的态度诚恳、精益求精。但鲁小姐只有八股的才能吗?当然不是。她不仅对八股十分痴迷,喜爱读文弄墨水的她,也有着令人称赞的妇德。即便书中没有写鲁小姐读过《烈女传》等封建社会教育女子的专著,但就鲁小姐从小熟悉儒家教学来看,这些对于妇女的传统规定,必然是十分熟悉的。正是因为鲁小姐"读万卷书",所以她才可以"行万里路"。凭借着她的八股才能和所受的妇德教育,让她在主持家务中得以"大显身手"。她对上深明大义,于下勤于家政,亲戚们也"无不称羡"。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对后世的影响(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4)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可能会有一个极其能干的女人",拥有八股之才的鲁小姐更是丈夫和孩子的福音,她不仅在举业上积极辅导丈夫,对孩子也是做到每晚"课子到三四更鼓","一天遇着那小儿子背不熟",就要"督责他念到天亮",但是对他小儿子表示"同情"的同时,也足以见得鲁小姐是多么认真地践行着家训。

以上种种无不透露出封建社会科举观念的"无孔不入",在这样封建社会下,女性真正的存在性和需求都为世人所忽略,从而失去属于女子本我的价值。

2、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情——殉节中的“生死相随”

封建礼教之下下,最少不了的就是饱受思想压迫的贞洁烈女。在那个"吃人"的社会,忠贞守节是妇女的优良品性之一,吴敬梓笔下的王三姑娘就是忠实信奉守节死义观的典型代表人物。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对后世的影响(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5)

话说王姑娘的丈夫英年早逝,她悲伤之余,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殉节。公婆自是不住劝慰,可即便如此,她也是伤心不减,以致病倒,但尽管这样,她还是不改初衷。有了主意以后,她渐渐心如止水,"一般每日梳洗,陪着母亲坐,只是茶饭全然不吃"。王三姑娘身上所体现的是在统治阶级对贞洁观念的极端强化下,节妇、烈女对守节死义观的坚信不疑以及自己用生命殉节的决绝。

当然了,形成王三姑娘这种守节死义观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家庭教育的浸染,王父是一个做了三十年秀才的儒学苦行僧,不仅对封建礼教奉如经典,还将它们灌输给自己的子女。这个做法显然很成功,不仅培养出女儿的贤淑良德,还鼓励并促成女儿的殉节。正是有此父,王三姑娘在殉节这条道上既没有反抗,也没有任何迟疑,而是毅然走向礼教的祭坛,一切如常般自然。

不仅如此,祭拜那天更是"热闹"了一天,王三姑娘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体的个性使然,这种以死明鉴守节之心的行为,更加反映出程朱理学对人心的扭曲和对人思想的毒害。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对后世的影响(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6)

这之中也有令人赞赏的角色,王冕的母亲就拥有一个理想的人格,她是《儒林外史》中为数不多的能在贫苦寒微的环境中始终保持自身人格高洁与独立的人。在那个唯科举功名至上、荣华富贵的社会普遍腐朽堕落的世风之下,王冕的母亲虽身处清贫之境,却从不慕富贵功名,最重要的是她自始至终都没有劝过王冕去学八股、考科举。待到王冕学成之时,弥留之际的她也万千叮嘱:"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我儿可听我的遗言,将来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

虽然在封建时期,女性不可能走向社会的前台,但正因如此,王冕的母亲能够站在社会中功名富贵的漩涡之外,以一种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来理性思考人的价值和尊严,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王母的这种独立、自由、摒弃功名富贵的思想,以及她身上一种自尊的不卑不亢的人格尊严,成就了一个封建社会中的现代化女性形象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对后世的影响(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7)

除了以上几个女性形象,吴敬梓笔下还有工于心计的节妇,俯仰富贵的卑微者,以及混迹市井以“贱”业营生的女性等。这些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吃穿用度、言语态度都成为他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描写方式。用这种手法来刻画女性形象,揭示女性内在精神灵魂,吴敬梓是曹雪芹之前的第一人,这也为后来《红楼梦》对女性形象的描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串通全文,推动情节:《儒林外史》中的各种女性形象,塑造意义何在

"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儒林外史》中的每一个短制故事,实际上都是一个人的传记,而其他人物都是围绕着主体人物展开,并在另一个短制的故事里,前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又成了次要人物。

这种环环相扣的情节,使女性形象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人物故事的发展中起到了推进等作用,而且这些女性形象不仅在艺术上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整个故事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也对芸芸士子的众生相也起到了正反衬托的作用。而且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写,也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中"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问题的反思和批判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对后世的影响(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8)

结语

《儒林外史》不仅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中的巅峰之作,同时他也塑造了一幅封建社会末世的人物画廊。这之中所描写到的才华横溢的女性形象、痴迷于做官太太的女性形象、丰富经典的母亲形象等,都浸染了社会家庭教育和社会大环境的因素,这也与当时传统文化道德,以及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和官方意识的影响息息相关。

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使《儒林外史》成熟的内容更加饱满,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女性形象真实的物质和精神状态,在此基础上得以更加全面的理解《儒林外史》中这幅封建末世人物画廊的整体风貌。

参考文献

《儒林外史》

《中国小说外史》

《礼记集解》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