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十七(1644AD)年二月的宁武关之役是一个王朝在垂死之际的最后一搏。在李自成率军扑向帝都北京的征途之上,除宁武外,从没有任何一座要塞能够进行如此顽强和英勇的抵抗。从崇祯十六年(1643AD)十月,三百年的大明朝进入了土崩瓦解的倒计时。是月,李自成率领麾下闯军从河南西进陕西,于柿园之役攻杀陕西总督孙传庭。并于次年(1644AD)正月一日,在西安建立大顺国,并改元永昌。正月初八,顺主李自成率精兵六万人,号称二十万,从长安出发,意欲夺取北京。二十三日,闯军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并于二月六日,围困太原,八日晨,叛将张雄纵火焚城,开新南门降闯,晋抚蔡懋德殉国、晋王朱宰烜被俘,太原陷落。休整了七日之后,闯军于十六日北上,逼近宁武关。宁武关由太原通向大同的必经之路上,不过此关就无法打通前往大同、宣府、居庸关和北京的道路。但是,李自成绝对想不到,他马上就要面对一场前所未有的恶战。

当六万闯军杀气腾腾的攻向宁武关时,关城内的守军只有区区两千余人。守关的将领,是山西总兵周遇吉。

明朝时期的宁武关(宁武关三十六时辰)(1)

宁武关

明朝时期的宁武关(宁武关三十六时辰)(2)

周遇吉像

周遇吉本是辽东锦州卫农家子弟,少年入伍,凭借着战功一刀一枪的从一个小卒子升到京营游击,崇祯十五年(1642AD)就任山西总兵,驻守宁武。周总兵勇武仁厚,治军有方,所以深受宁武军民爱戴。史载:

将军廉德,俸禄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然法令严明,秋毫无犯,军与民相安,宁武一边倚重焉。

有人认为周总兵是女真人,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因为在近现代民族国家兴起之前,人们对于“民族”的概念一贯是不以为然的。在当时大明朝的边军将士中蒙古、女真出身者可以说不计其数,以至于人们都已经逐渐的忽略了这些在现代人眼中也许是很“重要”的事。周总兵之妻刘氏为蒙古人,是一位美丽而强悍的巾帼英雄,据说刘夫人精于骑射,能于马上挽强弓杀敌,是夫君的贤内助。二月中旬,太原沦陷的消息传至宁武。周将军与监军副使王胤懋决定死守宁武关。在周总兵的感召下,城中有三千余名壮士为守护家园加入了守军,守军人数增加了一倍。但即使如此,面对着十倍于己的闯军,宁武关军民的决心和勇气无异于螳臂当车······

二月二十日,闯军兵不血刃的通过雁门关,到达宁武关外。李自成于城下二十里处立下大营,按照当时战场的规矩,李自成先是派遣与周遇吉有旧情的尤世禄前往城下劝降。闻尤世禄靠近,周总兵以持弓箭登城,张弓欲射的姿态表示了宁武关军民的决心。见劝降无效,李自成于是下令攻城。

按照闯军的攻城习惯:首先是大批闯军手持云梯、驱赶着裹挟而来的难民向宁武关扑去。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周总兵亲率精兵及城中丁壮开城列阵,与敌军短兵相接。闯军料不到周遇吉竟然浑身是胆,敢在一对十的情况下出城野战,于是前锋溃散。宁武守军乘势“歼其精锐”。然而,闯军毕竟人数上有着绝对优势,第二次进攻随即涌了上来,杀至黄昏,闯军已是兵临城下。周总兵于是下令全军退入城中,登城防御。并点燃了城头的红夷大炮。将闯军牢牢的压制在城,当时的情形是:

贼梯,碎其梯;贼穴,烧其穴。城数崩矣,囊土石补复完,以火器、神枪击死贼无算。

经过了一夜的激战,闯军死伤无数,但是关内的守军也勉励一个问题:火药已经也所剩无多。而此时闯军已的火炮则刚刚部署好,旋即就像向宁武关展开了猛烈的炮击。清晨,东门守将杨光隆中炮阵亡,守门兵士溃散。李自成亲自指挥人马涌入城中。这时,周将军突然亲率数十名精锐骑兵沿街杀出,对涌进来的贼军发动了决死一击。像李自成大喝道:“杀贼!”犹如天神下凡的周遇吉就这样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把李自成吓跑了。

遇吉以数十骑血战,出没如流星,当者皆死……遇吉身被数矢,大呼:“杀贼!”。自成辟易,不敢入。

虽然把攻入城中的敌军又打了出去,但是久经战阵的周总兵知道,敌强我弱,而且城内火药已经用尽,大炮成了摆设,于是军议决定率精兵劫营,试图对李自成进行擒贼先擒王的斩首行动。入夜,周总兵亲率二百敢死之士,夜半缒城而出,突袭李自成的大营,一时间闯军中大乱,只得退军二十里。

遭受如此惊吓的李自成下了狠心,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宁武关。在火炮的轰击之下,关城不断坍塌,闯军如潮水般拥入城中。面对着强敌的周总兵继续指挥巷战,即使是身中数箭,从战马上摔下来后依旧徒步奋战不止。史书这样记载了这位忠诚良将在人生中最后时刻是如何的英勇:

自成以兵围之(周将军)数重,将军大呼“挑战”,贼皆披靡,(将军)身亦被数十创,一蹶陷泽中。遂执将军,至城下支解之,颜色不乱。

因为闯军之前曾经扬言要屠城,所以在被杀害前,周将军曾向李自成提出“乘城击贼,皆我将令也,与人民无与也”,意图拯救一城百姓的生命。而仍在坚守的宁武军民则与周总兵的妻子刘氏一同目睹了他们的将军是如何被闯军折磨而死的全过程。周总兵的视死如归和对宁武关百姓的念念不忘令仍在坚守的军民“感愤流涕,争效死杀敌”,决心拼死保卫自己的家园;而将军的遗孀刘氏在“嗷然而哭”之后,便接替夫君担负起了指挥巷战任务。她召集诸将,“授以战守之策,诸将泣从之。

明朝时期的宁武关(宁武关三十六时辰)(3)

周遇吉忠骨

明朝时期的宁武关(宁武关三十六时辰)(4)

周遇吉墓

明朝时期的宁武关(宁武关三十六时辰)(5)

在殉国后不久,周遇吉的英雄事迹就传到了日本,并被日本武士奉为神明。

二月二十二日辰时,宁武关最后的时刻,到来了。

在刘氏的指挥下,全城军民“巷自为战,家自为斗”,与闯军展开了逐街逐屋的巷战。以至于闯军每前进一步,都会面临“伏兵皆发,出没如流星”的抵抗。然而,闯军毕竟占有绝对的人数优势,靠着人海战术,还是在黄昏占领了宁武城的大部分。守城将领崔云、杨鼎勋、杨鼎枢皆“大呼战于市,力竭乃死”。监军副使王胤懋在闯军攻入衙门时冠带堂皇端坐于大堂之上,从容就义。至夜晚酉时,刘氏率领周家一族男女老幼百余人坚守总兵衙门,开始了最后的战斗。从四面八方杀来的闯军被衙门中放出的枪弹和箭雨大量杀伤,不多时,已伤亡数百人。杀红了眼的李自成于是亲自率军“百计攻之”,但仍无法攻克小小的总兵衙门。最终,一名熟悉总兵衙门的战俘“引贼从北城下入楼”。得知大势已去的刘氏下令点燃剩下的火药。一时之间:

火药齐发,光芒触天,声如迅雷。阖门无贵贱,少长者皆焚死。

周氏一族百余人壮烈殉国。

但宁武关的血战仍在继续。各种记录表明,盛怒之下的闯军果真没有“食言”,对残存百姓大开杀戒。据戴廷栻所著《周将军传略》记载:

“自成屠城中老幼”。

《宁武县志》则记录了幸存守城士兵马某的回忆:

“贼既陷宁武,恨其久不下,屠杀一尽,血流成波有声”。

血洗宁武之后,李自成几乎再无敌手:三月一日,大同迎降;八日,阳和陷落;十一日,宣府失守;十五日,闯军通过居庸关;十六日,昌平陷落;十七日,贼军兵临北京城下,攻破外城;十八日,明毅宗于煤山殉国;十九日,李自成进入北京内城。

据说,在血洗宁武之后,李自成曾对臣下感慨到:

宁武虽破,受创已深,自此达京,尚有大同兵十万,宣府兵十万,居庸兵二十万,阳和等镇兵合二十万,尽如宁武,讵有了遗哉?不若回陕休息,另走他途。

在整个东征过程中,唯有宁武关之役成为这位“大顺天子永昌皇帝”挥之不去的阴影。

弘光元年(1645AD),明安宗追赠原山西总兵周遇吉为太保,谥忠武。对于一位武将来说,这是最高的身后哀荣。清康熙五年(1666AD),宁武关之役后二十二年,矢志抗清的大明遗民屈大均游历太原,望着晋王故宫的雕栏玉砌应犹在,遥想着周太保和那些有名无名的忠烈之士,这位岭南才子写下了如是诗句:

襟带河汾玉殿长,一朝弓剑委秋霜;

将军死战哀宁武,帝子生降恨晋阳。

马首关山空落日,城中歌吹罢清商;

悲风处处吹松柏,谁到并州不断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