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于朱家庄数十年,通过走访求证,史书县志记载,收集资料后汇编此书,通过书章再现干年前孔子宰中都的波澜壮阔盛况,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孔子51岁才出仕?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孔子51岁才出仕(孔子初仕地一一朱家庄秘传)

孔子51岁才出仕

植根于朱家庄数十年,通过走访求证,史书县志记载,收集资料后汇编此书,通过书章再现干年前孔子宰中都的波澜壮阔盛况!

朱家庄一带是孔子宰中都的遗址,千年中都风月吸引了大批的宾客前来观览旅游,了解孔子中都宰的遗址。他们有的是记者,有的是作家、有的是摄影师、有的是历史考古者,及研究孔子文化的爱好者等;因为我们这里有孔子讲书堂、钓鱼台的遗迹。还有古老的马踏湖沿岸文化及珍贵石碑等资料。

孔子宰中都,治于致密城,更名中都邑,是孔子走向仕途的初始地,也是孔子儒家思想的试验田。在人类历史中,从来没有一个知识分子像中国孔丘那样长期受到一个朝代接着一个朝代的风建统治阶级的尊崇。

中都遗址到底在哪里?孔子在中都有什么故事?中都的大街有什么人,发生了什么?马踏湖是什么样?为了让想了解孔子宰中都的人,能有一个详实的资料,《孔子治理中都》的问世,填补了孔子在中都的历史细节没有史记的空白,丰富了孔子文化的内容。成为了解孔子宰中都的又一佐证,让孔子宰中都遗址有迹可寻!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设人,与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前485年)诞生于同一时代,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任中都宰,无论在孔子的生平中,还是在历史上,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中都,是孔子的首仕之地,是他政治思想的试验田,更是儒家思想传播全世界的成形地和发源地。在中都这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虽然仅一年的时间,就表现了孔子杰出的政治才能。这一年是鲁定公九年(前501),孔子51岁。对于孔子任中都宰一事,《孔子家语·相鲁第一》中有详细的记载:“孔子出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途,路不拾遗,器不雕伪,市无二价。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史记·孔子世家》作'四’)方之诸侯则焉。”

从乱世中都到孔子初到中都,除三害,建学堂,修路,一个个详实而生动的故事,再现中都当年的风采。孔子出游,季桓子访中都,又别有一番情趣,老百姓含泪送孔子,孔子脱靴留念成为中都的千年佳话。

在朱庄的讲书堂遗址到到钓鱼台遗址,沿着马踏湖畔有1000多米,一路经过10多个遗址;有堂墩、夹沟,三尖子,龟卧坑,船路,东堤湾,官路,子树怀(槐)、草地,潭坑、南(难)路口,一直到苇湖的钓鱼台,每一个地名都有关于孔子讲学,游玩的传说.譬如:钓鱼台是孔圣人静心垂钓、思考问题净土,子树怀(槐)是众弟子咏诗颂歌、休闲健身的天堂,难路口是孔子刁难子路打虎的圣地等.....

朱庄大地遍布孔子的足迹,儒家思想积淀深厚,到处传颂着孔子施仁政、奉廉洁、进忠孝、遵礼仪、讲诚信、广博爱的儒家思想美德。如今,为了纪念孔子,传承儒家思想,这里的人们正修建孔子圣泽书院讲学堂、仁政院、思圣堂。对孔庙大成殿、孔子西湖钓鱼台、东门城楼“藏靴阁”正在规划之中。

第一章 孔子初仕中都

第一节 乱世中都邑

春秋时期,在今山东境内,齐、鲁,还有邾国、莒国,为争夺地盘战事不断。邾国在北边与鲁国接壤,“击柝之声相闻”,两国的毗邻关系,既有利害矛盾,又有相互的影响,从春秋初年开始,邾国与鲁国的关系就不和睦。因为鲁为周的同姓国,在周代各诸侯国的位次排列顺序上,亦即所谓“周班”,有“鲁之班长”的说法。鲁国的地位高,影响大,又与邾国为近邻,为了自己的生存,邾国千方百计地要搞好与鲁国的关系。在春秋时期,邾国国君多次到鲁国结盟朝见,以结好于鲁。但鲁为了扩展领土,将邾国视为“夷”而经常加兵于邾。仅<左传>记载,短短的二百余年里,鲁国对邾国的入侵就达十几次之多,先后夺取了邾国大量的土地。邾有时也不示弱,经常与当时的强国如晋、齐、楚相交结,求得保护,与鲁国对抗。

公元前639年,邾国灭须句(今山东东平)而并其地,须句国君流亡到鲁国。因为鲁僖公母亲的母家是须句,所以第二年鲁国出师伐邾,夺取须句,并让须句国君复国。邾国心有不甘,出师伐鲁。鲁僖公看不起邾国,竟然“不设备而御之”。大夫臧文仲劝谏说:“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希望僖公不要轻敌,认真做好战备,但鲁僖公不以为然。两军交战于升陉,鲁国大败,连僖公的头盔也成了邾军的战利品,被悬挂在城门之上。须句又被邾国所灭。但毕竟两国间的实力不可同日而语。公元前627年,为报升陉之役,鲁军征伐邾国夺取了訾娄(今山东济宁)之地。前620年又伐邾夺取须句,所以在两国的矛盾斗争中,占上风的主要是鲁国。之后,邾国统治者随着国势的逐渐衰微,改变了对鲁国的态度,从公元前585年始,多次朝鲁以求维持友好关系。之后邾国与鲁国的关系,随着彼此间力量的消长和当时大国争霸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时战时和,这种状况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

公元前501年,鲁国比较安定了些。季桓子的内部也由于仲梁怀被压服、阳虎出走、公山不狃在费城并没搞出什么名堂来而单纯些了。鲁定公和季桓子见孔子曾想到公山不狃那里而终于没有去,于是理解到孔子想做一番事业,但又终于还是拥护鲁国的当权派的,这也就增加了对孔子的信赖。这就是孔子能够出来从政的原因。孔子当中都宰是在阳虎失败出走和公山不狃在费城举事之后,这就不是偶然的了。季桓子和鲁定公暗自拨打算盘时,都认定了孔子会对自己有利,虽然他们都在为自己打算,但在任用孔子上具有一致性。对于季桓子来说:1、父亲季平子死时就有交代,要相信孔子,要依赖孔子。2、在平叛阳虎的政治斗争中,孔子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了季氏,季桓子觉得孔子这个人往后可用。3、鲁国名义上是鲁定公的,但实际上是季家在操纵。目前鲁国是个烂摊子,大夫家臣各行其是,互相掣肘,收拾这个烂摊子,季家必须给国家选拔人才。4、孔子是比较合适的人才,他的政见对眼下治理鲁国也是适宜的:“忠恕”可以缓和日益紧张的君臣关系,“仁政”可以博得民众的拥戴,“德治”可以用来限制家臣等私人的武力,“中庸”可以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基于以上几点,季桓子多次奏请鲁定公让孔子上朝任职。

对于鲁定公来说:1、平叛阳虎,也是帮他铲除了一个祸害,他自身也是受益者。2、孔子是忠君的,曾为鲁昭公奔与呼,他的忠君思想,让鲁定公与孔子有一种亲近感,很想依赖孔子。3、鲁定公想摆脱“政不在君而在大夫”的命运,很希望有人来帮助他,任用孔子,也许能够培植对付三桓的势力。基于这些,鲁定公决定委任孔子为中都宰。虽然如此,鲁定公对孔子的能力还是有所怀疑的。孔子在齐,齐景公不用他,从这些事上,鲁定公怀疑孔子的政见不合时宜。所以,先把孔子放到下面试试,如确有经天纬地之才,再提到朝中不迟。

中都邑的地理位置正处于邾国与鲁国拉锯战的中间,衰败不堪,游民多,乞丐多,盗贼多,社会风气败坏,富人奢侈,商人欺诈,女人失节。

第二节 辞行

季孙氏的封地费邑为公山不狃所盘踞,此人早有叛季氏之心,但却不似阳虎那样张牙舞爪,锋芒毕露。他比阳虎精灵,像一只鳖,常将头伸出来,脖子抻得老长,东望望,西瞧瞧,窥测方向,待气候对自己有利,再兴风作浪一番;不利,即刻将脖子缩回去。阳虎叛乱之前,曾几次派人去拉他入伙,观点上他支持甚至怂恿阳虎快些下手,但却一直按兵不动。阳虎叛乱失败,他异常活跃,四处吵吵嚷嚷,声讨阳虎犯上作乱的罪孽,似乎普天之下,只有他才对主子耿耿忠心,才无限地忠君尊王。他也将孔子视为一块肥肉,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要拉过来为己所用,扩大自己的影响。壮大自己的力量,发展自己的势力。他知道孔子在平息阳虎叛乱中立了大功,唯恐为鲁定公和“三桓”所用,所以迫不及待地派人请孔子到费邑去,共同治理这块地方。来使是一个娴于辞令的说客,他高度评价孔子的观点和思想,赞扬孔子的才干,给孔子戴上了一摞桂冠,留下了一连串的许诺。尽管孔子曾多次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公山不狃派来的这位花言巧语的先生还是将孔子说得晕晕乎乎。最使孔子感兴趣的是可以在费施行仁政德治,然后以费为中心,推而广之,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孔子答应了公山不狃的邀请,欲往费邑去。子路得到消息后很不高兴,气冲冲地来见孔子,说道:“公山不狃恶声狼藉,休为其花言巧语所迷。与此不仁不义之辈为伍,弟子亦感羞耻。无处去便长留阙里,永住杏坛,何必要到公山不狃那里去呢?”

孔子说:“昔日,文武尝以镐之弹丸之地而有天下,公山不狃既肯用我,难道我就不能以费为中心而于东方复兴文武之道吗?”

孔子虽然这样说,但最终还是接受了子路的意见,没有往费邑去。六月,鲁伐阳虎,攻打阳关。阳虎突围奔齐,齐国拘禁了他,他遁逃至宋,最后逃到了晋国,得到了权臣赵简子的重用。孔子说:“阳虎乃害群之马,赵氏收一祸根,其世必有大乱!”

月牙儿悬在半空中,刚才还是喧闹非常的杏坛,这会儿静悄悄的。孔子送走了最后一批学生,向四周看了看,心中感到一阵寂寞。自从创办私学以来,弟子日益增多,有的已经出仕做官,有的不愿为官,只求永远以师为学。自己的思想则是矛盾的,有时急于出仕,一展宏图;有时则把出仕做官的念头埋到了心底,只希望教育出一批贤能弟子,像周公那样辅佐君王,成为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材,通过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只有和他们在一起,心里才有一种踏实的满足和充实的感觉。这会儿他独自一人站在杏坛上向四周观望,弟子们的读书声,谈笑声以及为一个未解的问题而激烈争论的声音仍在耳际萦回。往日这时,他总是坐下平静一激动的心,而今日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今天南宫敬叔来到这里告诉他说,因夫子平叛有功,鲁定公决定委任他为中都宰。众弟子听后欢呼跳跃,纷纷要置办酒席为夫子庆贺。弟子们盼望自己出仕为官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要将一个乱糟糟的鲁国治理得民安政清决非一件易事。其他国家也处于混战中,齐国觊觎着鲁国,鲁国还想征服比自己更弱小的国家。越国已经灭亡,国王勾践做了阶下囚。吴国虽然已经取得了胜利,可是有谁能够保证它不再灭亡呢?……国家需要治理,天下需要治理,而且自信有能力将它治理好,难道因为难而就畏缩不前吗?犹如洪水滔滔,河那边正有无数灾民濒于灭顶之灾。那儿尚有大片的树林,可以伐木为船,但这些灾民不晓得以木为船的道理。自己渡过河去,告诉他们,就可以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河水太深太急,泅渡不仅有困难,而且有危险,难道能因此而不敢涉足吗?设若这样,自己所倡导的“仁”又何在?自己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处世态度又怎样解释?孔子信步走下杏坛,一阵秋风吹过,坛前的银杏树叶飘落了几片,随风滚到了角落里。他借着微弱的烛光仔细地看了看,心中不由一阵惊悸。银杏树从初春发芽到秋风中败落,其间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也曾为天地增添了美色,这会儿叶子却无声无息地掉落下来,不久将化作泥尘。诗曰“秋日凄凄,百卉俱腓”,这是它们在提醒自己吧?不要犹豫了,主张行得通就努力做下去,行不通还是教弟子以待后人。主意已定,心中顿觉轻松,在秋风中更感到凉爽,寂寞不觉消失。他提起灯笼向家中走去,要将这个决定告诉给妻子,以后妻子将更加忙累了……”

季桓子打心眼里欲擢用孔子,委以重任。面对鲁国这个烂摊子,他一筹莫展,百思而不得其计。近日来盗贼蜂起,讹诈成风。大夫家臣各行其事,互相掣肘。他本人虽说挟制定公,擅行君权,但对下属官吏与自己同样的行为却难以容忍,然而他又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他想到了孔子。在玙璠殉葬的争执中,在平息阳虎叛乱的斗争中,孔子的智谋与才干使季桓子心悦而诚服。再说,孔子的政见对他治理眼下的鲁国也是适宜的。“忠恕”可以缓和日益紧张的君臣上下关系,“仁政”可以博得民众的拥戴,“德治”可以用来限制家臣等私人的武力,“中庸”可以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他多次奏请定公让孔子在朝中任职,在自己身边工作,以便及时协商请教。但鲁定公是个见木不见林的人,他怀疑平息阳虎叛乱为孔子筹划,认为那不过是弟子们对夫子的赞美之辞。有人在他面前说,孔子在齐两年多,齐景公不用他,足见他的政见不合时宜,所以定公坚持先放到下边去试试,如确有经天纬地之才,再提到朝中不迟。就这样决定委任孔子为中都(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南朱庄、湖口一带)宰。孔子在冉求的陪同下来到季孙氏门前,只见季桓子立在台阶上,孔子急忙上前见礼。季桓子还礼说:“国君要召见夫子,斯在此等候多时矣。”

孔子和季桓子来到朝堂,只见南宫敬叔站在门外。南宫敬叔上前见过师礼,说道:“国君正在内厅等候,让弟子在此迎接夫子。”三人登阶入堂,迎面排列着左、中、右三个用丝绸挽结的门。季桓子与南宫敬叔举步从中门向厅内走去。孔子见后微微摇摇头,心中想道,中门是国君走的路,大夫走中门是越礼的行为。就在他略一停顿的时候,南宫敬叔觉察到老师的心境,自知失礼,又不便退回,满脸羞红。季桓子进门后不见孔子,正要问南宫敬叔,南宫敬叔悄悄扯了扯他的衣袖,季桓子不解,停住脚步发怔,这时孔子从东边的门进来。季桓子又看看南宫敬叔,见他面有窘迫之色,也正在看着自己。季桓子见状,知道自己失礼,暗暗佩服孔子的行为,只是他们“三桓”早已沿习成俗,哪里还把这些小节放在心上。但既然遇到孔子这样严守节礼的呆板夫子,只好处处以礼行事,便向南宫敬叔递了个眼色,尾随着孔子向厅内走去。

鲁定公坐在案边,几名侍从分列左右,孔子等人施礼问安后,分别站在离定公五步远的地方。定公令三人坐在已经准备好的坐席上,开口说道:“国家有贤人而不用,乃国君之过失。朕闻孔大夫久享圣人之名,今日有幸相见,望多赐教于朕,佐辅治理国家,重振鲁国昔日之威。”

孔子起身谢道:“孔丘乃村野鄙夫,何敢亵渎天颜。”孔子这原是谦恭之辞,对繁文缛节,他可说如数家珍。在国君面前,又是初次会面,是不能多说话的,只听国君讲是不会错的。定公询问了一些办学的事情,孔子一一具实回答。定公又问:“朕尝闻,为君主者可一言而兴邦,可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向季桓子和南宫敬叔扫视了一眼,见他们也都竖起耳朵在听,就慢条斯理地讲了起来:“一言何以兴邦?,设若君上知任重艰难,臣子知事君不易,上下谨慎,全力从事,不近乎一言而兴邦吗?设若君上一意孤行,不听劝谏,不近乎一言而丧邦吗?”

定公默默点头,少顷又问:“君使臣,臣事君,该何如?”

孔子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主执政,政者、正也,君行端正,臣下便会竭力服从。为人臣者难矣,办事忠心耿耿,人或以为谄也;潦草敷衍,误国误民,君主又会加罪其身。”孔子说着,仔细地察看定公与季桓子的表情。定公与季桓子的目光触着孔子的目光,急忙避开。南宫敬叔坦然地端坐于席上。孔子深知他们是不会愿意听这种各负责任的话的,但既要他出仕从政,不说怎能算是“事君以忠”呢?

南宫敬叔听出了老师的弦外之音。刚开始,夫子谈吐颇谨慎,那是因定公只是泛泛而谈。越谈越深入,越谈越接触实际问题,夫子便侃侃而谈了。他像似又在给弟子们讲课,这大约是作教师的职业病吧?南宫敬叔不愿老师此时多言,以免招来不快,便引开了话题:“夫子何不谈谈如何治理中都呢?”

孔子明白了弟子的用意,便不想在此久待,说道:“现在何必多言,只望一年后国君与两位大夫前往中都考察丘之政绩!”孔子说着向定公施礼告辞,季桓子与南宫敬叔也相继退出。

孔子从十五岁立志于学问以来,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孔子今年已经五十一岁,终于能有机会出任一个地方长官。中都就在曲阜西面百余里处,孔子要去上任,学生们都来送行。子路已在季氏处为官,孔子又推荐了冉雍去。而子贡想去做一做生意,懿子、南宫容早已成为家族的掌门人,要留在府中主事。孔子便委托曾皙、颜回在家管理大多数留下的学员。自己带了冉求、高柴、宰我、商瞿、闵子骞等一干人到中都去赴任。

“留在曲阜的,要安心学习;跟我去中都的,自然可以作一些仕途的尝试了。”孔子说。

“老师,我就要离开你一段时间了,我一定会很快来看你的。待我做成几笔大生意,我会带着钱来跟着你的。”子贡说。

“我知道你会做生意,我看得出你能赚很多的钱。”孔子说:“赐,你就大胆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吧!只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忘记最根本的东西,这就是读书人有责任为天下人谋事。”

“我知道了,老师。现在可能要离开你一段时间,临别前,我还想再问你一个问题。”

“说吧。”

“我想请教: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子贡问道。

“有,当然有啊!这个字就是'恕’。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是不是说,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贡回答说。

“正是这样,忠恕之道,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遵循了这条准则,就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社会秩序。 ”

“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 子贡又问。

“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说完又问:“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

“厌恶偷袭别人的成绩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子贡说。

孔子听了,高兴地点点头,说:“赐啊,你能够有这样的见解,我就放心了。你放大胆子去做生意吧,只是有一天到我的中都来时,不要与我谈生意上的事。”

子贡连声说:“一定的,一定的,瓜田李下……”

孔子目光虽然在看着子贡,心里却已想着颜回,待子贡说完,孔子对他点点头,将目光转向颜回,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你颜回一个人吧!”

颜回一直在毕恭毕敬听孔子和子贡说话,突然听到孔子这么夸赞自己,不由得有些不好意思,但又找不到什么来说。孔子望着他尴尬的样子,又说道:“颜回不是对我最有帮助的人,只是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曾子,你说呢!”

“是这样,正是这样。”曾子没想到孔子会问自己,稍一思考连声说。

“其实你也很不错,有你与颜回在曲阜,我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曾子,你最近有什么好的心得吗?说来让大家都听听。”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曾子说。

“说得真好,说得太好啦!”孔子提高声音将曾子说过的话又重复了一遍,然后说:“君子都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如今的社会,变化剧烈;人们的信仰,动摇不羁;原有的观念,出现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有采用'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才能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所以,我们大家都要记住: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重视和行动的事情。”

孔子说到这儿,停下来用目光与他的学生们一一道别,然后对曾子语重心长地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

曾子说:“我能理解。”

孔子听后,对曾子鼓励地点点头,然后转身离去。冉求、高柴、宰我,紧紧地跟在孔子身后。

学生们的目光追踪着孔子,直到他的套车拐进西边的一道山脉,再也看不见时,才把目光收回来。有人问曾子,说:“刚才老师说的道,是什么意思?”

“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曾子解释说。“老师刚才看起来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而并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其实,忠恕之道是老师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它贯穿于老师思想的各个方面。”

同学们听到这里,这才恍然大悟。

第三节 初到中都

孔子率众弟子马不停蹄、风尘仆仆的来到中都衙门入住,刚歇下脚、外面就下起了阵雨,他吩咐弟子们去休息,明天一早出去走访视察。深夜里,雨点劈劈啪啪地敲打着窗户。屋顶上的雨水刷刷地往下流。劲风阵阵,吹得花园里的樱桃树惊慌地东摇西晃,树枝不时撞在窗玻璃上。孔子已多次抬起头来,聆听着是不是有人敲门。当他明白这不过是风在捣乱,于是皱起了眉头。风雨声搅得他再也写不下去了,惆怅袭上了心头。他面前的桌子上摊着几张写得满满的草案。他写完最后一页,脱衣上床裹紧了披巾,拿起刚写好的治理中都的草案,又仔细重读了一遍,就这样辗转反侧的思考中睡去。

第二天一大早,在黎明前的薄雾里,马踏湖的湖面模糊地隐隐约约闪着光;湖水水冲刷着岸边的石子,发出轻微的哗哗声。湖水是宁静的,平滑的水面泛出一片银灰色,好像凝滞不动似的。湖中央,却翻滚着黑沉沉的水流,肉眼就可以看出,它正向西岸奔腾而去。这是一条美丽的、庄严的湖。在湖边一条狭窄的青石路上,孔子在前,弟子们紧跟其后,他凝视着湖水,突然回头说:“秋深了,你们看一望无际的树林里,树叶全落了。老榆树阴郁地站着,把满身皱纹藏在褐色的苔藓下面。无情的秋天剥去了它们华丽的盛装,它们只好光着枯瘦的身体站在那里。弟子们,我们来了,中都的春天来了,我们要改变这里的一切,大家有信心吗?”

“有”众弟子的齐声道。仿佛一群鸽突然振翅起飞一样,噼噼啪啪地响起了一阵掌声。一张张严肃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孔子一向很严肃,他说的这句话,却说得既亲切又鼓舞,一直在注意听他讲话的弟子全都轻松地笑了起来。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献计献策。

最后决定先到中都城外私访,于是孔子率领颜回、子贡等一班弟子视察民情。他们扮成了外地来的商贾模样,边走边看,边指指点点地议论着,谁也辨不出这位魁伟的阔商人就是新到任的邑宰。

郊野田园荒芜,一群群的贫民背井离乡,逃荒要饭。大路旁,一具具饿死的尸骨,乌鸦盘旋在尸骨的上空,呱呱地叫着,令人毛骨悚然。野狗疯狂地撕咬着一具血淋淋的尸体,那尸体突然哀号起来,挣扎着爬动了两下,就被野狗撕碎了。

孔子眉头紧皱,一言不发地望着这凄惨的景象和场面。

破旧的土城墙四处坍塌,城门破碎得只剩下几块木板。两个苍老的兵丁在城门口打盹,人们从破碎的城门中出出进进,畅通无阻。孔子一行随人群钻进破城门,所谓的中都城不过是一个较大的集镇,房屋矮小破旧,街道狭窄泥泞,孔子师徒从泥水中蹚过。

街上游民成群,乞丐成帮,三三两两,懒懒洋洋。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从一间茅屋中探出头来,四下张望了一阵之后,抱着包袱,鬼鬼祟祟地仓皇逃走。一伙人正在殴斗,一团泥巴摔在一个年轻人的脸上,一块石头打碎了一个老人的头,女人和孩子又哭又叫,在泥水中乱成一团。一个青年妇女在勾引一个小伙子两个眉来眼去地嘀咕了一阵之后便拐进了一个阴暗的小胡同……

孔子又用三五天的时间走访了三老、明绅和各界名流,了解中都情况,听取他们对治理中都的意见。经过视察和走访,孔子对整个中都了如指掌,治理的办法也随之形成。

孔子首先对所带来的弟子进行了人事安排,例如派曾皙专司钱谷,闵损专司刑名,颜回专司文牍,子贡专司文教等等,然后将原有的书吏差役召集一处,明确地告诉他们,留署试办一个月,办事谨慎,自守廉洁的留用,懒惰怠工,贪赃敛钱的革职。

一日,颜回见夫子独坐室中,锁眉凝神,便上前问道:

“夫子莫非是在为治理中都而犯愁吗?”

孔子叹了口气说:“万没料到,昔日繁华之中都,今日竟衰败到如此地步:游民多,乞丐多,盗贼多,社会风气败坏——富人奢侈,商人欺诈,女人失节。真乃百废待举呀。”

颜回进一步问:“不知夫子将如何使这中都百废俱兴?”

孔子说:“为师将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实施预防水旱灾害之措施,发展农业生产。第二,发展工商,安置游民乞丐。第三,以仁德教民,改良地方风化。第四,提倡节俭,革除奢侈恶习。第五,制定养生送死规则。第六,设立乡校,少年一律入学读书。此六条亦可称之为中都拨乱反正之方案。”

孔子征求了众弟子及社会各界的意见,略作修改之后便颁布实行,各派专人负责。

发动全邑农民,在高原地区开渠凿井,每遇旱天,有渠流井水灌溉。低洼地区修治近田的沟洫,加固堤防,遇到涝天,田中积水容易排泄,农作物不致涝死,这样以来,旱能抗,涝能排,无旱涝灾害,确保农业丰收。农民储粟既多,便不再有沿街乞讨和背井离乡者,游民和盗贼自然也大量减少。

设立大小工场作坊,委派梁绅领导,收集无业游民和乞丐入场作工,聘用技术人员教授。专制民间日用要件,出品精益求精,销路必须日渐扩大,不仅鲁国各地,连齐、卫、吴、楚等国的商家也要来成批购货的,产品供不应求。再添设分厂,扩大经营范围,少壮游民与乞丐,尽数入场工作,每日有应得的报酬,工作出色者还可增加工资,提升为头目。非但游民乞丐,连农民也纷纷入场工作。设立养老所,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民及无子女的老人聚集一处,从工场盈利中出钱供给他们衣食,使“老有所安”。

提倡节俭,改良地方风化。孔子首先要求署衙工作人员以身作则,强调一律穿布衣,戴布帽,出外步行,不用车马。大量裁减工作人员,让他们到工场去做工,节约开支,以素食为主,限定每月鱼肉荤腥的数量。取消服务人员,一应杂务均由工作人员自身料理。再组织人员向民间挨户劝导,讲仁,讲义,讲礼,讲德,讲居家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男子要孝,女子要贞节,让百姓皆知孝亲睦族的道理。劝导工商小贩等,生意买卖要诚实,使老少无欺,人民皆知诚实为贵,虚伪为耻。劝导当公务的役吏,做交易的民众,要忠于职守,取信于民,更不准贪赃受贿,鱼肉百姓。

在全邑四乡设立乡校,让青少年一律入学读书。挑选品学兼优,在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士人做教师,补助他们的俸粟,使教师的工资待遇高出社会上的一般人。

总之,孔子在用一个“修”字治理中都,使中都拨乱反正。四乡添设乡校,少年百姓,尤其是贫寒子弟,一律让他们修学;发展农业,发展工商,开办工场作坊,壮年百姓,一律要他们修业;成立养老所,使年长的百姓,尤其是那些鳏寡老人得以修养,保养身体,可望长寿。还有修身,修德行,修天爵等等。

忙活了近一个月,孔子独自一人来到马踏湖边,湖水在他脚下拍打着岸边的乱石。从遥远的西湖吹来的干燥的西南风吹拂着他的脸。马踏湖堤曲折地弯进陆地,中都邑城池顺着蜿蜒起伏的马踏湖畔伸展到很远的地方。古老的湖堤树林里静悄悄的。很久没有人收拾的小径长满了野草。被秋风吹落的枯黄的槐树叶,慢慢地飘向地面。孔子找了一块石头坐下来,脸朝着已经不太热的太阳光,来到这个僻静的地方《这里是孔子钓鱼台》,是为了回顾近期走访及思考成熟的方案的总结和如何实施。已经到了大干一场做出抉择的时候了,想到这里,他迅速起身,快步回衙门了。

第四节 正式上任

孔子命弟子放出消息,要素装骑马巡街,衙门正式为民开放,施政于民,造福中都邑百姓。老百姓早听说孔子的盛名,中都大街顿时沸腾起来,太阳今天也格外的热,卖纸扇的好象都由什么地方忽然一齐钻出来,跨着箱子,箱上的串铃哗啷哗啷的引人注意。道旁,青杏已论堆儿叫卖,樱桃照眼的发红,玫瑰大红枣儿盆上落着成群的金蜂,凉粉的挑子收拾得非常的利落,摆着各样颜色的作料,人们也换上浅淡而花哨的单衣,街上突然增加了许多颜色,象多少道长虹散落在人间。清道夫们加紧的工作,不住的往道路上泼洒清水,可是轻尘依旧往起飞扬,令人烦躁。轻尘中却又有那长长的柳枝,与轻巧好动的燕子,使人又不得不觉到爽快。一种使人不知怎样好的天气,大家打着懒长的哈欠,疲倦而又痛快。

秧歌,狮子,开路,敲着锣鼓,挑着箱笼,打着杏黄旗,一当儿跟着一当儿,给全城一些异常的激动,给人们一些渺茫而又亲切的感触,给空气中留下些声响与埃尘。感到一些热情,虔诚,与兴奋。乱世的热闹来自迷信,愚人的安慰只有自欺。这些色彩,这些声音,满天的晴云,一街的尘土,教人们有了精神,有了事作:上山的上山,逛庙的逛庙,看花的看花……至不济的还可以在街旁看看热闹,念两声佛。

天这么一热,似乎把故中都的春梦唤醒,到处可以游玩,人人想起点事作,温度催着花草果木与人间享乐一齐往上。男男女女把小船放到柳阴下,或荡在嫩荷间,口里吹着情歌,走乏了,便在红墙前,绿松下,饮几杯足以引起闲愁的清茶,偷眼看着来往的大家闺秀与南北名花。就是那向来冷静的地方,也被和风晴日送来游人,正如送来蝴蝶。

豆汁摊上,咸菜鲜丽得象朵大花,尖端上摆着焦红的辣椒。鸡子儿正便宜,炸蛋角焦黄稀嫩的惹人咽着唾液。新茶棚,一座挨着一座,洁白的桌布,与妖艳的歌女,对着老街上的老松。天气的爽燥使锣鼓特别的轻脆,击乱了人心。妓女们容易打扮了,一件花粗布单衣便可以漂亮的摆出去,而且显明的露出身上的曲线。好清静的人们也有了去处,积水滩前,西郊的苇坑,南郊的南路口谭坑,都可以垂钓,小鱼时时碰得嫩苇微微的动。钓完鱼,野茶馆里的猪头肉,白煮豆腐,白乾酒与盐水豆儿,也能使人醉饱;然后提着钓竿与小鱼,沿着柳岸,踏着夕阳,从容的进入那古老的城门。

到处好玩,到处热闹,到处有声有色。中秋的一阵暴热象一道神符,使这老城处处带着魔力。它不管死亡,不管祸患,不管困苦,到时候它就施展出它的力量,把百万的人心都催眠过去,作梦似的唱着它的赞美诗。它污浊,它美丽,它衰老,它活泼,它杂乱,它安闲,它可爱,它是伟大的中都邑。

马车上,铺户中,行人的手里,一张一张的全说的是孔子:孔子的历史,孔子的访问记,大字小字,插图说明,整页的都是孔子。孔子在马车上,在行人的眼里,在交谈者的口中,老城里似乎已没有了别人,只有孔子;孔子今天游街,不但口中说着孔子,待一会儿还可看见他。妇女们赶着打扮;老人们早早的就出去,唯恐腿脚慢,落在后边;连上学的小孩们也想逃半天学,去见识见识。到八点半钟,街上已满了人,兴奋,希冀,拥挤,喧嚣,车夫们忘了张罗买卖,铺子里乱了规矩,小贩们懒得吆喝,都期待着马车与孔子。还饶着一段游街,他们几乎要感谢那出这样主意的人,使他们会看到一个圣人坐在车上。

响晴的蓝天,东边高高的一轮红日,几阵小东风,路旁的柳条微微摆动。东便道上有一大块阴影,挤满了人:老幼男女,丑俊胖瘦,有的打扮得漂亮近时,有的只穿着小褂,都谈笑着,盼望着,时时向南或向北探探头。一人探头,大家便跟着,心中一齐跳得快了些。这样,越来越往前拥,人群渐渐挤到马路边上,成了一座肉壁,只有高低不齐的人头乱动。孔子的弟子和衙役出来维持秩序,他们拦阻,他们叫唤,他们有时也抓出个泥块似的孩子砸巴两拳,招得大家哈哈的欢笑。

等着,耐心的等着,腿已站酸,还不肯空空回去;前头的不肯走,后面新来的便往前拥,起了争执,手脚不动,专凭嘴战,彼此诟骂,大家喊好。孩子不耐烦了,被大人打了耳光;扒手们得了手,失了东西的破口大骂。喧嚣,叫闹,吵成一片,谁也不肯动,人越增多,越不肯动,表示一致的喜欢看那新来的中都宰。

忽然,大家安静了,远远的来了一队武装的衙役。"来了!"

有人喊了声。紧跟着人声嘈乱起来,整群的人象机器似的一齐向前拥了一寸,又一寸,来了!来了!眼睛全发了光,嘴里都说着些什么,一片人声,整街的汗臭,礼教之邦的人民热烈的爱看圣人呀。

孔子坐在马车上,向前挥着手,在车上坐着,"哥儿们,给他喊个好儿呀!"紧跟着,四面八方全喊了"好!"象给戏台上的主角喝彩似的喊着。孔子不出声,大家越看越带劲,也越舍不得走开;虽然他始终没作出使人佩服与满意的事,到底可以算不虚此行。

随着涌动的大军马车慢慢的驶到中都邑城门前,这时一骑快马从街上跑来,马上的差人扬鞭打马奔出城门,扬起一路尘土,守城门的两个兵卒,扬起胳膊遮住鼻子,众百姓急忙闪躲一旁。

孔丘望着远去得快马,待尘土渐渐消散,才下马走到城门前。

曾皙向前询问两个守城门的兵卒。

曾皙:“这是什么人?为什么出城不下马,牵着马走呢?”

兵卒甲应道:“咳,这里有钱有势之家,作威作福谁能管得了呢!”

兵卒乙上下打量着孔丘一班人,说:“看样子你们是外地客商,不知道这里的事,还是该干什么赶紧去干,别耽搁着。”

曾皙点点头,说:“多谢你了。”

孔丘一行一路走进城来,经过关厢,顺路察看。

城堡关厢是最热闹的地方,卵石铺成的道路,街上人川流不息,买卖倒也兴隆。两侧零零落落有几家店铺,有卖丝、帛的绸布店;有卖酒、盐、红枣、花生食品的杂货店;有卖锄头、镰刀、斧头的铁匠铺;也有卖寿材、寿衣的棺材铺。

孔丘一行经过关厢,转了个弯,径直奔向都宰衙门。

衙门街上冷冷清清。眼前一座陈旧的土坯庭院,木制的门楼下,虚掩着两扇红黑两色相间的大门,漆皮已经脱落,斑驳陆离的。两个第一天上班的差役抱着双臂,肩膀斜倚在门边,晒着太阳在聊天。

差役甲:“今年快入冬的天还真不错,老天长眼,太阳暖和着呢!”

差役乙:“太阳暖和也不能抵饭吃,眼下就盼着新官快上任,能赏点粮米度日呀!”

差役甲:“听说这回上任的都宰大人,可是位圣人!”

差役乙:“这我也听说了,就盼着当官的能为百姓办点事!”

差役甲:“办什么事啊?你听说城西那个羊贩子沈犹了吗?”

差役乙:“有点儿耳闻!”

差役甲:“现在那沈犹氏可是发起来啦!”

差役乙:“那还不是欺行霸市、坏了良心发的财。”

差役甲:“这小子每天早起在家里用盐拌草料喂羊,再把羊用水灌饱了,然后拉到集市上去卖!”

差役乙:“就这么个缺德的东西,他就没有人敢管!”

差役甲:“你还别生这个闲气!衙门后街那个溃慎氏家的缺德事就更别提啦!”

差役乙:“你说的就是那家牲口贩子?”

差役甲:“是啊!为富不仁啊。”

差役乙:“这样的事衙门也不好管。”

差役甲:“那就看咱们这位都宰大人的能耐啦!”

孔丘一行人走到衙门前。

两个差役看见几个陌生人向邑宰衙门走来,连忙起身询问。

差役甲:“你们几位有何公事?是什么------?”

曾皙没等差役的问话说完,主动走向前来说明来意。

曾皙:“这位是新上任的邑宰大人。这些人是跟随大人理事的。”

两差役看到新官到任,还带着四个从人,忙不迭的施礼问候。

差役:“见过邑宰大人!小人们听候差遣。”

孔丘:“你们随我进来说话。”

孔丘和气的招呼两个差役一起走进衙门里面问话。

孔丘又邀会了一些乡绅、长者,诚恳地向他们询问中都的民风、钱粮、有那些急于需要做的事情。从他们口中得知中都有“三害”一是老虎、二是恶霸张龙、三是恶霸赵鬼。

孔丘面对着中都农田荒废、富户奢侈成风、欺行霸市、有伤风化的状况,对曾皙、闵子骞、仲弓和颜回说出了自己治理中都的打算。

曾皙:“夫子将从何处入手,使中都兴废利治耶?”

孔丘:“中都城要做到没有一块荒废的土地,没有一个游手闲人,要抓紧兴办学校。要让百姓安居乡土,按时令做好该做的事情;人人要能省吃俭用,乐于勤勉做事,人人都要尊敬君主、亲和长辈。”

曾皙:“今日中都风气败坏,市井衰落,百姓恐怕难以令行禁止。”

孔丘:“百姓们嘴上赞成的事,就顺从他们去做;百姓不赞成的事,就对他们说明道理,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做。我们要先除三害,取得老百姓的信任,然后再办学堂”

第二章 除三害

中都有个恶霸叫张龙,是季桓子张夫人的弟弟,他依仗季桓子的权势,花言巧语骗村民们说他可以帮大家致富,于是被贫苦的村民奉为救星。他带着村民们冲入富有的村民家里,杀了他们和他们的家人,抢了他们的财产。大家在瓜分财产时,张龙站起来对贫苦村民们说:“这些财产以后就是我们大伙了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但这些财产很难分,象这大房子拆了每人只能分到一块瓦,不如选一个人来看守并负责在大家需要时发给大家。我是带领大家致富的,应该由我来负责。”贫苦村民们大多数人心里很感激张龙,非常支持由张龙来负责,有少数人心里不高兴,也不好说什么。张龙于是搬入大房子,过起了过去富有村民的生活,并利用他发放食物的权力,通过小恩小惠慢慢笼络了一批狗腿子打手,谁跟他过不去就揍谁,村民们虽然还是住在破烂的小屋里,但也都老老实实地过日子。过了一阵,大家坐吃山空,有好多人开始不满。张龙灵机一动,对村民们说,“我们要鼓励大家经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村民们穷怕了,热烈支持,张龙也就乘机打着做生意的旗号把公家的财产一点点占为己有。村里有几个娃娃多读了几本书,想不通为什么总是张龙当村长,为什么大家做生意总是张龙的儿子赚大钱。有一天,他们憋不住了,跑到张龙家门口村里的一块空地上静坐,要求张龙允许大家民主选举村长,张龙一听火大了,说:“妈巴子的,老子带着你爷爷杀土豪分田地时你还不知到在哪个娘肚子里哪,不管你,你就要拆我的房子了!”那几个娃娃说:“不是的不是的,我们只想你出来跟我们来说个理。”旁边几个秀才和村民也出来帮腔说:“小娃子要的是个理。”张龙说:“你们霸着村前公家的地就是犯法!”于是他叫了几名护院拿着大棍出来要撵娃娃们走。村里的一些村民看不过去,出来挡住护院说“娃娃们说的是个理,村长你也听听吗!”张龙心理害怕了,心想要退一步的话这老脸还往哪放,不杀他几个人哪能保我家大院二十年内不被人推倒?于是一声令下,一大群护院拿着大刀、火铳冲出来,见人就砍、遇阻就烧,顿时村前空地上火光冲天,鬼哭狼嚎,血肉横飞,村口空地上静坐娃娃和围观的村民死的死,藏的藏,跑的跑,多数村民吓的躲在家里大气不敢出一口。第二天早上,村里到处都站着手拿大刀和火铳的护院,张龙宣布:“我村昨晚发生暴乱,一小撮暴徒手持木棍、石头向我护村队员袭击,我护村队员为了保护村民和村子财产的安全奋起反击,在村口空地上没有打死一个娃娃。”。村民们有些人心里不服,但也没法。有些拍马屁的人马上欢呼起来,他们赞扬张龙英明果断,要不这帮娃娃得把整个村给毁了。

因为他是皇亲国戚。所以呢,这个恶霸就依仗着自己的势力,祸害乡里,鱼肉百姓。都知道他杀了人,大伙们敢怒不敢言,谁也不敢得罪他。

孔子私下里早就听说了这个恶霸的种种罪行。收集了很多关于他的罪行,千里迢迢来到曲阜去告御状。结果被季桓子看了奏折,最后说了句“罢了”。孔子回到乡里,将计就计,让大伙在田地里挖了一个大坑,让衙役把张龙押到坑旁,宣布季桓子口令“耙了”把这位可恨的恶霸张龙埋在土里漏出一个头,用铁犁真的就把他给“耙了”。

最后季桓子非常愤怒,问他为什么抗旨。孔子说,你不是说要耙了他吗?我这是在执行您的命令啊。吾皇万岁,季桓公英明。最后,季桓子怕孔子奏明鲁定公,定一个徇私枉法的罪名,也是无可奈何。

中都还有户姓赵的恶霸叫赵鬼,赵家的良田百亩,骡马成群,老恶霸欺压百姓,作恶多端,再加上赵家少爷学了点武术,异常凶狠,无人敢惹。赵家真是有财有势,横行霸道。

却说赵家雇有一个车夫,家里虽贫苦出身,有一个女儿,眉清目秀,身材苗条,人又聪明。赵家少爷尚未成亲,又是个好色之徒,早就对车夫的女儿起了歹心。这一天,赵少爷趁天黑偷偷跑到车夫家,对车夫家人说:“车夫病了,想看看女儿,让她马上过去一趟,”车夫家人想都没想,他的女儿急的直哭,忙跟着赵少爷前往赵府,恶少直接把姑娘带到他的房间。姑娘问:“我爹呢?他怎么样,快带我看看去,你把我带到这干什么。”赵少爷嘻嘻的笑了几声;“这还不明白。”说着上前拉扯姑娘的衣服,强行要对姑娘非礼,正这时,车夫闯进了屋里,大声吼着:“你要干什么?”其时,车夫早就看出了赵少爷的诡计,暗中偷偷的跟踪他很长时间,恶少凶狠的说:“我想娶你女儿。”车夫说:“我宁肯把她喂狗也不嫁给你。”赵少一听火冒三丈“嗖”地拔出短刀,朝姑娘刺去。嘴里还说:“我得不到的,谁也别想得到。”车夫情急中拦身挡住恶少,一把抓住刀身,残忍的恶少用力一抽,可怜的车夫惨叫一声,手被刀割到骨头顿时鲜血淋民间故事漓,恶少骂了声:“不识抬举的老东西。”反手一刀刺死了车夫。

  事后,老恶霸扬言:“谁要是敢报官,我爷俩陪他们玩玩,要钱,要命我都不在乎!”那年月天下乌鸭一般黑,哪有老百姓说理的地方,车夫家人只好忍气吞声地抬回尸体草草埋葬了。

从那以后,车夫的女儿也失踪了,就是她的母亲也不知她的去向。,赵家是臭名远扬,家家户户宁肯出去要饭,也不去赵家当朴人。赵家虽然有钱有势,就是不管穷的也好富的也罢,就是没有姑娘肯嫁给他家。

  二十天过去了,这一天,中都来了个卖艺的小伙子,小伙子虽说衣衫破旧,长得却眉清目秀,他除了舞枪弄棒卖艺外,总是站在那原地不动,对大家说谁能把我拉倒,我就情愿上谁家当车夫,并且三年不要工钱,有几个觉得好奇的人上去试了试,别说把他拉倒,就是动也不动,小伙子简直如同生了根一样。赵恶少听说这件事后,也赶过来,说也怪,他用手轻轻一拉,小伙子扑腾摔倒了,但小伙子还是挺爽快的收拾了一下东西,第二天就到恶少家当车夫了。

  赵恶少高兴的不得了,这回找了个便宜的车夫,老百姓都为小伙子捏了一把汗。

  有一天,恶少忙出去赌博等用车,匆匆忙忙闯进车夫住的棚子,正赶车夫换衣服,恶少呆了,原来这车夫是一个漂亮的大姑娘,把恶少美的也不问根由,上前就动手动脚,姑娘先是不理不睬,直到恶少从背后抱住姑娘,姑娘才一个“仙人脱衣”“咚”的一声将恶少摔出一丈开外。

  赵恶少气的浑身发抖,姑娘却笑嘻嘻的说:“少爷莫急,久闻大少爷武艺高强,刀棒使的又好,今天你不如把你爹和乡亲们找来当个证人,如果你的刀或棒能把我的衣服刺破,我就嫁给你为妻。”这恶少美的心想就凭你一个小黄毛丫头还想赢我。我这不白白得个漂亮媳妇吗?于是,他把此事告诉了老恶霸。

  不一会儿,老恶霸带着乡亲们都来了,只见姑娘不慌不忙的对恶少说:“少爷,准备好了吗?”恶少凶狠的说:“开始吧。”恶少舞动大刀扑了上来,一时间姑娘上下跳串、棍左右盘旋,恶少使尽全身本领,别说是刺破姑娘的衣服,简直连姑娘的边也没沾上。姑娘却偏偏闪展腾挪,不时跳到恶少跟前,一会又串到恶少身后,逗得恶少眼花缭乱,又急又恼,手中一紧,一刀比一刀更快,一刀比一刀更猛,刀刀带着风声,把姑娘逼得步步后退。周围的人看得目瞪口呆,大气也不敢出。就在这时,姑娘突然往后闪了一闪,双腿叉开,叫道:“往这砍,你要是砍不着你就是蠢驴,你家就会断子绝孙。”恶少气的哇哇直叫,举起长刀猛的向姑娘扑了过去,姑娘往后“噌”的串出老远,恶少停不住脚举刀砍了过去,只听"扑哧",“哎哟”,长刀正砍在姑娘身后老恶霸的胸上,不愧是学过武的砍的这个准,给老恶霸一个大开腹,老恶霸当时就没气了。

  赵恶少一下傻眼了,还没等反过神来,只见姑娘冲乡亲们说:“各位大叔,大婶,兄弟姐妹们,你们说这恶少亲手打死了他的亲生父亲,你们说他该不该死。”“该死。”乡亲们一口同声的说。姑娘接着说:“那好,现在是你们有仇报仇,有冤报冤的时候了。”乡亲们这才反过神来,一拥而上,棍子拳头的活活把恶少打死了。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姑娘就是失踪的车夫女儿,孔子想除掉赵鬼,找到车夫女儿,让她亲手给父报仇,命武弟子在二十天内速传她一身好武功,为了给父报仇,她勤学苦练,迅速掌握了技巧,在孔子的帮助下,她巧计终于将恶霸父子除掉了。

孔子带领众弟子把中都邑治理的有声有色,子路在季氏门下为官,由于季氏的衰败,子路不得不投靠老师,但是他性情野蛮粗鄙,年龄比孔子只小6岁,那个时代所谓弟子:年龄大的为弟,年龄小的为子,统称为弟子。子路认为孔子一直对他惜言如金有偏见,自己的位置不是第而是子,这次到中都一定不能让老师和师兄弟看不起自己。

孔子理念主“仁”而不喜欢“勇”想改掉他的毛病.一次领弟子游马踏湖,攀上马踏湖畔,百花齐放,香气扑鼻,孔子看到湖水碧波荡漾,觉得有些口渴,于是让子路去湖边取水.子路来到湖边看到一只大虎在湖边饮水,心中暗想,我初到中都把老虎打死,就可以树立我的威望了,孔子决心除中都“三害”的事,子路早有耳闻,于是快步向前,一把死死抓住老虎的尾巴和老虎搏斗,老虎体力不支,急于逃命,向前猛蹿一下子将老虎尾巴拔下来了。其实,孔子让弟子引诱老虎已久了,早布下了天罗地网,老虎哪里能跑掉呢?窜出不远,就掉进挖好的陷阱里了。子路把虎尾挟在腋下,盛气凌人见孔子说:“书上有教打老虎的没有?”孔子说:“书上没论讲,但听说一等打虎按虎头,二等揪虎耳,三等抓四蹄,四等拽虎尾.子路羞愧而去.子路心想我好心救大家,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实在不行我干脆撂挑子走人,于是揣起一块石头再见孔子.孔子说:一等杀人用笔,二等杀人用口,三等杀人用拳,四等杀人用刀,最下等的人用石头.子路听后,悄悄把石头扔掉,此后老老实实跟老师学习了.

子路想回家探亲,孔子对他的性格不放心,怕他惹是非,就对子路说:“我在你手掌上写[忍耐]两个字,这段时间不要擦掉,如你能做到,就同意你回家。”子路同意了.子路回家后,赶紧处理事情早日回中都,一天他一大早出去办事,很晚才归家.发现妻子和一男子对饮.就想冲入打人.但想到手上要保留的字便冷静下来.仔细一看,原来男子是母亲所扮来吓唬小偷不敢入屋的.

经过这两件事,子路彻底被感化了,有一次孔子出门和荣子交流诗歌,由于开心多饮了几杯,回到府中看到空无一人,都出去玩了,顺手拿了一根棍,怒气冲冲出来要严惩他的弟子们,众弟子一看事情不妙,都跑的无影无踪,只有子路没有跑,他接过棍子,然后又把棍递给孔子,俯下身子一只手护住孔子的腰,孔子见子路没跑,越打越来气,最后打的手麻,没有力气打了才罢手,由于是深冬,天气严寒,喝了酒又有点困,做下来休息,子路赶紧抱来一堆柴火,为孔子生火取暖,孔子走到哪里,子路跟到哪里,只要一停下来,就马上点燃柴火,为孔子取暖。第二天,孔子醒来问子路,“他们都跑了,你怎么不跑呢?其实我本意也不愿意打你,你跑了也就没事了。”子路说,我看你面带怒色,一定很生气,如果我们都跑了,你的怒火没地方撒,你会更生气。”孔子又问,“我打你的时候你为什么一直用手护着我的腰?”子路说,“我是怕你不留神闪了腰”。孔子听后两眼含泪。从此以后孔子对子路和其他弟子一样,无话不说,无所不谈。成为孔子最得力的弟子之一。

第三章 结识朱荣办学堂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谁能把“名利”二字拿得起、放得下?谁能在关键时刻急流勇退,来一个华丽转身,毅然辞官“下海”经商,没有几年便成为名闻遐迩的大富翁。答案可能会很多。但是,朱荣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佼佼者。

孔子除了三害,在中都有了影响,但要想中都长治久安,还必须办学堂,让中都老百姓懂道理,知礼仪,经商致富。孔子和邾隐公有私交,邾隐公飞鸽传书让朱荣务必帮助孔子。

孔子去拜访朱荣,说明来意,办学堂有困难,朱荣和孔子聊天,情投意合,对孔子的作为早有耳闻,答应捐助资金修建讲书堂,朱荣在中都三尖子有一个闲置的大宅院,愿意捐献出来用于讲书堂,修缮所需的木材、砖瓦都无偿奉献,为了方便师生饮水,再打一眼带石井栏的深井。

建成的孔子讲堂大成殿三楹,堂、室、门、庑、庖、库、池、井等建筑一应俱全,前面是大门,门楣上书“圣泽书院”,两侧书有“道传千古;德集大成”的对联,进了此门之后是第二道门,门楣上书“道冠古今”四字,之后便是主体建筑,上书“孔子讲堂”四字。

孔子还拜访了汶河西岸的荣启期,他办学早,有几十个弟子。离中都有2里地(现在的荣庙村)当时荣启期外出了,后来荣启期因为年事已高,把优秀的老师和弟子都并入孔子的讲书堂了,他有时也去讲课,扩大了讲书堂的规模。

朱荣的爽快答应和慷慨解囊让孔子很是感动,老泪纵横。连声感谢,道别前约定要帮助荣子做生意。

朱荣是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谋略家、军事家和实业家。他出身贵族,但博学多才,与朱隐公是叔兄弟、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邾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来到中都,他悄然退出“官场”,为避兵变,邾荣更名为朱荣,变官服为一袭白衣,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被中都老百姓尊称“商圣”,是我国儒商之鼻祖。他的一生,由流亡者到大富翁,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

朱荣经商致富后,认为自己年岁已高,就把行店的生意交给长子经营。他自己却带上夫人和小儿游山玩景,饱览山河。他们沿着黄河而上,一路经过汴梁、郑州、洛阳,曲阜,中都游游转转,既观风景又了解市场行情。再西行爬上了九岭十八坡,来到中都站在马踏湖背上西望:“啊,好大的一个湖啊!真是碧水蓝天,气象万千,太美啦!”又见沿湖的山下有一个集市,店铺门前人们熙熙攘攘,大树底下摆满了杂货小摊,别有山村野市的自然情趣。

第四章 孔子帮助朱荣做生意

朱荣闲暇找孔子聊天,或坐小舟湖中游弋,了解到这儿自从孔子宰中都渔船在湖内撒网,湖边有牲畜交易,集市上买卖秩序良好,人们勤劳朴实、好客厚道,心里不胜欢喜。

朱荣还了解到当地盛产山珍野味、肉类皮毛、粮食药材等土特产品,但是,农民缺少食盐、葛麻布衣、日用杂品等。于是他心动了,要为这里的人们办点好事。朱荣开办了中都大药堂,让中都的乡民有病可医,有药可服。他和孔子商议要把这儿的土特产品贩出去,把当地缺少的货物贩进来,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

孔子向朱荣介绍一位马掌柜,此人极具生意头脑,但缺少资金,所以一直做不成大生意。朱荣表示愿意承担所有投资,两家合伙做生意,双方达成了协议,买了一块地,请工匠们盖起了一个山货行、骡马店,雇用了几个生意能手,买了十几头骡子,找来赶牲畜的赶脚,做起了收购山货的生意来。孔子授意朱荣和马掌柜:“咱们收购各种商品的价格都要比别家收购的价格高一些,让卖主多沾利益,生意就好一些。”朱荣、马掌柜照办了,来卖货的人都说新来的掌柜收购价高。一传十,十传百,供货人都往这里跑,不到一个月时间,各种山货就堆满了几十个大库房。孔子见货越来越多,就派弟子主动到库房帮忙,大家把每种货物进行分类打包,等待外运。

然后,朱荣、马掌柜按照孔子掌握的销货信息与各地商贾的需求,先把各类上等货用牲口驮运出山,送往各地出售。各处商人见朱荣守信都给了好价钱。得款后,他们再到市场购买食盐、葛麻布衣和日用杂货等运回。孔子又授意朱荣、马掌柜:“出售时,要低于以往市价。”这样,货物很快就销售一空。朱荣把生意交马掌柜打理,他又要去看看别的生意。

马掌柜把这次往返来回的利润一盘算,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入。此后,没有买到盐的人都找马掌柜要求进盐,没有买到布的人要求进布,马掌柜忙得应接不暇。孔子深解民意,在他的指导下,按着不同的需求进货,尽量让大家满意。远近的商贩们闻风而至,供货的、进货的络绎不绝,商贩们到山区购回的大宗货,按一般收购价再加价付款,提高了他们供货的积极性。食盐回来时优先批发给这些商贩,让他们到山区以盐换货,商贩们见利更大,奔波于山区和行店之间。就这样,当地的农民也都纷纷来批发些盐和日用杂品下乡去卖或换货,学着做转运生意,渐渐地也都富裕起来。原来这里的几家收购行店的人们看热了眼,见朱家的生意做得活络,生意兴隆,也都用朱家的同等价格到远处收购大批货物运回交给朱家,孔子和马掌柜商议再给他们提价收存,他们也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货源越多,光靠骡子驮运不适应了,孔子就和马掌柜商议利用马踏湖有利条件采取水运,买木料请梢工连成木筏,用牛皮装粮货通过运河运往东平等地销售。几个月后,又派人买了几只运货大船,生意越做越红火,中都的名气越来越大。红红火火的生意又吸引来了外地购货的骡马驮队,朱荣又把各种中等货都便宜供给他们,让他们再来时带进行店需要的商品货物,如此又为行店增加了运力,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店内长期掌握着大量存货,他们收些大批货物,用木筏或木船运来后交了货,再批发些食盐和各种杂货,装船逆水运回销给农民。就这样,中都的生意做大了,来往的人多了,各种生意都好做,有货不愁销,人人有利可图,大家也都渐渐地富裕起来,许多人家扒掉草房盖瓦房,真正形成了一个商品的大集镇。

孔子、朱荣、马掌柜经商有计划,有预见性。他随时了解农业生产和粮食价格的变动情况。贸易的物质以将来迫切需要者为最有利可图,夏天要预测皮毛商品,冬天要预测葛麻商品,手中还要经常掌握着实物的积蓄,手内不要多存钱,要加快资金周转,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他们经常给伙伴们讲这些道理,要求大家薄利多销,大家都乐意听从,并跟着他学做生意。

时间长了,来为行里帮工的妇女们与朱夫人熟了,也都跟着她学缝衣服。夫人教她们种桑养蚕,抽丝织布,男女老幼的衣着也有了改观。

孔子和朱荣、马掌柜为中都出了一条致富路,给商户传播了经营之法,又积累了几十万家财,他们把绝大部分资财都分给好友和乡邻。朱家和马家与孔圣人是世缘,对后世影响深远,据史记、碑文、朱氏家谱等资料介绍:宋代朱熹修孔史,元代朱家朱晋和马家后代马栎庵,马之贞、民国时期朱氏与马方阁和马焕奎父子又多次保护和修建孔子讲书堂,钓鱼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