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说起

大家都知道,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的写作历尽艰辛,忍辱负重,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请注意“纪传体”三个字指的是史书的体例,本文就从《史记》说起,谈谈历史上各种史书的体例。

史记各体例篇目(读史必看从史记说起)(1)

相关概念、史书的分类

历史:关于人类发展、人类社会进程中一系列活动事件的记录。

史官:古代指掌管官书的人,负责记言记事。

记史的作用:记录事实,鉴往知来,劝善纠恶。

正史:官方所修的正宗和正统的史书,如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为二十五史。

别史:官定的正史之外体例较自由、题材较多样、内容范围较大的史书。

野史:一般是指私人所撰写的以史实为基础的笔记、传记、杂录、趣事等。

史书按照体例区分如下: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政制体(典志体)、学案体、史评、方志等,以下分述。

史记各体例篇目(读史必看从史记说起)(2)

编年体

按年代月日即时间的先后为顺序,依次叙述历史事件的体例。优点:史实的发生、演变,可以明确表示其时间位置,给人清晰的历史时序感;同一时间的各件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较为明确。缺点:前后关联的事件,常因为其它事件之交错发生而间隔,难以叙述得完整,显得杂乱。如:《春秋》、《资治通鉴》。

史记各体例篇目(读史必看从史记说起)(3)

纪传体

以人为主体和中心,围绕个人叙事来反映历史事件的体例。首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即以“纪”总括为纲,以“传”详叙其事,“表”列出系统,“志”分述门类。优点:描写人物生动、记述史实详细,分析资料完整;缺点:人物事件在不同的部分会重复。

纪事本末体

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体例,首创于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他将《资治通鉴》中按照时间顺序记载的一个体系的事件集中在一起,由本至末进行详述。优点:记事连贯,逻辑条理。后世史家纷纷效仿,历代都有相应纪事本末体史书。如:《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著的《明史纪事本末》等。至明清名称多为各种“纪略”“方略”。

政制体(典志体)

以国家管理所使用的典章制度为中心,分门别类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渊源、发展和演变的史书。《史记》《汉书》中也有相应的典章方面的章节,但所述的时间和内容都比较局限。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志体政书是唐代杜佑著的《通典》,包含上起黄帝、下至唐代宗的典章制度。

唐杜佑撰《通典》、南宋郑樵撰《通志》、元代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合称为三通。

史记各体例篇目(读史必看从史记说起)(4)

学案体

记述学术源流、发展和演变的体例。每一种学案要说明该学派的世系、渊源、案主及生平、学术思想、学术论著、相关评论等。这是学术思想史的专类,为学者们研究历代学术思想提供文献资料。如:《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清儒学案》等。

史评类

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唐朝刘知几著的《史通》是中国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史通》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史学理论指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史学批评则包括评论史事、研讨史籍得失、考订史事正误异同等。

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共三十六卷是史评名著。

方志类

又称地方志,是记载地方情况的史书,特点是记述详尽,是了解地方历史的重要资料。如:早期的《尚书-禹贡》、《山海经》就有地方志的特点。后世沿袭演变,有记述各地的省志、府志、县志等。

史记各体例篇目(读史必看从史记说起)(5)

名人读史

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可见读史要求独立思考,有自己的史观。

毛泽东:一生爱读史,善于与现实相结合,以史为鉴分析得失。尤其爱读《二十四史》,经常评点古今人物,留下很多经典评论: “不可沽名学霸王”“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公开出版物有《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

英国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 “云竹文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