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内新增438万个新增学位(逾2万个小学学位)(1)

近日,英德市人民政府印发《英德市幼儿园和中小学建设专项规划(2018-2035)》,计划按照均衡发展、分类指引,多规合一、合理布局,统筹兼顾、适度超前,因地制宜、近远结合,城乡统筹、面向实施等原则,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该规划提出,至2022年,新增幼儿园学位6540个,其中城区2100个;新增小学学位21015个,其中城区7830个;新增初中学位6150个,其中城区3900个。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到规划期末,打造全国一流、英德特色、示范引领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焦莹 通讯员 万山河 林晏伟

现状

优质公办幼儿园比重偏低

至2022年小学学位需求将达91469个

一直以来,英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发展。通过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深化教育改革,系统地解决教育发展的各种问题,英德幼儿园、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然而,英德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仍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城乡、区域、校际差距的问题未有效解决;城区与偏远镇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教育发展水平与现代化要求差距明显;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教师资源在区域、城乡、校际、学科之间配置不均衡,教师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随着适龄人口规模结构的改变、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同时面临提升质量、调整规模、优化结构的发展重任。

根据预测,未来5年,英德的学前教育、小学及初中适龄人口将保持增长,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先下降,然后逐步恢复增长,尤其“二孩”政策实施后,学前教育适龄人口将迎来一个高峰期,全市在校生数必将稳步上升。城镇基础教育优质学位不足与农村基础教育学位过剩现象并存,城镇基础教育生师比过高、大班额问题突出。“十三五”时期,英德继续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也将非常突出。

据悉,截至2017年,英德市共有239个幼儿园园区,其中公办园区76个,民办园区163个,公办园区占幼儿园的比重为31.80%;英德市在园幼儿数43573人,其中公办园在园幼儿数占比34.44%。而中小学方面,全市共有中小学学校298所,中小学学生137166人;全市拥有4所民办普通中学,36所公办普通中学,民办在校生占总在校生的比重为9%;共有小学60所,教学点198个,民办在校生占比4.2%。以上数据说明,目前英德市学前教育的办学模式以民办园为主,优质的公办幼儿园比重偏低;全市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相对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需求仍显不足,“入园贵”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以公办学校为主,但办学质量亟待提高,尤其是中心城区班级超员情况较严重,有60%以上的班级学生人数超过46人。

在学位容量方面,按《英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5)》对全市适龄学生规模预测,至2022年,市域小学生学位需求为91469个,初中生学位需求为44966个,高中生学位需求为39224个,需求缺口主要位于中心城区。全市幼儿园学位目前呈现富余的态势,但供需布局不够合理,英城街和英红镇学位紧张,其他各镇幼儿园学位基本满足需求。至2035年,市域学前教育学位需求为57380个,比现状增加13807个,需求主要集中于英城街道、大站镇、英红镇、望埠镇和东华镇。

目标

中心城区规划新建43所幼儿园、12所小学

幼儿园、中小学是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英德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长期健康发展,制定了《英德市幼儿园和中小学建设专项规划(2018-2035)》,力争到2022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到规划期末建成英德特色、示范引领的现代化教育体系。该规划立足城市现状和发展趋势,规划范围包括1个街道和23个镇,涵盖该市全域城区、镇区、乡村居民点。

根据规划,英德将均衡化发展学前教育和义务阶段教育,优质、特色、多元化发展高中阶段。如根据区域发展条件及现状幼儿园和中小学布局情况,衔接城市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分“中心城区、副中心镇区、一般镇区和乡村地区”四类引导幼儿园和中小学空间布局。中心城区(包括英城街道、大站镇集中建设用地,范围拓展至望埠镇和英红镇)高标准布局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资源,力争建成现代教育发展示范区;副中心城区(东华镇和浛洸镇)主要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的疏解,以集中建设示范性学校和突出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为主,突出幼儿园、中小学配套和规模化办学为主,吸引人口加快集聚,力争建成城乡教育优化提升区;镇区(连江口、沙口等18个镇)主要突出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和带动乡村教育为主,打造成城乡教育强化提升区;乡村地区(远郊村)则依托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布局,提升乡村教育发展水平,建设成为乡村教育强化发展区。

接下来,英德将按“统筹增量”和“优化存量”两种方式对镇(街)幼儿园进行布点规划。英城街道、大站镇规划期末幼儿园105所,现状保留66所,撤并英德市小天使幼儿园、英德市英城培育金童幼儿园等2所幼儿园,并在育峰街西侧、原房管中心办公场所、原英德市饼干厂旧厂区、迎宾大道、浈阳西路、英州大道、金子山大道、仙水南路、茶趣路、西岸滨江路、天佑南路、浈阳东路、印山路、东岸新城等地规划新建幼儿园(12班制)43所,规划期末班数达到1035班。

按照规划,其他22个镇作为优化存量区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善教育设施建设。其中,英红、望埠、西牛、桥头、黎溪、黄花、横石塘、大湾、波罗、青塘等镇各新增一所幼儿园,东华镇新增2所幼儿园,九龙镇新增4所幼儿园。

而农村地区幼儿园则保持现有布局模式,根据村庄规划逐步优化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积极开展农村校车工程,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满足区域人口发展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达到教育资源均衡化。常住人口规模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举办规范化普惠性幼儿园,常住人口规模不足4000人的行政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结合各镇(街)中心村情况,将新增普惠性幼儿园34所。

在小学方面,英德市中心城区(包括英城街道和大站镇行政辖区范围)规划期末小学24所,其中保留现状9所,改扩建3所,新增12所,规划期末班数达到992班。规划新增英德市城北小学(第二教学区)、英德市城北小学(第三教学区)、英德市第六小学(第二教学区),以及英城小学5所、大站小学4所。此外,对英德市第六小学、英德市城北小学及英城街马口八一希望小学进行改扩建。

中心城区规划期末初级中学10所,其中保留现状5所,规划新增5所(包括英德市第一小学初中部及英城中学、大站中学各2所);规划期末高级中学13所,其中新增7所,改扩建6所。规划期末新增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分别位于城北、城东(洋塘)和城西(高塘),现状保留英德市第一小学、英德市粤海实验学校2所。规划期末异地重建职业学校1所,将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搬迁至大站镇。保留现状职业学校1所,为华粤艺术学校。

中心城区划分为六大学区

根据规划,英德将按照“就近入学、便于管理、公平公正”的原则,将中心城区(英城街道、大站镇行政辖区范围)划分为6个学区。

第一学区:东至梅花路,南至浈阳路,西至茶园路,北侧以“峰光路-英州大道-教育路”多段线为界。该学区内教育设施包括:英德市第五小学。

第二学区:东至北江,南侧以“教育路-梅花路-利民路”多段线为界,西至英州大道,北侧以“光明路-建设路-教育路”多段线为界。该学区内教育设施包括:英德市青涟小学、英德市第四小学、英德中学。

第三学区:东至北江,南侧以“光明路-建设路-教育路”多段线为界,西至英州大道,北至金子山大道。该学区内教育设施包括:英德市第六小学、英德市第一中学、英德市第八中学、英德市英城街中学、英德华粤中英文学校。规划新增小学1所,中学1所。

第四学区:东至北江,南侧以“浈阳路-茶园路-峰光路-英州大道-金子山大道”多段线为界。该学区内教育设施包括:英德市第七小学、英德市实验小学、英德市马口八一希望小学、英德市城北小学。规划新增中学1所。

第五学区:东至北江,北侧以“浈阳路-梅花路-利民路”多段线为界。该学区内教育设施包括:英德市第三小学、英德市英城街中心小学、英德市第一小学、英德市第二中学、英城街长岭小学。规划新增小学3所。

第六学区:主要为大站镇部分。该学区内教育设施包括:大站镇中心小学、英德市田家炳中学、英德市大站印山中学、英德市英城街中心小学、英德市第一小学、英德市第二中学、英城街长岭小学。规划新增小学2所,中学1所,高中3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