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长江逆流而上,经汉口,过名满天下的三峡,便进入了中国西南的一大省份——四川。四川素有天府之国之称,而川西地区更是得益于都江堰,千年来沃野千里。川西有一地为眉山城,当地居民吃苦耐劳,机警善辩,自持自治,当地的好学之风盛行,文化氛围也极好。正于这种环境下,北宋诞生了一位名人——苏轼。

千年后,他的艺术与文化成就依然光彩夺目,但传世千年,更为熠熠生辉的是他的人性之美。

苏轼好的人生贵在不计较(苏轼人性之美光焰万丈)(1)

1

自小接受儒家正统教育的苏轼,骨子里就烙印上了忠君爱国。他高洁正直,作为一名政治家,处此乱世,为君披肝沥胆,为国恪尽职守,抨击奸佞小人,保护苦难人民。他一身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他一直能保持自己高洁的操守,拥有一位封建士大夫的良心。

神宗熙宁二年,苏氏两兄弟归京,不久便陷入新政之争。

早在仁宗之时,苏轼便被赞有宰相之才,他一生尽管没有做过宰相,却并不与他拥有长远的政治眼光相悖。王安石变法之前,他对新政存有疑惑,在他的认知里,新法的实行并不一定会像王安石说的那么美好,于是他站在旧党的一边,对新政抱有异议。但没有人能阻止王安石。反之,在之后的斗争中旧党一边的高官显贵一一被贬。他将他的政治哲学,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写入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

正月,他受皇帝召见,那是他最后一次尽其所能求皇帝改变主意。这时旧党所有高官显宦都已去职,新党把握朝政,一切形势都显不利。苏轼知道,这一次,他如果坚持己见,即便不遭大祸,也必将被罢黜,但他为了尽职尽责,依旧明知山有虎,更向虎山行,于是他失去了眼前光辉的政治前途,被贬出京。

流放的那几年,他亲眼见证了奸佞小人手下操控的新政对百姓的危害。但他也看到了新法中一些可取的地方,于是他又有了自己的想法。哲宗元年,他被召回朝任翰林学士。因不同意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较量厉害,参用所长”的全盘否定新法的做法,又遭旧党排挤,再次被贬。一心为国为民的他将新党旧党都得罪了个遍,但他仍是可爱的,他不为搞党争,不谋私利,只为国家富强,百姓安康,即使是因此又遭贬谪也在所不惜。

孟子有弟子曾问:“敢问何为浩然之气?”

孟子答:“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耶。”

而苏轼身上这种至大至刚之气,辅以正义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这是他无畏抗争奸佞的来源,也是他让天地浩然之气长存的底气,更是他这一生高贵政治操守的体现。

2

用林语堂先生的话说,苏轼是个“相当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人”,他颇有以民为本的精神,在地方做官时,不仅清廉,且为百姓做了大量实事。

他任杭州太守时进行多项革新活动,开展多项工程与赈灾活动。在短短一年半之间,他给全城实施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他又疏浚盐道,整修西湖,稳定谷价,不惜与朝廷及浙西邻省官员意见相左,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只身开展救济饥馑的工作。

他对杭州百姓功劳最大的是治理西湖,提供生活水源。西湖是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三潭印月”,“苏堤春晓”等,无一不是杭州的代表,至今也常游人如织。治理西湖与杭州的繁荣有很大关系,供水的确保,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也会使经济发展得更好,至今杭州市的人民还在饮用西湖的水。可见当年苏轼的辛勤计算测量,终是为千世万代算出了福祉。

类似杭州城的涉及到公共福利的事,他几乎到每个地方都会做。他到当地为官,手握大权时,会向朝廷申请钱款和为民筹款,做更多的事。而且被贬成小官,或干脆无官可任时,他也一如既往的将人民放于心中,做个热心公益的国民,利用自己的名声筹款,或利用自己对当地任地方官员的朋友的影响,继续出谋划策,为百姓殚精竭虑。

在惠州,他经过与当地官员的会商后,建造了两座桥,一个在河上,一个在惠州湖上,不仅美观,且便于当地百姓生活出行。他还做了件极具人文主义精神的事,就是将无主野坟的骸骨重建一大冢埋葬之,这也使当地居民极其敬仰于他。他还筹款建立公共卫生机构,以治疗瘟疫,引山泉入城,解决饮水问题。

即使是贬到儋州,贬到海南岛上,他依旧如故,在当地开办学堂,办教育,寻找治病草药,交给当地居民,以缓解当地无医无药的局面。他离开海南后的几年,当时被认为蛮荒的海南岛竟出了一名进士,改善了当地文教过于落后的局面。

正因为此,人民爱戴他,正直之士敬佩他,在他的身上,人文主义精神之光璀璨无比。

3

苏轼的人性美不仅体现在公务之上,也可体现在个人交往上。

论友情,他这一生朋友遍天下。诗人,僧人,道士,樵夫,农夫等等,皆可为友。按他自己所说便是:“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他一身真诚,不吝钱财,常宴请朋友。朋友有难他也竭力相助,当然正因为如此,他一生屡遭贬谪时,才有众多人相帮。

但他的朋友也有待他不好的。他当时因乌台诗案,贬去黄州之时,经他之手,发出多少信件给他的朋友,却无人回信。他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于是写下一首《卜算子》,其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不仅给人美的享受,更是明明白白的表现了苏轼的难言孤独。还有章惇,手握大权后,甚至亲自将苏轼贬到海南,这种罢黜在当时只是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世事凉薄,但他仍不改初衷,待友依旧真诚,只是言语上会更小心了些。

论亲情不只父子情,他与弟弟的手足之情也传为千古美谈,有人赞赏这是天下第一兄弟情。兄弟二人自小一起长大,成年后依然感情如故,纵使多年不见,也会彼此挂念。苏轼最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便是因思念弟弟时所作。

论爱情,他与几个妻子情真意切,伉俪情深。悼念妻子王弗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则成为中国古代悼亡诗的代表,悲戚感人至深。

苏轼有着文学家的浪漫多情,可他重情重义,才盛德馨。

4

最令人敬仰的是苏轼个人的人格魅力。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他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睿智。他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有过人的智慧,亦兼有温柔敦厚。这些美好的品质集于一身,是物华天宝中的凤毛麟角,不可多见。而苏轼正是此等人。他保持率真淳朴,终身不渝。

乌台诗案时,他差点因诗丧命,可监禁一百多天出狱后,他立刻提笔写了一首诗,写完后连他自己都笑着说,我真是自寻死路。他的诗词文章,或是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一次生死磨难改变他,他还是那个苏轼。

在生活上,他一直是秉持哲学上的达观思想。他这一生,贬谪居多,可他一直乐观旷达,尽管生活很艰苦,他却能过得有滋有味,学酿酒,学制墨,建造一间宜居的舒适小屋,学做美食等等。连他的政敌都嫉妒他闲适的生活,将他一贬再贬,贬到了祖国最南端的海南岛儋州上。让他以60左右的高龄,饱受热带气候的折磨。岛上甚至落后到无医无药的地步,然而他从未失去那一份诙谐轻松:“北方何尝不病,是病皆死得人,何必瘴气?但苦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

苏轼一生命运多舛,却因着珍惜生活而成功,他这一生温和如林间清风,柔雅如深谷白云,的确值得人向往学习。

他这一生都处在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以及由此演变而成的新旧党争中,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经常充当反对派,因此遭到来自两方面的打击,使他一生很不得志。他仕途上的坎坷波折之多,在古代作家中是罕见的,但这种政治上的悲剧,却给他带来了文学艺术上的幸运。被贬生活的磨难,和社会底层及人民群众的接触,所遍各地雄奇壮美山水的陶冶,使他不仅在散文,诗、词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北宋最杰出的文学家,而且在书法,绘画方面的造诣也很高,是我国文化史上少有的全才。

苏轼好的人生贵在不计较(苏轼人性之美光焰万丈)(2)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苏轼留给我们后人最珍贵的财富,不仅是他的诗词歌赋、书画墨宝,还有他那一生真诚、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苦难挫折时的乐观与豁达,以及正直、善良的高尚人格。正因如此,他的精神至今仍然耀于世间,他的人性之美,千古留名,光焰万丈。

苏轼好的人生贵在不计较(苏轼人性之美光焰万丈)(3)

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铜陵社科苑”微信公众号在厦门富尔贵酒业有限公司的支持下,自2018年6月至9月开展“走进铜陵看成就.富小贵杯”有奖征文活动,希望广大网友积极参与,本次大赛奖金与奖品均由厦门富尔贵酒业有限公司支持。具体详情请见:“铜陵社科苑”微信号征文啦!

苏轼好的人生贵在不计较(苏轼人性之美光焰万丈)(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