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荆轲刺秦王,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一件几乎让后世家喻户晓的大事件。后来凡是看过这段史实的人,都不免替荆轲惋惜,与此同时,也会发出如下疑问和感慨:

荆轲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刺客之一,他和秦王嬴政近在咫尺,又用手紧紧抓住了秦王嬴政的衣袖,怎么就没有能够杀了秦王,却反而让秦王脱逃后反杀了呢?是不是荆轲武功本来就不行呢?或者是荆轲临阵时,内心害怕了,双手不听使唤而导致行动失败呢?

荆轲为什么刺荆轲会失败(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1)

这个故事在《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史记.刺客列传》中都有记载,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个过程。

燕太子丹是战国后期燕王之子,小时候就被送往赵国作人质。当时,秦王嬴政也在赵国。因此,燕太子丹和秦王嬴政两人不仅认识,而且两人还经常在一起玩儿,交情很深。

后来,燕太子丹又被送到秦国做人质。但秦王赢政却全然不念小时候的旧情,对燕太子丹很不礼貌,也不客气。燕太子丹心生怨谤,私自逃回了燕国。

当然,他逃回燕国,也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因为在秦国内部得到了一个惊人的信息:秦国有蚕食六国的企图。出于对国家危急存亡、利害关系的考虑,他急于回来设法对付秦国。

燕太子丹回国以后,开始紧锣密鼓想办法对付秦王嬴政。他先是请教太傅鞠武,鞠武亦无奈。这时候,秦将樊於期逃亡到燕国避难,太子丹竟然出于情义,收留了这位叛逃者。

鞠武觉得太子丹这么做不妥,主张“赶紧把樊於期送到匈奴”,这样一是可以缓和燕、秦两国的矛盾,嫁祸给匈奴;二是可以顺势联合匈奴和各诸侯国,形成一个联合阵线,共同抵抗强大的秦国。

荆轲为什么刺荆轲会失败(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2)

太子丹认为把樊於期送给匈奴不合乎道义,另外联合匈奴这个过程比较长,远水救不了近火,不足以解决当前的危局,因此没有采纳。鞠武又把田光推荐给太子丹。田光又向太子丹推荐了刺客荆轲。

荆轲往见太子丹,太子丹详细给荆轲分析了当前形势以后,说:“我以为,只要有一个勇士出使秦国,以重利打动秦王,应该可以让秦王停止吞并行动。乘势劫持秦王,使他把侵占各国的领土都归还给各国,这是最好的结果。如果秦王执意不肯,那就没办法了,只能杀了他。”

可见,燕太子丹最早的意思,就是让荆轲“劫持秦王嬴政,退还各国领土”。

在燕太子诚心诚意的请求下,荆轲答应了。此后,为了让荆轲坚定信念,燕太子丹对荆轲曲意逢迎,有求必应,做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为了行动能够一次成功,荆轲准备工作做得也很充分。

他首先是专门去拜访樊於期,想借他的人头一用。因为荆轲知道,现在秦王嬴政最恨的人,就是秦国这个叛将樊於期。樊於期逃亡以后,秦王已经杀了樊於期一家,并且花重金悬赏捉拿樊於期。樊於期自然也非常痛恨秦王嬴政。听荆轲这么一说,可以为他报仇,樊於期自杀了。荆轲顺利拿到了樊於期的人头。

荆轲为什么刺荆轲会失败(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3)

荆轲又从燕太子丹处得到了燕国的地图,可以作为给秦王的觐见礼。在古时候,只要拿到某个诸侯国的地图,就等于在理论上得到了这个诸侯国的领土。

为了保证荆轲的行动能够增加一次成功的概率,燕太子丹还给荆轲配备了一个助手秦舞阳。这个秦舞阳,是燕国有名的勇士。据说他胆子大的出奇,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一般人就从来不敢和他对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但荆轲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以后,却迟迟没有行动。燕太子丹催促他,荆轲说还需要等一个人。这个人究竟是谁?已经成为历史悬疑,因为荆轲已死,也因为燕太子以为荆轲害怕了,致使荆轲生了气,没有等到那个人到来,就匆匆忙忙地上路了。

荆轲为什么刺荆轲会失败(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4)

太子丹和他的宾客,以及知道这件事的人,也都明白荆轲此去再也不可能回来,便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子送荆轲、秦舞阳上路。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我们来看看荆轲刺杀秦王嬴政的整个过程。

荆轲捧着樊於期的首级,秦舞阳捧着装有燕国地图的匣子,按照正使、副使的顺序进入秦国首都长安的王宫。走到殿前台阶下的时候,荆轲的助手秦舞阳脸色突变,害怕得发抖,文东武西站立在两旁的秦国大臣们,看到秦舞阳骤然变色的神态表情,都感到很奇怪。

荆轲知道秦舞阳害怕了,便回过头朝秦舞阳微微一笑,意思是给秦舞阳打气,让他沉住气;转而上前对秦王嬴政谢罪道:“北方藩属蛮夷之地的人,都非常小气,没有见过什么大场面,更不可能见过像秦王这样雄才大略的天子,心惊胆颤是正常的。希望大王不要计较他的行为,这样,他才能在大王面前圆满完成这次使命。”

荆轲为什么刺荆轲会失败(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5)

秦王嬴政对秦舞阳的畏惧表现其实并不感兴趣,此时他最关心的是燕国的地图,便对荆轲说:“递上秦舞阳拿的地图。”

这时,荆轲已经来到了秦王面前,两个人近在咫尺。

荆轲回身从秦舞阳手里取过卷成一个卷轴的地图,双手捧着,恭恭敬敬地给秦王献了上去。秦王嬴政接过卷成卷的地图,慢慢往开展,图卷展到尽头时,一把铮明瓦亮的匕首露了出来。

秦王嬴政一愣神的功夫,荆轲出手很快,左手抓住了秦王的衣袖,右手抓起匕首直接向秦王嬴政刺了过去。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载: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zhen,去声)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而《史记.刺客列传》显然是完全援引了《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原文。

荆轲为什么刺荆轲会失败(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6)

[zhèn]的意思,是用刀、剑等做刺的动作。

我个人理解,荆轲既然能够抓住秦王嬴政的衣袖,手持匕首去刺秦王,那就是说,两人已经面对面了,否则,荆轲就不可能抓住秦王的衣袖,也不可能做出“刺”的动作。

那么,作为一个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刺客之一,荆轲以前肯定杀过不少人,否则他不可能名列四大剑客之列。但奇怪的是,荆轲为什么离着这么近,竟然没有能够刺杀了秦王呢?其实,他是完全遵循了燕太子丹的指示,他的本意,就是想办法要劫持秦王嬴政,而不是刺杀。至少当时,他的本意不是刺杀。

故此,荆轲的那个“刺”的动作,并不是真刺,而是要用匕首的刃尖“抵住”秦王的肚子、胸口,或者是哽嗓咽喉。就像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杀人犯面对警察的围捕,他们总是会劫持一个人质,用刀抵住人质的要害部位,威胁警方:“不要乱动,否则我就杀了他”,应该是一样的动作。

我们现在假设一下荆轲预料到的最好的情况。

荆轲左手紧紧抓着秦王的衣袖,右手握着匕首,然后大声告诉秦国的大臣们:“你们可不要做傻事啊!现在,你们的大王就在我手里,你们如果不想让他活着,就一齐上来对付我。反正我既然已经来了,就没打算活着回去。大王,现在你已经被我控制了,我请你立刻下令。”

荆轲为什么刺荆轲会失败(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7)

秦王嬴政为了拖延时间,假装不解地问道:“你让寡人做什么?”

荆轲说:“让您的大臣们赶紧签署一个文告,秦国同意归还此前占领的所有其他诸侯国领土,把这些地图拿出来,交给我的助手秦舞阳。快点!我有耐心,恐怕我的匕首就没有那样的耐心了。”

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嬴政面对近在咫尺的匕首,他权衡了一下利弊,只要他稍有不从,荆轲很可能会杀了他。

“好,寡人答应你。”秦王嬴政无奈,只好无奈地给阶下那些不知所措的大臣们下令,“按照他说的去做!”

“是,大王。”

大臣们急急忙忙草拟协议,退还侵占了各诸侯国的领土。然后把这些协议文本交给秦舞阳。这时的秦舞阳,已经镇定了下来,他把这些协议文本、各国的地图收好,对荆轲说:“东西都拿到了。”

荆轲见事情已经办妥,点点头:“好!舞阳,你在前面先走,我和秦王在后面跟着你。”

秦舞阳拿着东西在前面往秦宫外面走,荆轲挟持着秦王嬴政跟在后面,就这样,他们走出了秦国。

荆轲为什么刺荆轲会失败(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8)

这可能才是荆轲的本意,或者说是荆轲和燕太子丹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如果劫持不成,才会做下一步,实施真正的刺杀秦王的行动。

但是,让荆轲万万没想到的是,秦王嬴政大惊,抽身一跳,衣袖挣断了,脱离了荆轲的控制。这才造成后来的局面,秦王绕着柱子跑,荆轲在后面追。荆轲在秦宫里追秦王嬴政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刺杀行动,可惜他没有成功。

也许有人说了,难道秦王嬴政没有侍卫吗?有啊,不过,那时候所有的诸侯国国君居住地附近,包括王宫大殿里,是不容许任何人携带兵器的。故此,侍卫们的手里都没有武器。只有国君外出需要保护时,侍卫们手里才会有武器。

但不管怎么样,这地方毕竟是人家秦国的王宫,只要荆轲在和秦王面对面的时候,没有把握好,一招失算,或者不成功,结果就可想而知。只能被杀。

接下来的过程,尽管是荆轲在追秦王,也尽管秦王很狼狈,但还是找到了一丝空闲,秦王按照侍卫们的提醒,把剑推到背后,拔出宝剑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下以后,做了最后一个动作:举起他的匕首直接投刺秦王,被秦王躲开了,却击中了铜柱。荆轲此时手里已经没有了兵器,便只能让人宰割。

秦王用宝剑连续攻击荆轲,荆轲的身上被秦王嬴政击伤了八处。这时侍卫们从殿外找来了武器,冲上前来杀死了荆轲,而秦王目眩了良久。显然,秦王嬴政也被吓得够呛。

荆轲为什么刺荆轲会失败(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9)

荆轲临死前,自知大事不能成功了,就倚在柱子上大笑,张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在地上骂道:“大事之所以没能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订立归还诸侯们土地的契约回报太子。”

荆轲最后说的那句话:“因为我想活捉你”,这或许才是荆轲来见秦王的首要目的,而“刺杀”是荆轲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的任务。

燕太子丹的如意算盘是,能劫持秦王,是最好的结果;可以让秦王金口玉言退回侵占所有诸侯国的领土。如果实在劫持不了秦王,就杀了他。秦王一死,也可以达到暂时缓解秦国吞并各诸侯国的步伐,给各诸侯国腾出更多的时间,以想出更多办法来,对付秦国。

这也就解释通了,为什么荆轲在和秦王嬴政面对面的情况下,却并没有能够完成刺杀秦王嬴政的任务。其实,他是完全按照燕太子丹的指令执行的这次任务,劫持不成,再刺杀。

我们撇开荆轲刺杀秦王这件事的是非对错不谈,仅仅以这次行动的失败谈荆轲失败的经验教训。荆轲的失败,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荆轲和燕太子丹太低估了秦王,只是按照自己的想当然去行事。全然没有考虑到一招不中,怎么补救的问题。也就是说,万一遇到意外情况怎么办?他们显然考虑不周。

第二个原因,就是燕太子丹给荆轲配备的这个助手秦舞阳,是中看不中用的一个人。在荆轲执行劫持、刺杀任务时,《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一个字都没有描述秦舞阳当时究竟在干什么,史书描述,他进来的时候,已经被庞大恢宏,又阴森森的秦宫气势吓坏了。尽管后来多少镇定了一些,估计见荆轲没有成功,求生的欲望再一次控制了他,他根本不敢动手。本来是两个人共同完成的任务,却全部落在了荆轲一个人身上。

尽管秦舞阳没敢动手,后来也仍然和荆轲一样被处死了。可见,在危险来临的时候,害怕、畏惧,都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在危机情况下,或许只有勇敢者,才有活着的可能和资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