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先莫先于修德。”

“先”与“后”相对。成语有“争先恐后”。

素书中的人生智慧(素书修身养性)(1)

修:改造。例句有:“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意思是,无论寿命长短,都要不断地改造自己的身心,如此才能安身立命。所谓“修身”,即改造行为;“修心”即改造心灵。

“先莫先于修德”这句话的意思是:所有的“先”里,首要的、第一位的莫过于“修德”。

关于“德”在先前已经进行了解读,现在再来讲“修德”,是否有重复的嫌疑呢?不会的。因为前面讲的“道、德、仁、义、礼”的“德”是宏观层面上的“德”,也就是无论任何人都必须具有的基本道德。而现在讲的这个“修德”的“德”是有个性的“德”,这个“德”指的是个人品行经过长期不懈的修炼、锻造出来的高尚品德。简单地说:“修德”就是“修身”。

修身修出来的结果就是“德”。

《礼记·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意思是,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第一等的要务就是把修身作为根本,如果根本乱了而不去纠正,你就是一个无用之人。

修身养性,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不断完善自身道德品行,培养良好的心态,锤炼高尚的人格,铸造应对复杂环境的定力,提高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这同样是对每一位上位者的基本要求。

修身养性是一种感悟,是一种意境,不在乎形式,也不在乎方法,但在乎心境。所谓心境,就是要心无杂念,心境平和。曾国藩曾经在家书中劝诫儿孙:“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曾老爷子修身养性,强调的就是心境平和,而方法则是每天的任何时候静坐半个时辰,感受生命流淌的气息,过滤杂念,回归本真自我,明静自然而又端庄稳健,像鼎一样泰然自若。

曾子主张“一日三省吾身”。而曾国藩则简化为一日静坐半小时。无论是“三省”,还是“静坐”,虽然方法不同,形式不同,但内容是一致的,都是教人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坚守道德情操。同时他们也还都阐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修身养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坚持始终。

诸葛亮的人品道德是受到世人称赞的,他的高风亮节是长期修炼出来的。

至于他是如何修炼的呢?我们重读一遍诸葛亮的《诫子书》就能从中找到答案。

诸葛亮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的这一段话文字虽然不多,但蕴意却十分绵长。把它翻译成现在的话说,就是:贤人君子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平静,集中精力修养出来的;是依靠作风简朴,远离贪欲培养出来的。不摒弃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可以给我们五点启示:第一,修身养性才能铸造优良品德;第二,淡泊名利才能宁静致远;

第三,才智和成就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第四,奢靡和懒散必将一事无成;第五,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后世子孙的,历经1800 百年,我们今天重新阅读《诫子书》,仍然能感受到是那样的言近旨远,语重心长。仍然是我们这些后世子孙们完成自我修养,端正自己品行的一面锃光明亮的镜子。

《素书》认为,“修德”很重要,所以倡导“先莫先于修德”。有了好的德行,就有了仁义之心,有了诚信之愿,有了公平之念;就会受到敬仰,就能俘获人心,就能成就大业。《左传·庄公八年》记载:大约公元前686 年,鲁国联合齐国,围攻郕国(现河南范县、山东宁阳一带)。郕国战败后向齐国投降,鲁庄公弟弟仲庆父心有不甘,认为仗是两国打的,为什么齐国单方受降?建议攻打齐军。鲁庄公对庆父的建议并不同意,认为郕国向齐军投降是因为齐国国君有德;郕国不向鲁军投降是因为我这个国君没有德行。庄公说:“《夏书》上说:‘皋陶因为修德,具备了德行,别人自然降服。’现在,我们还是先修身养性,培养德行,等待别人降服的时机吧。”所以,后来很多人都称赞鲁庄公说得好、做得对。

,